评论

一个幽灵,新卢德主义的幽灵,在互联网时代游荡…

互联网时代的输家们,将走向打倒科技精英的道路?

马立明

刊登于 2017-02-21

现时内地已有不少餐厅使用机器人服务客人,图为湖南张家界的一家机器人主题餐厅。
现时内地已有不少餐厅使用机器人服务客人,图为湖南张家界的一家机器人主题餐厅。

我们也许听说过19世纪初期的卢德运动(Luddite)。

在夜色下,工人们在城镇的郊区聚集,然后潜入工厂,用锤子捣毁机器。先是爆发在莱斯特郡,然后是诺丁汉郡、约克郡、兰开夏郡,最后蔓延了整个英伦。有些地方还演变成对企业主的人身攻击。那些捣毁机器的工人,被称为“卢德分子”。在卢德运动最高潮时,英政府不得不派大量军队进行镇压。

工业革命,与卢德运动兴起

卢德运动兴起的原因,是新技术、新科技的发展,工业自动化程度的提升,令工人工资下降、失去就业岗位。作为弱势的一方,工人不得不采用极端的方式向资本家报复。将怒火发泄到机器上,就是比较常见的报复方式。不少人认为卢德分子是“暴民”,因为他们的行为与恐怖运动无异。但事实上,卢德分子当时获得了很多民众的同情与支持,很多市民甚至为他打掩护。著名诗人拜伦,就是卢德运动的支持者,他在《卢德分子之歌》(Song For The Luddites)中这样写道:

When the web that we weave is complete(唧唧机杼,苦织绫罗)


And the shuttle exchanged for the sword( 绫罗既作,易梭为兵) 


We will fling the winding sheet,O'er the despot at our feet,(桀纣污血,浸没我足) 


And dye it deep in the gore he has pour'd. (染此绫罗,投彼裹尸)

在19世纪,卢德运动获得了很多左派知识分子的支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伯恩斯坦、罗素等,都肯定工人的组织性与斗争性。那位勇于破坏机器的“卢德王”形象(后来证明是传说),成为指引工人战斗的明灯。卢德运动的一些斗争经验,甚至成为撰写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依据。在这些知识分子的论述里,卢德运动被看作是工人运动的一部分。工人阶级对制度采取的斗争的姿态,通过卢德运动可见一二。

一些历史学家对工业革命赞不绝口,但对于卢德运动却不屑一顾。他们认为,“历史没时间倾听弱者的哀鸣”。但是,工业革命的后果,绝不仅仅是生产力的提升,同时也是17-20世纪一系列社会动荡的起因——从本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到此起彼伏的工人运动,从两次世界大战到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傲慢,必然会进一步激怒弱者。正因为如此,欧洲的上空出现了“共产主义的幽灵”。之后摧枯拉朽的暴力革命,席卷了全世界。

如果无视卢德分子的愤怒情绪,那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

20世纪,与新卢德运动的崛起

之所以要重新认识卢德运动,因为卢德主义的基因再次降临于今天的世界。

“新卢德主义”(Neo-Luddism),出现在20世纪末期,是一种反对多种形式的现代技术的哲学思想。这些团体,和一些19世纪卢德主义者的共同特点,是捣毁技术设备或弃之不用,及提倡简朴生活。以前的工人反对的是机器,而今日的新卢德分子,憎恨的则是现代工业文明的生活方式。一般认为,现代新卢德主义运动与反全球化运动、无政府原始主义、激进环境主义和深层生态学有关。

极端的新卢德主义者卡辛斯基(Theodore Kaczynski),曾在他的宣言《工业社会及其未来》(Industrial Society & Its Future)中写道:

“工业化时代的人类,如果不是直接被高智能化的机器控制,就是被机器背后的少数精英所控制。如果是前者,那么就是人类亲手制造出自己的克星;如果是后者,那就意味着工业化社会的机器终端,只掌握在少数精英的手中。”

卡辛斯基认为,精英控制会导致两种结果:一种,由于机器的高度智能化,人类的工作不再是必需的,人类就变成这个系统的负担。如果精英们是残酷的,他们就会直接消灭大部分人类,如果他们仁慈,他们就会利用宣传手段或者生物学技术,降低人口出生率,直到大部分人类灭绝,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地球都会归于精英之手。另一种结果,如果精英中有一些心软的自由主义者,他们就会成为人类的牧羊人。他们会用科技改造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结构,“治疗”他们的问题,使他们变得完美。这些被改造的人类也许是快乐的,但绝不是自由的,他们更像是精英们饲养的家畜。

卡辛斯基是个疯狂的人。他智商170,曾是当地有名的神童,很年轻就成为伯克利大学数学系的助理教授。在30岁那年,他放弃了现代的生活方式,返回森林里成为“隐士”。后来,他为了引起社会的注意,给一些科技工作者寄去了自制的炸弹,17年间共有3人被炸死,20多人受伤。由于卡辛斯基出众的反侦查能力,FBI居然迟迟无法破案。

尽管卡辛斯基最终被处以终身监禁,但他的文章却展现了惊人的洞察力——他深深地诅咒着高科技环境下现代社会的不自由,工业革命带来的人类灾难、社会的动荡、生命意义的消失。文章呼吁,人们应当摧毁现代工业体系,恢复工业社会之前的生活状态……

从本世纪开始的互联网浪潮,某种意义印证了卡辛斯基的预言。互联网诚然是一个伟大的科技发明,但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漩涡,将每一个人都吞没。不能接触网络的人,将被排挤在社会的边缘。它令人们都醉心其中,成为“低头族”,但同时也俘获了他们——如同毒瘾一般。

今天,在美国已经有一些年轻人主动选择远离网络,不再使用社交媒体。克里斯蒂安·罗森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指出,不少青年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在Facebook和Instagram上无休止地求赞,是一件很无聊的事。他们离开社交媒体之后,突然发现幸福多了。

厌倦只是其一,其二是仇恨。很多传统产业受到互联网技术的冲击,甚至不断破败。美国制造业从业者,就是互联网浪潮的输家之一,因此他们展示出强烈的反精英的倾向。他们担心,在不远的未来,卡辛斯基的预言将变成现实;类似“The Matrix”那样被母体控制的网络,将成为人类的主宰。

总之,新卢德主义者的阵营正在壮大。

新卢德主义的幽灵,在中国游荡?

我们已看到新卢德主义在中国出现的可能性。

近30年,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直笃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对科技的革命与进步,他们都是张开双臂迎接。但事实上,很多人忽略了:科技也是第一破坏力,它对社会结构是带来巨大冲击的。社会若飞速进步,意味着落后的小生产者将跟不上节奏,从而遭遇被淘汰的命运。原有的社会结构就会发生改变,既有的稳定或许将不复存在。

近三年来,飞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提升我们的生活便利程度的同时,也在冲击着(或者说“摧毁”)我们的传统行业。

三年前,曾经有一篇评论说,移动互联发展起来后,共有17个行业将大受冲击,包括传媒业、出版业、零售业、教育业等。如今看来,受冲击的行业远远不止17个,互联网的影响无处不在。在2016年一系列热点新闻中,经常可以看到新势力对传统行业带来的冲击——比如“滴滴”等打车软件对出租车行业、移动新媒体对传统纸媒、共享单车对传统的自行车铺、“网络慕课”对普通高校……在这样的对峙中,传统行业固然处于被挑战的不利地位,但讽刺的是,挑战者们大多也难以获利,缺乏制度性的变现渠道。

这样的环境下,很可能会形成挑战者与被挑战者双输的局面。

更可怕的是,技术革新依然不断进行。有观察者指出,每3-5年就会出现一次科技革新,既有格局就会重新洗牌。今天的赢家,明天就可能成为输家。这样的游戏玩个几轮,一路赢下来的将会寥寥无几。如果狂欢过后一地鸡毛,自然有人会质疑:这么折腾,为什么?

这时,卡辛斯基的言论就会找到市场,只是换了个表达:

“互联网时代的人类,如果不是直接被高智能化的网络控制,就是被网络背后的少数精英所控制。”

届时,互联网世界的边缘人,能够选择的抗争方式,要么是“黑”掉网络,要么是成为在网络上四处“喷粪”的“暴民”。这与200年前的卢德分子砸机器,又何其相似!

此前,中国互联网上一直流传着“淘宝不死、灾难不已”的呐喊。某种意义上,这是新卢德主义的投射。毕竟,实体店的式微被归咎于淘宝的普及。这些言论在近期有升温的趋势。有网友这样分析:

“人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都会想得到食物而生活下去的。如果机器大大提高了生产率,又没有相对的保障制度的话,一个人还像以前那样上十几个小时的班,那么就不会需要那么多人了,那么就会有大部分人失业,而失业的人没有饭吃了,这是会出乱子的,这是人性。大部失业的人没钱买东西了,那么机器生产出来的东西也卖不出去,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危机。”

“……淘宝打价格战,没利润创新不说。淘宝把中间环节砍掉了,而中间这些人本来可以在商品的流通中吃一口饭的,而现在没有了,这部分人失业了。太透明的东西有时候很好,但有时候也不好。如果没有相对的制度出台限制的话,淘宝真的是灾难。看东西把一个国家整体来看,不要只看眼前。你没有给钱别人赚,那么别人也就没有钱给你赚了。”

在今日,我们逐渐看清这场互联网革命的真相——虽然它看似充满机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的真正赢家只有少数。而更多人,必然沦为陪跑者。从整个社会结构而言,改变已经发生,秩序已经颠覆,这一切都将成为未知的变量,影响着可能的社会变迁。30年之后,我们将面对一个怎样的社会?人类是否已经成为技术的奴隶?或是愤怒的新卢德分子?某个由不满产生的“幽灵”,是否又会徘徊在太平洋上空?

现在,网络上依然充斥着各种即将普及的新技术:从基因工程到人工智能,从 VR(虚拟现实)技术到 3D 打印……人们由原本的好奇与期待,逐渐变成了不安与恐惧。因为谁都怕会被甩出时代的列车。而这趟列车,已经开得太快。

(马立明,暨南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研究员,深圳卫视特约评论员)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