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

人人心中都有一间杂货店:老办馆道地港式风情,40年如一日

在买卖变得公式化的年代,走回旧式办馆,看见事头婆记熟每位街坊街里的购物喜好,才能找回那社区的窝心感觉。

端传媒记者 叶秀雯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16-10-27

丰昌办馆负责人。
丰昌办馆负责人。

作为超级市场雏形的办馆,在70至80年代,是居民购买烟酒零食及饮品的地方,同时是街坊的聚脚点,下午时分总有邻座的街坊、学生、退休人士在门外打牙骹过日辰。

近年不少旧式杂货铺都被超级市场及商场取代,位于沙田沥源邨的丰昌办馆,70年代开业,至今已经40个年头,是少数仍然营运的屋邨办馆之一,无论装潢、货品种类都没有太大改变,依旧买到不少怀旧零食,唯一的变化,是五年前由店主女儿接管,替父亲延续办馆的生命。

事头婆接手后,与丈夫一起打理办馆,每天早上5时半开店,晚上9时关店,三餐轮流在店后煮食,累了便在仓内睡午觉,生活大小事均与办馆形影不离。

一天干活16小时,不累吗?“不少地盘工早上6点便要出门,都想买包烟买对手套。还有现时的学生又要补习上兴趣班,累到早上7时等校巴前才做功课,不早点开门,他们到那里去?”

丰昌办馆里的酒藏。
丰昌办馆里的酒藏。

办馆的好处就是处理手法相对人性化,没有死板的规条、没有固定营业时间,贩卖方式也因人制宜,一切都根据事头婆的观察而每日改变。

“事头婆!事头婆!”访问当日看着老中青的街坊不断走进办馆嚷着要买东西,事头婆眼明手快,一边答我问题、一边快速地收集货品递给街坊,还会跟顾客多聊几句,关心近况。

突然,一名男士拿着樽装茶递给事头婆,“又赊?你今日嚟第五次喇㖞。”说罢,事头婆便转身,在墙上的白纸写上5字,长长的一行数字,显示出这名顾客过去几个月来的赊数款项。

“父亲交带落,有几名街坊一定要帮,几多都要赊。”据事头婆说,他们都是邨内的居民,没有工作能力,日常靠伤残津贴及养老金过活,有些也患上精神问题,她便记下每个客人的特性,针对性地帮助他们。

隔几分钟,一位弯着腰的伯伯站在门前一动不动,“他不懂说话,从来也说不出要什么。”事头婆说头几次递零食给他,什么都接,但看他之后走到汽水机买饮品,便知道他想要樽装茶,及后每天也递不同口味的饮品给他,要多少都一律收五元。“人人都要生活,无钱好惨,有能力点解唔帮下人?”

兩個女孩在豐昌辦館買零食。
兩個女孩在豐昌辦館買零食。

扫视店门外的零食区,都是散装的糖果、饼干及巧克力,由五毫子到十元左右,那时正值放学时段,学生都埋头围着挑选。“超级市场大多是包装式销售,我们就拆开来卖,因为学生零用钱少,几蚊也可以买几款零食,开心好多!”此时事头婆曾太正在拆开一大包泰式串烧,把一串沙嗲鱿鱼递给跑得满脸通红的学生,收下五角,摸摸学生的头,便看着他满足地边吃边跑。

“做生意最紧要识做人,要有良心,赚得少无所谓,最紧要开心!”中气十足的老板曾生笑着说,在旁的事头婆及儿子没他好气,继续卖货、聊天,一家人忙着顾生意,40年来始终如一,好不热闹。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