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中国的年轻人民族主义情绪比以前更浓吗?哈佛大学的研究不这么认为

刊登于 2017-02-10

有报告指认同民族主义的中国年轻人并未增加。图为中国北京国庆活动。
只是在北京奥运举办后的2009年,江忆恩的调查才呈现出一波民族主义高涨的浪潮。

纵观近年发生的反日游行南海仲裁抗议,以及在网络上频繁“出征”的“小粉红”,很容易让人觉得,中国大陆年轻人的民族主义情绪正日益高涨。但近日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指出,事实并非如此。

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哈佛大学政府系教授江忆恩(Alastair Iain Johnston)日前在《国际安全》(International Security)期刊发表题为《中国民族主义在崛起吗?来自北京的证据》的论文,指出关于中国民族主义正在加剧的一些报导在很多重要方面并不准确。

长期关注西方媒体对华报导的人都会认为,为迎合不断加剧的民族主义情绪,中国领导人需要表现强硬。许多报导都展现了中国的民族主义‘愤青’和‘小粉红’等,西方媒体借此断言,这股不断上涨的民族主义情绪造成的压力,影响了中国政府在南海领土争端、中日关系等许多外交议题上的政策……(江忆恩教授的)论文揭示出,关于中国民族主义加剧的报导在很多方面有失偏颇。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2月7日文章

这篇研究论文中提供的数据来自江忆恩与北京大学自1998年开始的合作调查。研究团队调查了北京居民对包括中国外交政策在内的多个议题的看法,并且从2002年开始通过设计提问来分析受访者关于民族主义的观点。比如受访者需要回答对以下论述的态度:“如果可以选择任何国家,我仍会优先选择做个中国公民”;“总体而言,中国比大部分其他国家都要好”;“每个人都应该支持自己的政府,即便在它犯错的时候”等等。

论文通过对2002年到2015年间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后指出,北京居民的民族主义情绪并未随时间而日渐高涨。恰恰相反的是,对前面列举的论述中第一条和第三条表示“强烈赞同”的受访者比例呈急剧下降趋势,但“有点同意”的比例有所上升;而第二条的“强烈赞同”比例则略微增长,分析认为这与北京近年来人均收入的显著增长及公共基础设施的巨大改善有关。

而在年龄分布方面,研究显示北京的年轻人(1978年后出生的受访者)比更为年长的受访者的民族主义情绪更低,这与前者在互联网上表现出来的激进态度并不相符。根据2015年的调查数据,年长受访者认为“政府即使犯错也要支持”的比例比年轻人高出至少两倍。

不过,在北京奥运举办后的2009年,调查呈现出一波民族主义浪潮,至少70%的年轻受访者“更愿意做中国而非其他国家公民”(在2007年约为50%),60%以上的年轻人认为“中国比大多数国家都要好”(而在2007年仅有30%)。但到了2015年,只有四分之一的年轻人对民族主义论述表达“强烈赞同”,这一比例与2009年相比急剧下降,甚至低于2007年。

这项调查还包括北京居民对日本和美国的态度,对美日持有强烈负面看法的受访者比例自2000年以来变化并不大。江忆恩指出,中国近来采取更强硬的外交政策,并非是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民族主义,他认为中国政治菁英的民族主义情绪更值得进行系统研究。

江忆恩

江忆恩(Alastair Iain Johnston),加拿大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国际关系和历史学士,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硕士,美国密歇根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为美国哈佛大学政府系教授,被誉为“当今美国新生代中最出色的中国问题专家”。代表作有《社会国家:中国与国际体系1980-2000》,《文化现实主义:中国历史中的战略文化与大战略》等。(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来源:外交政策美国之音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