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

中药房会从台湾人的生活中消失吗?

中药房的延续靠中药技术士的修法;中药房的商机各凭本事。但如何解西医体系掌管中医的科学之争?眼前,没人有把握。

特约撰稿人 刘惠敏 发自台北

刊登于 2016-12-16

古承蒲的专业,其实来自多年沉浸于中药房的实作中。
古承蒲的专业,其实来自多年沉浸于中药房的实作中。

古承蒲是台湾新北市“忠春参药行”老板的媳妇。她原本是护理师,第二个孩子出生后辞职回中药房,加入夫家这份事业。除了传统的业务,忠春参药行还发行了一支App,可以查方剂、查药材,一派“老传统大踏步进新时代”的姿态。

“你知道哪个是哪个?”接受访问时,古承蒲指着黄耆和甘草“考问”起记者。不要说记者和一般民众多半认不得,在学校曾修习中药——现行规定是16学分的合格药师,也容易搞混长相类似的黄耆、甘草、防风、党参;更分不清何首乌、熟地黄、干生地。在我们眼里,它们都乌漆麻黑的。

“但是我们就是知道,”古承蒲说,对中药房工作、学习多年的从业人员来说,即便黄耆、甘草都斜切片后,别人觉得“差不多”,他们就是知道摸起来有多不同,软硬、毛细孔及切后的纹路差异都很大。何况每天调配药材,一次从百草柜中抓出15、20味药,不同西药读对药盒、品名,中药总要认得了药材,才能辨得出有没有抓错药、漏抓药。经验老到的中药商,也能立即分辨药材好坏,连中医药学院的教授们,也都得时时谘询老师傅。

古承蒲的专业,其实来自多年沉浸于中药房的实作中。不过,她和退伍后就在家传中药房工作的老公,除了中药商公会162小时的培训,每年还要接受卫福部或公会的在职教育训练。古承蒲特别强调,中药调配、熬制,有赖丰富经验的传承,在过去,中药知识、技艺全赖师徒相授。

然而,与其他年轻从业人员一样,即便热爱中药,心甘情愿地每天切药、包药、送往迎来解决客人五花八门的疑难,在热烘烘的锅炉前熬制、炒药,但他们没国家认定的专业身份,她形容,“23年来妾身未明”。甚至,台湾政府的新政策,恐怕要让她一生的志业和一身的技艺从此埋没。

中药房的药草柜中药种类繁多。
中药房的药草柜中药种类繁多。

知名枇杷膏被认定为伪药

不过,和年过80的郭丰裕比起来,古承蒲“幸运”多了,她“只不过”是可能因为政府推动的新政策失去专业资格;但另一位中药界的前辈,年过80的郭丰裕此刻面对的,是司法追诉。

郭丰裕主持的“庆余堂参药号”座落于台北市信义路,顾客一走进去,满室中药草的馨芳,这是华人熟悉的味道。调配人员站在一格格抽屉的百草柜前,在高台上将药材切成一段一段、一片一片,把一味一味的药材放在方形白纸上,像礼物一样一包包摺叠好。

从外观看起来,庆余堂和一般传统中药房没有什么不同,但它以古法制造的枇杷膏的名声早就传到台湾以外。学校老师、电视台记者、主播、广播电台播音员或者歌手,举凡“靠声音吃饭”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家百年老字号。

但上述人等,包括香港歌神张学友在内恐怕都不知道,这一罐颜色介于黑褐之间,浓稠远胜过蜂蜜,被视为养“声”珍品的中药枇杷膏,已经被台湾卫生单位认定为“伪药”。

上月22日,庆余堂负责人郭丰裕被检察官依“违反药事法”起诉。两年前,他也曾经被依照同样的情节,当时被判刑4个月、缓刑2年。

“在我们国家的管理规定,要把‘祖传秘方’提供别人治病,就是药物,就是要注册,你没有申请注册、就是制造伪药,”卫生福利部中医药司副司长高文惠话说得很坚定。

有受访者强调,老字号中药房总得保护“祖传秘方”,怎么可能什么都公开?不过高文惠强调,基于商业考量,医药品也可有智慧财产权等保护方式有限度开放原料配方。

然而上头这一套管理观念,不尽符合华人社会对中医药的使用习惯,老药铺“祖传秘方”这种代代相传、有历史的验方,加上众人口碑便已足以验证品质或疗效。

但主管机关仍强调时代不同,整体公共利益要“科学”思考。高文惠说,“利用自身经验、个案推荐,已不符现代化的社会、理性的眼光,过去时代资讯不发达,才会‘神农尝百草’,可能有效、但也可能有人受害。”

对传统药铺而言,为什么不能为这些“祖传秘方”办理申请登记?

兼任“台湾中药从业青年权益促进会”会长的古承蒲说,如果中药铺要预先制作好药品,贩售给不特定的客人,就要去申请GMP(优良药品制造规范)药厂认证。这需投入大笔资金、成本,申请药证还要求公开处方。也有受访者强调,老字号中药房总得保护“祖传秘方”,怎么可能什么都公开?

不过高文惠强调,基于商业考量,医药品也可有智慧财产权等保护方式有限度开放原料配方。

如果不走“申请GMP”这条路子,另一个折衷方法就是庆余堂现在的做法:要求买枇杷膏的顾客“先预订,三天后取货”。因为中药房只卖给“特定客户”,也就是形式上必须符合“接收了订单后熬制药品”。

抗议民众举着标语高喊口号希望官员出来对话。
抗议民众举着标语高喊口号希望官员出来对话。

政府希望西药师管理中药

像郭丰裕、古承蒲这样的传统中药房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现行的法规怎么为他们定位?

1993年,台湾卫生主管机关停止发放中药商执照,过去在中药房帮客人调剂、配药的师傅,被归类为“列册中药从业人员”。也就是在1993年前取得中药商执照者,未来可以继续依“固有成方”为客人调配丸、散、膏、丹及煎药,但其中不能含有毒剧中药材。

“列册中药从业人员”在1993年之后就停止登录,之后再有人希望从事相关工作者,就得取得药师或中医师的证照。

然而,近年来投入中药产业的药师寥寥可数,估计20年仅新增200名药师。古承蒲说,这些药师,又“几乎都是家里本来就是中药房的孩子”,甚至有人根本不执业,只将牌照租给别人。

新北市中药公会理事长王荣南年过60,在板桥开中药房多年。他9岁就在中药房里面当“囝仔工”(童工),后来也到中国大陆学中医,如今60多岁的他,已经是列册人员中最年轻的中药商。“讲白一点,政府希望西药师管理中药、不要中药房的存在。”但他反问:到西药房去抓中药补品,这符合民众的消费习性吗?

王荣南说,多年前卫生单位已经“拿走”他们从业人员调剂权,因为所谓“调剂”是药师的责任,可请领健保给付。如今中药商剩下“调配”权利,也就是民众自费要求中药房协助,因应个人不同需求将药材制作成丸、散、膏、丹、汤等型态。例如药丸制作,是将药材烘烤干燥、磨粉后,和蜜变成药丸,可依据客人口感软硬少量制作、便于携带。王荣南形容,这种中药房提供的“客制化”服务,“是卖尿布、保健食品的西药局无法提供的。”

王荣南认为,传统的从业人员至少需要5年,几乎天天浸淫在中药,才可能练成扎实的功夫。这在学院学不到,有学历、资格的教授也没有这样的能力教学。西方药学知识当然有优点,但毕竟与中药思维完全不同,但西药师取得证照后,西药、中药都可以管,“实在不太合理”。

“屏东县恐怕将是第一个没有中药房的县市,”王荣南说,这几年看中药房招牌一块块卸下来,偌大的屏东县也只剩下70多家中药房,而老板们平均70多岁。

穿越一甲子的中药铺,也常是一个社区熟悉、信任的地方守望者。一个客人带着包药材进来,询问朋友送的药材到底是什么?还能放多久?中药房老板热切地提醒:人参跟白萝卜不能同时食用,因为白萝卜生时是凉性,熟时是温性,生吃白萝卜会影响人参的效果。

或者,服用人参期间不能喝茶,因为茶叶中含有鞣酸,会降低甚至破坏人参中的有效成分;又或者在客人上门采购药膳食材时,提醒其中哪些不适合体寒的人......。

在宜兰市经营85年中药房的陈壁煌、陈楷桦父子,分别是第三代、第四代。陈壁煌通过了中医师检定考试,也是当年的列册人员。从小跟着家人分装、炮制药材像是做家事,看着爷爷、爸爸传递养生之道,儿子陈楷桦很早就决志要担下传承之责。 陈楷桦最后选择南京中医大学念中医,“想念中药,但(台湾)没有中药系”,而他们认为,台湾中医科系的训练却又过于西化,例如中药炮制也无系统教学,远不如30年前那一代的囝仔工,他想学“在中药房用得到的。”

“中药房买卖的不只是中药,还有人情、还有健康养生,”陈楷桦说,中药不是治病的产业,预防医学、“未病先防”,是他看到的未来,“但就怕政策让他们新生代没有追寻的目标。”这几年也从事批发买卖的陈楷桦,走访宜兰县市各地中药房,就亲眼看到一家家老中药房关门。

列册中药商凋零,中药房也一间间消失,根据中药商业同业公会全国联合会统计,1993年至2008年,15年间就减少了4805家中药房,平均每年减少320家,其后也以每年平均200家的速度消失。 “屏东县恐怕将是第一个没有中药房的县市,”王荣南说,这几年看中药房招牌一块块卸下来,偌大的屏东县也只剩下70多家中药房,而老板们平均70多岁。新北市、宜兰,还有许多传承四、五代的百年药铺子收摊。

王荣南警告,制度再不做出根本性改变,中药房会先从屏东消失。

中药房_简

亚洲多国中医受重视

11月7日正值立冬,传统的进补日向来是中药房生意最热的时候。但此时却有大批中药商不顾生意,集合在卫生福利部抗议,因为他们好不容易等到政府提出相关法规,把他们的专业定位为“中药材管理技术士”,但现在却要禁止他们“按消费者自用需求调配而成之传统丸、散、膏、丹及煎药之零售”。

古承蒲说,制剂批发、药材零售之外,真正重要的依固有成方调配药材,丸、散、膏、丹及煎药、切片、磨粉,这是他们技艺之精髓,例如四物汤,他们可以代客煎药,或是依据客人需要制成药丸。如果禁止他们从事主要业务,这个技术士等于是断手断脚,“这样还需要中药房吗?”希望承继中药文化、传统炮制古法等从业人员,“何必考技术士呢?”

传统中药铺的式微,来自于像陈楷桦、古承蒲这样的青年中药商业者的资格不被承认。但他们对自己的专业非常有自信,期待政府建立完整的教、考、训、用的制度,给予资格、认证,“我们都准备好了!”

陈楷桦也发现,中药商开始集结、抗争,宜兰也有不少中药房后代的年轻子弟,近期虽没继续留在中药房工作,但都陆续回来询问、参与,“看来不少人有心投入中药产业,但不得其门而入。”

如果放眼同样使用中药的中国大陆、南韩、香港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可以发现他们大都有类似中药技术士、调剂员或药工之资格认证,例如:

香港: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各项中医药的规管措施,其中清楚载明,中药材零售,即中药材配发:“根据或按照任何注册或表列中医开出的处方而调配和供应中药材”。

新加坡:在新加坡卫生部积极推动下,由新加坡中药团体联合委员会属下5个中药公会、商会创建中药学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办学,是中国境外最早的中药学院。

中国大陆:提出“老药工”的国家型计划,传承学习技术,有意识地推销药材。

南韩:1996年设立“韩药师”。

中药商业全国联合会理事长朱溥霖表示,不应该再用“西药脑”管中药事,政府应尽速设立“专属”中药专业人才培育的管道及制度。

该不该给予中药商专业资格认证,牵涉到医疗专业分工及利益划分,中药商、中医师及药师三方意见对峙,目前没有一方肯让步。

药师公会发言人沈采颖说,中、西药物间可能互斥,而九成九的台湾人吃西药和中西药混搭,“未受过西药训练的中药材管理技术士,是否有能力判断什么药会互斥?”台湾药师公会强调药师的专业性,以生物学、化学为基础理解中药,提出口号“中药松绑、安全不保”。

基层中医诊所找不到中药师,不少中医师得忙着为病患问诊把脉、穿梭诊间为病患针灸,还得自己来配药。有中医师主张,中药应该由“中药师”把关。

接着12月5至7日,一连3天,意见分歧的药师、中医师及中药商分头召开记者会,或者号召同行到卫生福利部抗议。

中药商业全国联合会理事长朱溥霖表示,不应该再用“西药脑”管中药事,政府应尽速设立“专属”中药专业人才培育的管道及制度。一个药师不可能管西药、中药,甚至可以管兽药。然而现状却是,“能做(中药商)的不想做、想做(中药商)的不能做。”

12月7日,台湾各地中药业者至卫福部抗议。
12月7日,台湾各地中药业者至卫福部抗议。

中药房延续与商机的思考

未来,中药人才到底哪里来?中药房真的会消失于常民生活及记忆吗?

“重点是各守本位,”台湾医事法学会常务理事余万能说,处方、调剂是医师专业,依消费者需求代客煎药则是文化传统。然而,如今无中药商资格的中药房子弟希望取得资格,还是应该审慎。即便是依据固有成方,预先做成丸、散、膏、丹、汤剂,在《药事法》已扩大至制药范畴、侵犯制药权,而依病人需要加、减方则是医师职责,没有医师资格者就是密医。

“中医师、药师要求的是专业,没问题,中药商争的是传统,也还好, ”然而预先做成丸、散、膏、丹、汤剂,“‘预先做’就可能是问题。”中医师、药师如果都不愿意做药材饮片,那就给中药商做,他们擅长的切片、饮片、烘烤药材的确都需要技术,例如客人买四物药材,请药房代煎汤,或依据客人需要做成丸,提供给“特定”对象就不是问题。如果像现在中药房事先做好四物丸、或大量制作祖传秘方的枇杷膏,就牵涉到了制药,药厂需严格遵守GMP制药规范,“为什么药房就不需要呢?”

政府部门则倾向明确各专业、业务的分工。卫福部中医药司科长陈聘琪说,中药房存在,当然有其市场需求,通过技能检定的中药技术士,其业务分工主要应是中药材买卖,及部分相关的炮制作业。

陈聘琪说,中药来自天然的植物、动物,需经过炮制减毒或功能增效、改变药性,加上如今中药材买卖来自中国大陆,也需要透过专业协助消费者选购符合安全卫生的药材。

总之专业人员产生方式及业务不同,“要切割开来”,陈聘琪说,中药买卖、炮制仍是中药商最重要的业务。尽管中药讲“药食同源”,许多“药材”同样也是“食材”,例如山药、枸杞、红枣,菜市场就买得到,但“菜市场还是不能卖当归、人参”,煎药、磨粉这些贩售中药材的售后服务,仍可由中药商做。

对于青年中药商关切的核心议题:“丸、膏、丹”的制作,牵涉到制造技术、环境是否符合安全标准。陈聘琪说,政府未来计划以“正面表列”的方式,请中药商提出行之多年的固有药方,并经过中医药专业审核、包括中药商的意见,表列适合一般消费者、安全性高的固有成方,就像西药的成药,可以让消费者自行选购、不需医师处方。

“中药房的延续,靠中药技术士的修法;中药房的商机,那就各凭本事、例如能否跳脱传统、创造新产品。”陈聘琪受访时,暂时做出了这样的结论。但能不能解决“西医体系掌管中医”的“科学之争”;或者更好地分配“中药商”、“药师”和“中医师”之间的利益?眼前,谁都没有把握。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