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编读手记

方可成:谎言盛行,催生“事实核查”的历史性时刻

在一轮由大嘴政客领头、阴谋论网站批量生产、社交媒体煽风助长的谣言狂潮中,专业的Fact-checking具体要如何进行?又有什么样的挑战?

方可成

刊登于 2016-10-25

#编读手记

2016年10月19日,拉斯维加斯,美国总统大选最后一场电视辩论。
2016年10月19日,拉斯维加斯,美国总统大选最后一场电视辩论。

201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在很多意义上都是史无前例的:第一位主要党派的女性总统候选人,第一位毫无从政经历的商人候选人,双方攻击时使用的语言(尤其是来自特朗普一方的攻击)突破此前大选的下限。此外,本届大选中的谎言也是多到前所未有,特朗普从初选阶段开始就以大嘴著称,从他的嘴里传出的错误信息难以计数;而希拉里在选民中的受信任程度也低到了仅有的百分之三十几。

谎言的盛行,让在美国新闻界诞生已经二十多年的事实核查(Fact-checking)成为大选报道中的重头戏。这种报道形式,一般由媒体或独立机构完成,他们将政客或其他权势人物的发言置于放大镜下观察,通过参考其他可靠信源,判断发言的真实性,给民众提供参考。

“2016年绝对是事实核查的历史性时刻。”美国主要的事实核查网站之一、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创立的FactCheck.org主管Eugene Kiely说。和上一次大选的2012年比起来,今年,FactCheck.org的流量翻了一倍,来自CNN、NBC等媒体的合作需求也源源不断地涌来。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几家事实核查网站,如PolitiFact.comWashington Post Fact CheckerSnopes.com等。在这一轮由大嘴政客领头、阴谋论网站批量生产、社交媒体煽风助长的谣言狂潮中,他们做了些什么?具体是怎么做的?他们做的事情有效果吗?这些事情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事实核查的历史:始于1988,一次并不成功的事实核查

美国新闻业的事实核查报道,始于2016年之前最“脏”、谎言最多的一次总统大选——1988年大选。当时对阵的双方是时任副总统的老布什(George W. Bush,共和党)和马萨诸塞州州长杜卡基斯(Michael Dukakis,民主党)。

为了攻击对手,老布什团队制作了多个严重失实的竞选广告,并且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这让ABC(美国广播公司)的记者Richard Threlkeld非常愤怒,于是,他针对影响最大的一则竞选广告“坦克”制作了一个针锋相对的事实核查视频。为了保持公平,Threlkeld也选择了民主党这边的一则失实广告进行了事实核查。

在老布什团队制作的“坦克”这则广告中,我们可以看到:杜卡基斯正头戴头盔,站在一辆不断绕圈的坦克上,他的身材并不高大,脸上的笑容十分夸张,看起来非常愚蠢。与此同时,画外音和屏幕上的字幕都不断强调:杜卡基斯在国防方面非常软弱,他提出了很多糟糕的政策。但是广告中列举的所谓糟糕政策,有一半以上都并不属实——这是一则充满了谎言的攻击广告。

为了驳斥这则广告,Threlkeld在事实核查视频中,按照原样播放了“坦克”广告视频,并且在每一次关于杜卡基斯国防政策的失实论述之后暂停,插入自己的纠正和解释。

作为事实核查先行者,Threlkeld的做法无疑具有开创性,然而遗憾的是,他制作的视频并没有很好地起到“拨乱反正”的效果,甚至起到了反作用——看过事实核查视频的观众,反而变得更加相信老布什那边的错误论述了。

这是为什么?原来,这则事实核查视频在全屏展示原广告“坦克”的过程中,加强了观众对原广告内容的印象,并且没有足够明显地告诉观众原广告是错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政治传播教授、FactCheck.org创始人Kathleen Hall Jamieson建议,这则事实核查视频应该进行如下修改:

  • 在屏幕上标明“事实核查”字样;

  • 将原广告以画中画(而非全屏)的形式播出,并且略微倾斜,显示出这是被考察的对象,拉开原广告和观众的距离;

  • 将事实核查的要点用字幕的形式展示出来;

  • 把原广告拆解开来,破坏原来的节奏,降低其说服力;

  • 在开头亮明事实核查的主要论点,在结尾再次重复。

从1988年至今,事实核查的具体操作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Jamieson教授提出的上述要点,已经做成宣传页寄到了美国的各大媒体,以确保他们不会再和Threlkeld一样“帮倒忙”。

事实核查网站 “FactCheck.org”。
事实核查网站 “FactCheck.org”。

事实核查怎么做:信源、链接、量化结论

在左右双方越来越极化、越来越充满敌意的政治环境下,要做好独立、公正的事实核查,是一件挑战性很大的事情。哪怕是一丁点的失误和不公,都会被某一方抓住进行放大,进而打击公信力。

在FactCheck.org,事实核查的程序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首先,在公开的演讲、辩论、采访记录中,选择进行核查的对象——由政客(包括在职的和正在竞选的)作出的事实性论述,而非观点性论述。也就是说,“奥巴马医疗改革方案很糟糕”并不是一个可以被事实核查的对象,可以被核查的是:“奥巴马医疗改革方案让所有人的保险费用都增长了”,或者“90%的美国人认为奥巴马医疗改革方案失败了”。

然后,参照权威信源,对政客的发言进行判断。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选择可靠的信源——必须是来自非党派的机构。比如说,可以查看政府部门发布的数据,但不能用民主党发布的报告;可以看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的研究报告,但不能引用美国进步中心(CAP)的报告,因为前者是非党派的,后者则是一家有明显偏向性的智库。

尤其关键的是,要在最后发布的事实核查报道中加入这些信源的链接。“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对我们也进行事实核查,确保我们的公开透明。”FactCheck.org主管Kiely说。

最后,在对照信源作出判断后,一则事实核查报道还需要经过至少4个人的手进行编辑和校对,以确保报道准确。

其他几家事实核查网站的流程也大致相同。实际上,因为各家所采用的信源基本类似,所以在95%以上的情况下,大家作出的事实核查判断都是一致的。

不过具体做法上也有不一致的地方,最明显的是:是否以量化的标准发布事实核查结果。PolitiFact.com有一个“真实性测量仪”(Truth-O-Meter),将言论的真实性分为6档:真实(True)、基本真实(Mostly True)、一半真实(Half True)、基本错误(Mostly False);错误(False);彻头彻尾的谎言(Pants on Fire)。而华盛顿邮报的Fact Checker则用匹诺曹的数量来衡量言论,最错误的言论会获得四个匹诺曹。

而FactCheck.org则不发布任何量化的结论,只是以一个总结性的段落来概括主要结论。“这是因为发布量化的标准不可避免会牵涉到主观的判断,而我们是一家依托学术机构的事实核查网站,不适合来做这样的主观判断。”Jamieson教授说。

事实核查有用吗?

“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悲观的人或许会认为:面对强大的造谣机器和谣言传播网络,事实核查做得再好,也很难起到什么效果。

这样的悲观不能说是毫无依据。尽管今年事实核查网站的流量大增,但它们在爆炸式的政治信息中能占到的份额依然很小。最关键的是:很多人并没有那么关心事实,他们宁愿活在自己的信息回音壁中,只接受符合自己既有观念的信息,因为这样最简便、舒适。

《经济学人》杂志上个月推出了一组封面文章“后真相时代的政治”,其中谈到:此前,政客刻意制造谎言,是试图用自己的谎言去掩盖、击败真相,去创造一套虚假的世界观;但是现在,真相是什么根本不重要了,特朗普这样的政客撒谎不再是为了扭曲真相、创造虚假世界观,而是要挑动人们的情绪,加强人们的偏见。相应的,人们也不那么关心真相,而是跟着情绪走。

也就是说,在后真相时代,真相变得无关紧要了,都没有资格跟谎言同场竞技了。“知道一件事对不对”让位给了“感觉一件事对不对”。所以,特朗普最喜欢用的句式是“有好多人说……”至于到底多少人说,这些人是否可信,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感觉上好多人都这样认为。搞笑脱口秀主持人Stephen Colbert称之为“Truthiness”,意思是“应该是对的”、“看似是对的的”、“感觉是对的”。这是一个来自内心的感觉比来自权威信源的真相更重要的时代。

不过,另一些学者告诉我们:倒也不用如此悲观。起码,在事实核查网站覆盖到的受众中,我们看到事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Jamison教授所做的一项政治知识调查显示,在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之后,访问过事实核查网站的人比没有访问过的人能够更加准确地回答政治知识问题。达特茅斯学院和埃克赛特大学两位学者的研究也发现,不管你对事实核查的结果感到高兴还是不高兴,只要你接触了这些信息,你对政治信息的了解和准确度就会明显上升。

但是,能够接触到这些信息的人群很明显是教育程度更高的人。所以,事实核查网站其实进一步加剧了人群中的不平等:受教育程度低、对政治不了解的人,并未从中受益;而受教育程度高、对政治已经很了解的人,变得更加了解了。

此外,民主党成员比共和党成员更加有兴趣阅读事实核查报道。这种明显的党派分裂,可能是因为共和党人认为媒体总体上都有偏见。尽管事实核查网站基本上是独立、非党派的,尽管他们对两党的标准是一致的,但共和党人似乎对他们有着本能的抗拒和反感。

事实核查的挑战和未来方向

2004年,事实核查网站第一次在大选中被候选人提到。当时,迪克・切尼(Dick Cheney)在副总统辩论中说:你刚才说的这些都是假的,去看看一个独立的事实核查网站FactCheck.com吧,上面有很详细的信息。

尴尬的是,切尼把网址说错了,应该是“.org”,而非“.com”。所以,切尼的这段发言也被进行事实核查了。

在今年的大选辩论中,人们也多次听到“事实核查”这个短语,它大多出自希拉里之口。不过,这次希拉里不是让大家去访问FactCheck.org,而是让大家去看她自己的网站HillaryClinton.com,上面有她的团队制作的事实核查。

“这是一个令我们感到担心的问题。”FactCheck.org主管Kiely说。他认为,事实核查应该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来完成,而不是由候选人自己的团队来完成。他担心这种出自某一方的信息会误导选民,同时也会令事实核查这件事情的整体公信力遭到损害。

Kiely担心的另一个问题是:在今年的大选辩论中,有包括NPR、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在内的机构做了实时核查。这种方式当然能够非常及时地让观众了解候选人在辩论中所说的到底是真还是假,但其操作方式也决定了:实时核查的准确性会不可避免地被降低。在速度和准确性之间,事实核查机构需要作出平衡。

而在未来,事实核查报道的发展大概会至少包括如下三个方向。

其一,从具体的“一事一核查”发展为进行公民教育,让观众也具备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FactCheck.org就推出了一个致力于这方面教育的网站flackcheck.org,上面分类列举了常见的欺骗方式,通过实际的案例和规律的总结,教会读者如何具有一双火眼金睛。

其二,地方电视台会被期待参与到事实核查当中来。在大选的事实核查中,很多核查的对象是竞选广告。正如老布什的“坦克”广告一样,很多竞选广告中充满了失实的信息。而地方电视台是竞选广告的主要获益者,因此有不少传媒专家认为:地方电视台应该投入更多资源,参与到事实核查当中来,改变当下这种大多是全国性媒体、机构进行事实核查的局面。

其三,社交媒体和搜索引擎被寄望发挥更大的事实核查作用。如今,不实信息的流传主要依靠的就是这两个渠道。最近,Facebook表示将通过技术手段抑制谣言的传播,而Google则已经在新闻搜索中标注出“事实核查”标签,方便读者判断。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