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林礼胜:康桥之家性侵事件,勾出残疾人院舍私营化病根

近日揭发的“康桥之家”性侵事件,引起全城震怒。而据近日传媒报导,该院舍在最近8个月,更有6个院友因疏忽照顾而死亡。

刊登于 2016-10-28

康桥之家。
康桥之家。

近日揭发的“康桥之家”性侵事件,引起全城震怒。而据近日传媒报导,该院舍在最近8个月,更有6个院友因疏忽照顾而死亡。

现时传媒的报导焦点,主要集中于涉事人的劣行,以及“康桥之家”照顾院友的恶劣质素。然而,上述事件反映的并不只是个别机构或人士的失德问题,而是现时残疾人士院舍制度的结构性问题:一、资助院舍不足;二、私营院舍质素低劣。

资助院舍严重不足的根源

先说资助院舍不足的问题。2015至16年度(截至2015 年12月底),全港轮候残疾人士住宿服务的人数约有9600多人,但过去十年每年平均只增加了约200个宿位。僧多粥少的结果,自然是轮候时间极长。以严重弱智人士宿舍为例,现时平均轮候时间便超过8年。

须知道现时所有轮候院舍的人士,都必须先经过政府的统一评估,被评定因为身心缺损及家人无法照顾,而有入住院舍的需要,才会获得轮候院舍的资格。例如,《争取资助院舍联席》(下称联席)接触过不少残疾朋友,都需要等到其父母步入老年而自顾不暇时,政府才给予他们轮候院舍的资格。而且,即使残疾人士的照顾需要是如此逼在眉睫,他们仍要经历漫长的轮候时间,实属荒谬。

资助院舍的数目不足,究其原因就是政府多年来都没有根据未来残疾人士服务的需要进行规划。其实政府自1995年发表《康复政策及服务白皮书》后,便没有再提出任何重大的长远策略文件;2007年后,更没有再进行原本每五年一次的《香港复康计划方案》检讨,这代表政府已放弃为康复服务进行长远规划。

然而,长远规划对于回应服务使用者需要来说,却是不可或缺的。当年的白皮书列出了政府于未来十年所订立的政策方向及措施,政府更订下时间表以落实部分措施。以残疾人士住宿服务为例,白皮书早已列明于1995年后的三个年度间,需增加2816个宿位,并已获得拨款,平均每年增加约1000个宿位。相比起过去十年在没有具体目标及时间表下,每年平均只增加约200个宿位,当年的规划及措施更有效回应社会的需求。

现时在缺乏规划的情况下,每当民间团体要求政府增建院舍,政府往往推说没有土地,或是地区居民反对。但是,如果政府根据未来需要,预留土地作兴建院舍之用,及在新开发社区时,预先已加入院舍设施,那么根本就不会有找不到土地的问题,居民也无从反对,因此政府说法是倒果为因。

联席在过去多年,不断提醒政府必须为复康服务作长远规划,否则将无法满足服务需要,可惜政府一直充耳不闻。家长甚至曾主动到地政署查册,替政府寻找兴建院舍的土地。数年前家长曾向政府提供29块空地,但政府以土地不适合兴建院舍,或土地将预作其他用途等等为理由,而最终一块也没有采纳。寻找土地进行服务规划,本是政府的责任,现在竟要残疾人士的照顾者代劳,这是政府的严重失职。

政府轮候院舍的标准本已把不少有需要的个案排拒于外,在资助院舍不足下,即使获轮候资格,轮候时间也是不合理地漫长,结果照顾者唯有把自己的家人送进私人院舍。根据传媒报导,月前不幸在“康侨之家”堕楼的个案,在现时制度下应不符合轮候院舍的资格,而照顾者亦预期即使进入轮候队伍,入住资助院舍仍是遥遥无期,逼于无奈下唯有把儿子送到私院。

私营院舍质素低劣难监察

至于现时私人院舍的质素低劣,又是另一个结构性问题。

在2011年前,香港甚至连院舍的发牌制度都没有。《残疾人士院舍条例》于2011年11月18日才生效,条例目的是透过由社会福利署(社署)管理的发牌制度,规管残疾人士院舍。然而,院舍条例推行至今已近五年,仍有约八成的残疾院舍未能得到正式牌照而需以临时性的豁免证明书营运(出事的“康桥之家”也是领取豁免证明书),可见这发牌制度实形同虚设。

即使发牌制度得到落实,不少家长都认为标准过于宽松。例如根据院舍条例实务守则,即使是高度照顾院舍,在下午6时后的人手比例也只是40比3(即每40名院友,需最少有3名员工,更可包括院舍主管),家长都认为此人手比例根本无可能处理院舍发生的各种突发风险事故;残疾人士居住空间的规管亦同样过于宽松,现时条例规定残疾院舍的最低人均楼面面积只有6.5平方米,过低的标准使部分残疾人士长期在狭窄的环境中生活。

另一方面,不论标准是否宽松,要标准不成一纸虚文,必须配以严格的监察制度。虽然现时社署会有定期巡查院舍的制度,但“康桥事件”正显示监察制度的问题。自《残疾人士院舍条例》生效至今,没有一间残疾人士院舍曾被检控。这是反映所有院舍都服务达标,还是反映监察制度充满漏洞,读者可自行判断。

毕竟问题的核心是,院舍这种24小时营运、质素难以量化的机构,根本是极难监察。试想想在“康桥事件”中,即使貌似证据确凿,从司法的角度仍有争议空间。故此,在诸如疏忽照顾、态度恶劣等更含糊的事项上,监察者如何能找到确实的证据?

“康桥之家”发生如此严重事故,但事件为公众知悉却不是由于社署的主动通报,而是一连串的巧合。如果不是因为涉事人要求取回讼费而被传媒广泛报导,引起公愤,后来他又主动向传媒披露更多事件细节,始揭露近年该院舍疏忽照顾的事件,此事只会不了了之,市民仍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自己的子女送进如此一间服务恶劣的院舍!

反对院舍私营化

津助院舍由非牟利机构营运,尚且可相信因机构以慈善为目标,会对质素有一定保证;私院以营利为目的,在商言商必会尽量压低成本,更有机会以各种方法逃避规管,以致服务质素低劣。因此,联席过去一直反对院舍私营化,对于政府推出私人院舍买位的计划,联席亦甚有保留。

争取资助院舍联席过去多年,透过与政府官员会面、请愿,提交意见书等种种渠道,不断提醒政府必须增建资助院舍、进行服务规划及加强监察,否则将招致种种恶果。政府对于这些警告充耳不闻,结果这些恶果现时真的发生,承受者却不是政府官员,而是残疾人士以及其照顾者。在“康桥事件”中,失德的个人及机构故然是罪魁祸手,但政府在深知制度的问题下,仍撒手不管,亦是帮凶。我们促请政府既要彻查“康桥事件”,亦必须全面检讨现时的复康照顾政策。否则,“康桥事件”只会继续上演。

(林礼胜,争取资助院舍联席召集人)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