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往生向导:一个帮助人们死去的工作

没有人问过我们是否愿意出生,现代社会也很少认同个人自决结束生命的权利。

端传媒记者 吴培

刊登于 2016-09-19

有一次,孙女问她:“Fran 奶奶,你的工作是杀人吗?”

Fran Schindler,77岁。过去十年间,她一直担任“往生向导”(Exit Guide),主要工作内容是这样的:和搭档一道,竭尽所能教导服务对象,如何妥善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并在对方实施的过程中,始终陪伴左右。

Schindler 是 Final Exit Network(下称FEN)的志愿者。这个非牟利机构2004年创立于美国,积极倡导人的“死亡权”(Right to Die),目前在包括纽约、爱荷华、伊利诺伊等七个州设有分会,拥有超过3000名会员,完全依靠义工协同运作。这样的民间组织在美国并非罕见,不过 FEN 在官网上自称诸多方面独树一帜。其中最富于争议的是,当它的同道者期望从法律途径入手,让死亡权得到制度认可时,FEN 却不满足仅仅倡议,而呼吁立即着手“为此时此刻正在忍受痛苦的人,提供真正且个人化的服务”。

Final Exit Network的网页。
Final Exit Network的网页。

这些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帮助服务对象列一份清单,详细写出自己的死亡动机和方式;需要的时候,陪同他们向家人和朋友表达这一意愿;留下通知,以便让别人找到自己的尸体,等等。工作由包括 Schindler 在内的约30位志愿者完成,而他们的服务对象或患有癌症,或长期受心脏病折磨,或为伤残人士……虽生态各异,但选择一致:以死亡摆脱病痛折磨。

我们坚信当一个心智健全、身患顽疾的成年人,认为自己的生命质量难以忍受时,他或她有权利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人类的基本权利。

Final Exit Network

婴儿潮世代最后的自决权

Schindler 懂得这种缓慢增长的无助感。她的母亲患有认知障碍症,在去世前的最后几个月里,忘掉了如何吃饭、如何喝水、如何说话,在养老院的床上茫然地盯着天花板,一个劲地用嘴巴吹气。Schindler 在一旁眼睁睁看着,什么也做不了。这一经历永远改变了她对死亡的看法。2011年,母亲过世后,她对自己的孩子许诺:你们绝不会见到我饱受折磨的样子,我将用自己的方式主动死去,快速,无痛。

没有人问过我们是否愿意出生,现代社会也很少认同个人自决结束生命的权利。20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提倡把“死亡权”(Right to Die)列为人的基本权利之一,认为病人有权利主动地终止自己的生命,以保证自己有尊严地离开人世。安乐死是落实死亡权的方式之一,目前全球立法允许安乐死的有荷兰、比利时、加拿大、卢森堡和哥伦比亚等国以及美国的六个州。2015年,美国至少24个州在考虑就此立法,其中10个州是首次加入。

通常来说,实施安乐死需要医生的诊断和意见,比如病人在现有医学条件下,已无法治愈,只能在痛苦中存活可预料的一段时间——半年或更少,医生可以依据病人或其亲属的请求采取某种手段,令死亡提前到来。对于反对者来说,安乐死已经有“杀人”或者“协助自杀”的嫌疑,不过 FEN 希望将个人对于死亡的自决权更推进一步,甚至包括打破医学对死亡的管控,“人们可以自主选择以何种方式,在何时结束生命,为什么还需要医生呢?”

在 FEN 看来,这种自决权,对于二战后婴儿潮世代出生者尤为重要。“我们非常希望人们完全不需要我们,”组织主席 Janis Landis 说,“但婴儿潮世代正在逐渐变老,他们一辈子都在争取个人权利中度过。我们坚信,他们也将会非常乐意夺回自己的死亡权。”

是上帝还是美化死亡的魔鬼?

FEN 的所作所为招致各种批评,宗教团体指责他们试图扮演上帝的角色,有人称他们是死亡邪教,或者质疑其美化自杀行为。“有些人觉得我们就是把人从大街上拐骗到某个地方,然后给他来个了断,像魔鬼一样,”Landis 说。

不过为 FEN 服务了10年的义工 Jim Chastain 有自己的看法:“人们在承受痛苦,医疗不能治愈所有疾病”。这位89岁的老人到现在还不时想起那些他陪伴过的死者:一位不愿意锯断双腿的糖尿病妇女,一位想在死前看最后一场棒球比赛的癌症男球迷……“他们始终和我在一起”。

协会避免使用“自杀”这个词,而将之替换成“自我解脱”或者“有尊严地死亡”。但 FEN 仍然面临着“协助自杀”(assisted suicide)的法律风险。美国有39个州立法反对协助自杀,虽然各州对此定义不一:有的必须包括身体接触,而在有的州,谈论如何自杀都有可能触犯法律。FEN 援引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中有关言论自由的部分为自己辩护:在面对希望放弃自我生命的人时,义工们“不鼓励,不协助,不触碰”,他们只做一件事,和受苦者说话。

这世上,死亡像出生一样普遍。 Chastain 已经很习惯人们来向他咨询有关死亡的事,“有的只是问我要一本小册子;有的会给我打电话讨论;有一次我在晚宴上偶遇一位女士,她谈起她身患渐冻症的丈夫求死不能的痛苦……”Chastain 教导过数十人如何结束自己的生命,也早计划好了如何“自我解脱”。“当活够之后,我大概会用一个塑料头罩结束一切,”他边说边戴上了那个从自己卧室里拿出来的头罩,透明塑料下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老脸。

时刻准备着触犯法律

因为脚踩法律和伦理道德的灰色地带,FEN 非常谨慎地选择自己的服务对象,并拥有繁琐的筛选过程:每位申请人必须通过电话和面试两轮审覈,组织内部的医学评估小组会检测其身体状况。如果申请人有可能为组织带来麻烦,就会遭到拒绝。

有时候他们会接到抑郁症患者的求助来电,但身体康健、心理患疾的人士并不在 FEN 的服务范围之内,因此通常会遭到婉拒。但误判难以避免。2007年,家住凤凰城(Phoenix)的 Jana Van Voorhis 打电话自称患有癌症, FEN 接受了她的申请,派出两名义工陪同她在家中离世,另外两名义工清理了自杀现场。

但 Voorhis 从来没有得过癌症。她长期受抑郁症困扰,并在死前几年怀疑自己身患各种疾病,以致不停去看医生。她的家人都以为她是服药过量而死,直到2011年当地调查机构介入并起诉四位 FEN 的义工过失杀人罪,家人才知道 Voorhis 的死和他们从未听说过的一个组织有关。

法院轻判了四位义工,最终没有人入狱。审判结束后, Voorhis 的妹夫 Jared Thomas 说,一位义工向他道歉:“对不起,我们没有了解清楚状况”。不过 Thomas 仍然认为这个组织“太过傲慢”,“我对他们的主张没有意见,但他们必须受到规管,特别是在犯下这样的错误后。”

这不是 FEN 第一次和法律系统打交道了。2009年,佐治亚调查局公布,共有523人曾向 FEN“寻求自杀帮助”,并试图在全美国发起一场起诉该组织的运动。去年,两位义工被指控在2007年协助明尼苏达州一位长期处于病痛中的妇女自杀,不过其中一位义工已在2013年去世,另一位则因其87岁的高龄而获得豁免。

官司缠身并没有让 FEN 有所退却。目前美国至少有7个州将“谈论如何自杀”视为违法,但除了更加谨慎,该组织并没有停止向那里的人提供服务。“法院会犯错,我们的义工也会犯错,”FEN 法律顾问 Robert Rivas 说,“我们义工训练的一部分内容就是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有可能会触犯法律,并已经准备好去接受这种可能。”

一场关于死亡的 Party

Schindler 在一天天老去,但十年的“往生向导”经验使她不会像自己的母亲一样,毫无准备地死去。她已经想好了,在“有尊严地死亡”前一天,她要办一个 Party,而且那会是“所有 Party 中最盛大的”。每个人都要穿上漂亮衣服,喝着红酒、威士忌、伏特加,小食是她亲手做的堆满无花果干的布利乳酪和焦糖洋葱。

图为洛杉矶一个公墓上人们所献上的花。
图为洛杉矶一个公墓上人们所献上的花。

然后,她要在舒适的床上好好睡上一觉,在一天将逝之前,戴上自制的氮气头罩,周围是家人和最亲密的朋友,Frank Sinatra 在温柔地唱着他的名曲《My Way》:

I planned each charted course

Each careful step along the byway

And more, much more than this

I did it my way

1
2002年4月1日,荷兰《安乐死与协助下的自杀法》正式生效,使其成为世界上第1个安乐死合法化国家。

声音

改变性别、人工流产、自我解脱,这些未必是明智的抉择,但政府应当“还权于民”。与其在陌生人环伺的加护病房强光下挣扎死去,人们为何不能选择在心理准备好时,在所爱的人中间安详沉眠呢?

《经济学人》

延长生命并不总是等同于改善或维持生活质量,很多时候,医疗仪器和药物延长了重症病人及其所爱之人的痛苦。

美国作家 Katy Butler

现代西方社会乃是一个“拒绝死亡”的社会

美国哲学家 John D. Morgan

安乐死

“安乐死”是 Euthanasia 的中译,源自两个希腊文字根 eu(美好)和 thanatos(死亡),字面意即“安祥和乐的死亡”。而其法律定义则是:由于病人罹患无可治愈的疾病而遭受痛苦时,借由注射致命性药物或停止不必要的医疗等方式,来结束病人生命的一种处置。目前医学界对“安乐死”无统一的定义,不过在操作层面,主要可分为主动安乐死(Active Euthanasia),主动为病人结束生命(例如透过注射方式);被动安乐死(Passive Euthanasia),被动安乐死是停止医疗程序(例如除去病人的维生系统或让病人停止服药),使其自然死亡。 (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来源:The AtlanticCBS News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