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的中国留学生Yi,刚刚到美国两个月,目前就读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师生的国籍、背景和思想各种各样,任何想法都可以交流。”对Yi来说,美国大学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这种“前所未有的多元化”。
自上世纪中开始,像Yi这样,怀揣著对美国高等教育憧憬的国际留学生,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每年的人数呈倍数式增长。改革开放后,美国更成为中国留学生的首选。
抛开制度和社会等因素,国际影响力大、学科项目更为丰富、专业相对发达,是他们选择美国的几大原因。
根据非营利组织国际教育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以下简称IIE)最近一次的统计报告,2014-2015学年共有九十七万五千名国际学生来到美国求学,其中中国学生数目居于榜首,达到三十万四千人,占总数的三成多,之后依次是印度、南韩等。
“能够吸引到中国学生报考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我们感到很高兴,”密歇根大学校长施莱赛尔(Mark Schlissel)接受端传媒专访时说,“我们录取的学生都非常有天分、勤奋。离开自己的国家,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求学,是十分需要勇气的。”
密歇根大学2016年的最新数字显示,大学秋季在读学生共有40860人,其中国际学生5754人,中国大陆留学生数目为2444名,同样拔得头筹。
施莱赛尔认为,不断增加的留学生数目可以令大学在文化、智识和社会等方面更加丰富。不过他同时承认,中国留学生在社会融入上,面临一些困难。
“毕竟他们(来到美国后接触的)文化完全不同,有些人很快能够融入,但有些就更多选择华人朋友圈。你不能干涉学生们选择跟谁相处,但密歇根大学想要做到的,是给所有的学生,不论本地学生还是外国留学生,创造一个平等的环境,让他们都能成为大学社群内的一员。”
正如施莱赛尔所说,中国留学生来到美国之后,首先要接受的,就是差异极大的文化洗礼。像Yi这样的中国学生来到美国后,社交圈都以中国人为主,其次是文化较为接近的日本、韩国人。不管私下约吃饭还是游玩,她都首先会选择亚洲人,其次才是美国朋友。Yi说中国留学生“抱团”的现象并非刻意避免跟美国人交友,大部分中国学生都有融入美国的意愿,但同是中国人,交流方便、谈得来,自然而然就会一起玩。
除此以外,语言障碍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我觉得我的英文还不够好,有时会听不懂美国同学说什么。”
25岁的中国留学生Lizzie已经在美国生活了五年,跟Yi差不多,她也会时不时跟美国同学聚聚会,但核心的交友圈子仍然是分享“革命情感”的中国人。她自认至今仍不能完全掌握和美国人社交的技巧,和同事、同学相处的时候,不容易找到共同话题。她认为“中国同学更明白人在异乡的感觉,更愿意互相帮忙”。
Yi则觉得,回国后或许会渐渐跟外国朋友断掉联系,中国朋友却有可能会是一辈子的朋友。
文化融入难 学业挑战大
身在异乡求学,文化融入固然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但对中国留学生来说,更难适应的,恐怕是中美教育之间的巨大差异。
Lizzie现在在乔治亚州立大学修读人机交互硕士学位,专业班上有40多名同学,其中三分之一来自中国。之前在密苏里州修读新闻学时,从小习惯中国课堂气氛的她一开始不能适应气氛踊跃、注重演讲能力的美国课堂。
“谁能说会道,谁的点子就会被接纳。”这样的教学氛围令初来乍到、英语能力还不太好的她非常挫败,在小组讨论时提出的建议往往不被认可。
根据香港南华早报的报导,2014-2015年间,共有大约8000名中国留学生,因为平均成绩绩点(GPA)过低、学术欺诈以及违规等问题被退学。显示中国学生在美式教育上,仍有极大的“水土不服”。
施莱赛尔对此表示,教学模式上的差异毋庸置疑,但中国留学生既然获美国大学录取,校方在一定程度上相信学生以往接受的教育,包括语言能力等,足以让他们顺利在美国展开学习。
“我们有来自全球120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他们各有各的优点,中国学生表现非常突出,往往都可以在自己的课程上表现优异。更重要的是,大学提供了不同的文化互相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从其他同学身上学习。”
中国因素真的会影响美国学术自由吗?
随著中国赴美留学生数目的增加,以及中国在国际上影响力的增强,有美国中文媒体指出,不少人忧虑美国大学的学术自由将受到中国因素的影响,美国共和党籍众议员克里斯·史密斯(Chris Smith)曾经在2014年连续举行两场听证会,质疑中国影响力对美国大学学术自由的影响。
史密斯举行的听证会针对美国大学在中国开办的“分院”或称“卫星院校”,认为随著美国院校在中国开办的分校越来越多,在中国的校舍很可能迫于中国当局的压力,做出“不举办不受欢迎的讲座”、“不邀请敏感的演讲嘉宾”等自我审查的举措。
克里斯质疑这种“教育生意”会为了获取盈利,牺牲美国大学一直珍视的学术自由。他同时举出“卫星学校”对本土的影响:纽约大学疑似担忧破坏与中国的关系,要求异见人士陈光诚离开。纽约大学当时正在上海新建校区,陈光诚其后曾发表声明,指出纽约大学担心其对中国的批判言论可能威胁到学校与中国之间的合作。
但施莱赛尔表示从未注意到相关报导,在他看来,这种担忧显得非常多余。
“学术自由是美国大学的核心价值,一直以来,包括我以往在其他大学任职的经历中,从来没有觉得学术自由会是一个问题。”他说。
施莱赛尔以密歇根大学为例,指出大学只聘用学术人员,但并不会指示他们应该做什么研究,也不会指示他们怎样上课,更不会审查他们使用的课程资料。“一切都由学术人员来做决定,不管课上是中国学生、非洲学生还是美国学生,都没什么大关系。”
虽然美国商务部2014年的统计显示,中国留学生为美国经济贡献了三百亿美元,但施莱赛尔并不认为中国留学生是大学的主要来源,留学生的总体人数只占全校学生的很小百分比。招收国际学生也并未仅仅为了收入,而是看重学生的潜力及学校的国际化和多元化。“国际化课堂的优势是,一旦展开讨论,有不同生活经历、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对有争议的话题可以提供不同的看法,通过这个过程,每个人都能有收获。”
“希望他们能带著部分美国文化回国”
作为庚子赔款后,首批中国留学生赴美目的地之一,密歇根大学一直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学术合作关系,与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以及清华大学都有合作。在施莱赛尔看来,新的合作关系值得尝试。
“我们与中国大学的合作关系是以学术和研究为导向,由双方学术人员的共同研究利益来驱动,”施莱赛尔打趣道,“作为校长,我不能跟其他(中国)校长握握手就说,来,我们合作吧。而是要看双方的资源和研究兴趣是否契合。”
在施莱赛尔看来,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国家、也是最大经济体之一,人口众多的中国非常重要。美国应该与中国加强合作,加深理解,包括中国的文化、历史、价值观、政治,以及中国的野心,双方携手做国际社会的领袖。
他希望中美两国的学生能够互相学习。
当他们(中国留学生)学成归国的那一天,我希望他们可以带著一部分美国文化(a piece of US culture)回去,让世界更好的认识美国。
施莱赛尔说,姑且不论美国的制度或者其他方面是否比留学生的母国更先进,重要的是让不同文化互相理解,而不是感受到互相威胁,这也会让世界变得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