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萨德事件

丁丁:中国对抗“萨德”,舆论战暴露的战略实力

中国在“萨德”一事上不善罢甘休且表现得胸有成竹,这种自相矛盾不免暴露战略决策混乱。

刊登于 2016-08-16

#萨德事件#南韩#美国#中国大陆

201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中国士兵站在装有导弹的军用车上。
201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载有导弹的装甲车。

眼下,除非中国政府采取极强的外交、经济制裁或军事对抗,已很难阻止“萨德”入韩。然而中国官方并无不惜代价之决心,却又显得在“萨德”一事上绝不善罢甘休且表现得胸有成竹,这种自相矛盾不免暴露其战略决策的混乱。

色厉内荏的舆论战部署

中国似乎相信近十年来本国军事理论重大突破之一──舆论战的威力。7月29日,《解放军报》以“钧保言”笔名发文〈中国军队坚决捍卫国家安全利益〉;8月1日新华社发文〈绝不容许美国祸害东北亚,三论反对‘萨德’入韩〉;2日,外交部直属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学者以“望海楼”名义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社论称〈部署‘萨德’后果很严重〉;5日,《人民日报》又以“钟声”笔名发表社论〈别以为有靠山就可任性胡来〉,显然是有组织的攻势。

看这些文章的层级,完全称得上代表中国政府。虽然代表同一个政府,对美韩的政治批判表述也大同小异,但它们的对抗的决心和目标,其实大相径庭。

军报明确表示中国绝不容忍,不要低估中国决心、意志和能力,美韩“必须停止”部署。相比之下,国防部除了“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只明确将“考虑采取必要措施”。显然,不坚持“必须停止”,“坚决反对”就只是色厉内荏;而如果要坚持,“必要措施”就理当摆出来。然而军报在此也踌躇起来,这边说部署“萨德”会“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那边说“中国无意同任何国家搞军备竞赛”;文章只说“韩国自身必须承担相应后果”,却并无像俄罗斯一样给出“将对美国驻欧反导基地先发制人”那样的明确威胁。

以“新华社记者”模糊署名的新华社文章,只警告“韩国应有清醒认识与判断,避免陷入不可挽回的败局”。其中引用的一位中国军控专家的观点,充满技术细节,并不容易为平民理解,不过是好顺水推舟指控美国;《人民日报》海外版社论也只说“中国苦口婆心,相关国家不应执迷不悟”;《人民日报》社论则重点表达对韩国自辩的不信任,理由毫无新意,同样缺少明确警告。

中国唯一的实际惩罚行动,是广电总局声称将封杀韩国艺人在华演艺活动。然而,此事却突然在8月3日被《环球时报》证实为谣言。其实“封杀”确系谣传,但通过阻止部分演艺活动加以“调控”已是事实。中国似乎想借韩国被一个谣传就“吓成神经”,相关股价大跌的丑态,展现自己的“不怒自威”。不过,《环球时报》的文章,强调85.9%网友支持抵制韩星,民间自发抵制韩国游大获成功,文章似乎在暗示:此事“官方不参与”。

而至于“王毅外长一天两度怒对韩国外长”,甚至“中美一旦开战,中国打到底的决心远远高于美国”等大量江湖消息,只能算舆论战必不可少的兴奋剂了。

不过,这场舆论战并非全无得意之笔。全然不懂军事基地与在地民众长期矛盾史的大陆公众,无疑会将韩国部分民众对部署“萨德”的抗议,视为此举祸害韩国利益的明证。而真正如中国所称“打开东北亚危机潘多拉魔盒”的,还是朝鲜近日再射弹道导弹。此弹首次直入日本专属经济区。可中国却急于将它归因为朝鲜对部署“萨德”的强烈反弹。这一归因顺势解决了为近来朝鲜一系列挑衅国际社会的试射辩护的难题。下一步,中国放弃制裁朝鲜,将半岛无核化失败的屎盆子狠狠扣到美国头上,已水到渠成。

以反导弹试验反击“萨德”的荒谬逻辑

在军备领域,如果利益攸关又绝不能示弱,适时进行有针对性、能展示实力的战略武器试射,是再好不过的威慑。然而中国选择了“以盾制盾”,公开反导弹试验,而且采取的是舆论战的形式。

7月24日,央视《新闻联播》和《解放军报》等官媒,同时借介绍了酒泉导弹试验基地研究员陈德明的事迹,披露中国反导弹技术发展历程。可推动这一宣传的内在逻辑并不通畅。

且不说美国是否会因中国也发展反导,就放弃优势明显的同类能力,如果中国几年前就拥有的反导能力强大且可信,岂不早就构成对“萨德”的反制,要求美韩“必须停止部署”又理由何在?如果中国坚称根本安全利益受到不能容忍的损失,岂不暗示反制能力其实不足?

最糟糕的是,由于中国充斥挑战美国的狂热冲动和自吹自擂的恶习,这一原本就间接而隐晦的战略反制,很快误入歧途。中国其实知道美国反导手段比中国完善得多,却非要用本国的中段反导,将需要同时兼顾中段、末段反导的“萨德”比下去,明显出于死要面子。中国罗列中段反导的种种难度,同时援引美国国内对地基中段反导连篇累牍的置疑和抨击加以嘲弄,转眼说到自己的反导技术,难度顿时销声匿迹,一切都不在话下。

其实,如果不从美国反导技术文献里抄来,中国文宣部门连反导弹系统到底有哪些难度也不会知道。随着对中国实力的吹嘘渐入佳境,陆媒突然猛醒:再吹下去就可能有损祖国的和平形象,被指责为搞军备竞赛。他们立刻转而揭露美国反导比中国更早、更多、更强的“罪状”。然而揭露美国先进技术,却不仅默认了反导技术技不如人。从这些先进技术中,人们也不难发现美国除在韩部署“萨德”外,还有充足手段获取中国弹道导弹情报,这又削弱了对“萨德”战略威胁的指控。

中国公开反导弹试验,反而暴露实力

混乱之中,中国反导技术到底居于什么水平,反而令人怀疑起来。

引用央视的“反导拦截弹”画面,《环球时报》煞有介事地分析:中国导弹小型化技术达到较高水平。殊不知,大陆军事论坛的网民就能发现这些镜头完全张冠李戴,此乃央视此类报道的一贯作风。

《环时》仍称中国中段反导维护着世界和平与大国战略平衡,军事科学院某博士7月更在《新京报》撰文称(反导试射)连续成功表明中国已充分掌握关键技术,主动透露体现了充分自信;狂热分子更号称有关型号极有可能已服役,中国据此已有把握在核大战中抹掉美国。

从报道中看,虽然陈德明首次试射就提出以实战为首要目标,研究过“战略导弹群目标”(包括诱饵)的精密定轨预报,2011年又组织针对导弹突防进行研究,表现出重视实战能力的迹象,但中国突破中段反导靶场试验技术也才6年。单与美国地基中段反导7次作战试验4次成功相比,中国3射3中貌似不凡,但总的试射次数却至关重要,比如美国中段反导33次大气层外拦截试验,成功26次,3次大气层内拦截全部成功;“萨德”13次试射11次拦截成功。而且,美国每次失败,技术原因都会曝光,其反导实力的可信度远非只有片面文宣的中国可比。

近年,美国的反导防御体系已多次开展多目标,带诱饵的复杂作战试验,还在开发多目标拦截弹,到2017年,美国将部署44枚地基拦截弹,反导型“宙斯盾”舰也将增至48艘,与包括韩国在内的多国反导合作和太空情报共享已日渐完善。

而中国试验过程的报导中,靶弹的难度仍令人怀疑。中国专家嘲笑试射11次成功8次的印度反导,性能指标有限,还怀疑其靶弹主动提示位置。中国同印度的试验,是否有本质不同?其实这一次应对“萨德”,中国并非没考虑用一次新的中段反导试验发出警告,但万一不成功又被外界觉察,估计官僚机构不愿冒险。

美国科学家联合会的研究认为,中国从测控到攻击的空间对抗能力正全面增强,现有战略反导研发,有助于跟踪技术提升,增加战略选项。但是否部署仍在研究,因为部署与否,不会对美国核威慑能力有多大影响,反倒会使实力落后的俄罗斯不安。如果中国有限部署,动因很可能是对印军备竞赛或提升威望急需,标志则会是先部署导弹预警卫星。

正是从太空的平等利用中,中国才获得机会,以相对较弱的军事能力挑战美国。然而,举国上下只想看“东风”导弹射程覆盖全球,却被对手在身边出没的阴影惊得歇斯底里。亢奋之中,中国在战略威慑和军备竞赛等课题上的理论和观念痼疾,又使行动进退失踞,力量对比的判断也不过是掩耳盗铃。

(丁丁,中国政治学者)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