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香港85后的孤独“知乎”之旅

一个年仅27、粉丝刚刚过万的“知乎巴打”,可以通过只身答问,打败中港关系中所有的偏见和不理解吗?
林建建 (化名)。
大陆

一个85后土生土长香港人,因为简单地“希望让大陆网友知道香港真正在发生什么”,堂吉诃德似的,在内地最大的问答类网站“知乎”上,与所有的偏见和不理解作战。

在防火墙越建越高、两地信息越来越不对称、中港矛盾越来越针尖麦芒的重云厚积下,一个年仅27、粉丝刚刚过万的“知乎巴打”(Brother‘兄弟’的粤语拟音,香港网络论坛上男性用户的亲切互称),可能促进多一点点交流吗?

投诚

林建建最近心情不太好。因为一个陌生人。

香港气温最高已达到28℃。见面那天,因为担任通识课老师的关系,林建建穿了蓝色的长袖衬衫──扣子扣到最上面那颗,长裤,戴眼镜。身高1米8多的他很瘦,笑起来很爽直。

他刚把自己知乎的签名改成了“投诚”。

原因是有人看到他在知乎上对香港问题的回答,找到了他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关系──攻击随之而来。他受到此事的极大影响,需要另谋出路。“这是我第一次受到自己知乎上言论的影响,”林建建无奈地说。

“把签名改成‘投诚’以后我就后悔了,”他笑著说,“但是又要等好长时间才能改回来。”

说是开玩笑地改签名,但在“港独”、“不买你们的奶粉疫苗你们早饿死了”、“ 被害妄想”、“已经沦为二线城市”或者更难听的评论包围下,“投诚”这两个字,也颇有一点被吓怕了的丧气意味。

在两边交错形成的平行时空里,林建建是夹缝中的人。他是香港“第四代”中的“少数派”,也是内地网络空间里的“少数派”。

1989年出生的林建建,按照社会学家吕大乐的说法,是的“第四代香港人”:这一代人在1976年到1991年间出生──不像自己父辈那样,多半对大陆还有印象或感情──他们是本土意识更为强烈的一代。这一代香港年轻人,上网主要看脸书(Facebook),或者高登论坛;内地的天涯、微博和豆瓣这类社交媒体,他们很少涉足,也没有兴趣。

与这批香港年轻人同代的内地年轻人,从开始上网,即在1998年诞生、2003年投入使用的“防火墙”下。香港年轻人视为日常的脸书、推特(Twitter)、Youtube、Instagram等,乃至香港和海外的一些新闻资讯网站,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非“翻墙”而不可得的。但是,墙外难得的,在墙内几乎都有一个甚至几个过滤后的替代品,社交网站有微博、微信、人人、豆瓣等;视频娱乐也有土豆、优酷和弹幕视频网站B站等供选择。除了少数愿意及知道如何翻墙的,其他人已经在墙内构建起了自得其乐的网络世界。

在两岸财物往来、人才流动不断增多的今天,两地网友在网络上的交流却并没随之升温。反而是两地网友各据城池,隔墙讨伐的骂战也不断升级。

在拥有8500万注册用户的内地最大网络社区天涯论坛的“香港”板块,自称来自香港的网民“虚渊玄”发表了“我希望内地的各位明白为什么香港人今天这么愤怒”的帖子,力陈香港人医疗教育资源被抢占、生活环境被自由行陆客破坏、奶粉等生活必需品被大肆抢购等不满。这个帖子获得超过40万次点击,有4759个回复,“高高在上优越感十足”、“只知道指责内地人,却不反思自己”再过5-10年你求大陆人过去都没人去”是最常见的反应,试图理性交流的声音则显被轻易地淹没。天涯上其他关于香港的帖子里,“衰落”、“机会窗口关闭”和“吹嘘”是内地网友用得最多的字眼。

而在香港最流行的高登论坛,有一个名为“强国”的区块,以关于中国的新闻为主,大多数是负面。主题充斥著“全蝗!”、“蝗客”等字眼。在这里,香港网民对内地的印象几乎一面倒地负面。

在两边交错形成的平行时空里,林建建是夹缝中的人。他是香港“第四代”中的“少数派”,也是内地网络空间里的“少数派”。

“唯独我一个,说我来自‘中国’。为什么?因为我怕,我怕别人误会。‘我来自香港’,是政治不正确的事。”

林建建进入中国网络社区的时候,天涯已经开始没落。他常玩的是用户数量达到5000万、以理性的公共讨论著称的知乎。在知乎上,林建建拥有一万多粉丝,数字并不惊人。曾担任谷歌大中华区总裁、2009年在内地创办“创新工场”的李开复在知乎拥有90多万粉丝,一些用著诱人女性头像,屡屡晒出自拍照的账号也动辄就有4、5万的粉丝量。

不过,林建建并不太在乎有多少人关注他。2013年开始玩,直到2014年,林建建才第一次在知乎上回答问题──占中开始了,他试图让大陆网友“知道香港真正在发生什么”。“我做了一个懒人包,上传到百度网盘,居然也有三十多个人下载”,他兴奋地说。

此后,他上班搭公车会看知乎,下班回来睡觉前会看,甚至连周末也不忘在上面互动。他觉得知乎网友相对理性,十个人里面起码有一个可以“讨论问题”。

完成一个答案往往要花掉他四五个小时:查相关论文、查数据、找图片......但是答著答著,林建建发现自己的答案莫名少了三分之一,取而代之的是满屏的“不宜公开讨论的政治内容”。遇到理性网友的欣慰,也无法消解心血被删的灰心──他的回答从最开始的带著幽默感,不断开玩笑,写一长段人生感悟,再配上自己亲手拍的照片,变成了现在简短犀利,多配图,少抒情的风格。

“记得在清华(大学)里,自我介绍时,我是课室内唯一一个说我来自中国。相比,别人不是说来自西安就是云南,不是北京就是上海。唯独我一个,说我来自‘中国’。为什么?因为我怕,我怕别人误会。‘我来自香港’,是政治不正确的事。”在一个回答里,林建建这么写道。

林建建 (化名)。
林建建 (化名)。

大中华胶

在香港,林建建的这个答案,落入了青年世代的“政治不正确”。

今天,本土意识和本土派在香港社会和政坛双双崛起,林建建同辈的年轻人们,通过参与运动、组建政党、票投本土、建立论述,在对深圳河以北那头政治巨兽的恐惧、愤怒与敌视中,“香港人”身份前所未有地在这片土地凸显。

根据香港青年事务委员会于 1998 年发布的《青少年公民意识和道德价值研究》显示,“965 名 10 至 24 岁青少年中,有54.3%的认为自己对中国是没有归属感的;而 2075 名成人中,更有 76.9% 认为青少年人对中国是没有归属感的”。而据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2015年12月调查得出的数据,香港市民对“中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的认同感都较2015年6月下降,远远排在“香港人”和“亚洲人”身份认同感之后。

在这样的氛围里,林建建说:“香港与中国不能分裂,不是政治上的原因,而是文化上的原因。”

林建建的父亲生于广东佛山。文革时,父亲撕下了被贴在家门上的大字报,立即招致贴大字报人的一阵毒打。爷爷判断形势不妙,当机立断变卖家业将父亲送到香港才躲过一劫。这段记忆,林建建常常听爸爸讲起。“恐惧。这是留下来的感受。”虽有恐惧,但因了父亲的关系,林建建依然渴望了解中国,与中国内地的年轻人沟通。

“我不觉得自己是大中华胶,但我也不是港独。我当然希望两边都有进步!但如果有一天非要在内地和香港做出选择,我一定选香港。”

带林建建认识知乎的是从内地到香港读书的前女友:“她当时推荐给我,我觉得好奇就看一看,没想到有那么多好玩的东西!”他说,前女友“一直好不钟意香港”,最终去了国外念书。

林建建在知乎一共答了84个问题,大部份关于香港现在的局势和香港年轻人现在的想法。在“香港年轻人是否有中国认同感”一题下,他答了4198个字,参考了四份资料,配了22张图。他的回答得到了5301个赞,是这个题目下获赞最多的答案。

“虽然我们互相不理解,可能就像是很早就出国读书的兄弟和留在家乡发展的兄弟之间的矛盾,在别人家看来,都还是一家人,”一位名叫“FinnYang”的答主在林建建的回答下写道。也有不少网友写道“谢谢答主,解释了不少疑惑。”虽然也有诸如“这些香港人被殖民久了,就忘了自己的根”这样的回复,但比起天涯,知乎的网民已经冷静、平和很多。林建建也会选择性地回复一些网友,与他们有一定的互动。

“回答一个问题差不多要花去我四五个小时,”林建建说,“但我非常享受这个过程”。

“我最开始注意到林建建就是通过知乎,当时看他回答了不少关于香港的问题,每一个回答得都非常深入,有大量的数据和配图。而且之前大部分回答问题的都是港漂或者内地人,像他这样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愿意回答的很少。”26岁来自北京的M说。

M曾在香港生活五年,“一路目睹了陆港关系恶化的全过程”。她说,觉得林建建很关心内地,“这在现在的香港年轻人里非常少见”。

关心内地会在香港被划为“大中华胶”,而解释香港在发生什么,在内地网站又会被看做“港独”,这种“里外不是人”的尴尬和束缚一直没离开过林建建。

“大中华胶”在香港代指那些支持大中华统一、建设民主中国的香港人,其中“胶”字有讽刺其盲目之意。“港独”在香港可以被正常讨论,但在内地语境基本是难听的骂人话。

“在知乎用繁体字答题,会被网友骂;但在高登这种香港网站,用简体字答题,也会被骂。”林建建说。当两边的沟通降到最低点,往往还来不及交流实质性的内容,关于简繁体的骂战就已经淹没了有价值的东西。

“我不觉得自己是大中华胶,但我也不是港独,”林建建说,“我当然希望两边都有进步!但如果有一天非要在内地和香港做出选择,我一定选香港。”

林建建 (化名)。
林建建 (化名)。

手无寸铁

“就像你不会去高登论坛发一篇文章讲中国年轻人怎样看待香港人,这如同独身一人站在城池下,手无寸铁的你只有手上的数据。我打赌你没有这样的勇气,但是林建建有,所以我很佩服他。”在一个名为“如何评价林建建在香港话题中的答案?”的问题下,一名名为“Mingo”的内地网友如此回答道。

这个回答获得了1932个赞同。

在林建建的回答底下,虽有谩骂,但大部分是理性和友善的声音。

“像您这样愿意上内地网站的香港人,本身就对中国还有期许 否则……嘿嘿 所以无论嘴巴上骂得再凶,只要不是原则问题 都可以讨论,”一个名为“罗罗”的网友写道。

林建建格外知道这种理性的可贵。

2013年,因缘际会,他去了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清华大学参加短期的培训班,与班上的内地同学打成一片,“发现大家其实都差不多,对动漫啊,音乐啊甚至对爱情的看法都差不多。大家都是人,都认同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可以聊很多政治以外的话题。”

但时过境迁,他发现,现在的中港两地网友,“一来就要讲政治”,政治话题掩盖了人性,掩盖了可能同样热爱打游戏闲聊看电影的共同点,让双方的交流变得更加困难。

“有朋友说,‘没用的啦,讲不清楚,你写了也没有人看’;那我就觉得:咦,不是哦,有那么多人回应和互动,其实是有人看的啊,其实是有用的啊。”

也因此,林建建格外欣赏早前发生的内地“帝吧”网友们集体出征Facebook、用表情包轰炸台湾各大新闻论坛的事件:“就算是吵架,只要他们天天都翻墙去吵,也是在交流,总会看到他们之前没看到过的角度,这就是进步,我是真的很开心。”

“需要追问的,不是他们应不应该这样想,这样想这样做对不对,而是他们现在的客观处境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观点和做法?背后的需求是什么?林建建一直在做的,就是把这三点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说给你听。”知乎网友Mingo说。

Mingo将香港人比做电影《海上钢琴师》里那个不敢也不愿意上岸生活的钢琴师1900,而林建建就是其中独有的,愿意“划著小船过来”,向陆地上的人们传达船上人们想法的那个“勇敢的小伙子”。

林建建没在线下见过知乎上的任何一名网友。一台电脑,一部手机,搭巴士上下班的空隙,就是他用来刷知乎的全部装备。家人略微知道此事,也提醒他不要说得太多;而现实中的香港朋友,基本上没有听说过知乎。

“有朋友说,‘没用的啦,讲不清楚,你写了也没有人看’;那我就觉得:咦,不是哦,有那么多人回应和互动,其实是有人看的啊,其实是有用的啊。”

在孤独的知乎答题之旅里,支撑这位“港产堂吉诃德”的最大动力,是“想记录下来香港发生的事情”。

林建建也希望,可以有人,向香港年轻人解释内地正在发生的一切:“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愿意不怕烦,不怕讨论,愿意聆听他们说话,然后一步一步和他们解释的人。”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4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謝謝林建建,向你學習!

  2. 问题是,人性的弱点决定了总是民粹主义获胜,无论大陆还是香港或是台湾。

  3. 看到这篇,想起夕爷写的Shall We Talk,歌词本就意在沟通:
    “陪我讲,陪我讲出我们最后何以生疏?”“难得何以同座,何以要忌讳赤裸?如果心声真有疗效,谁怕暴露更多?”
    “Shall we talk?就算牙关开始打震,别说谎。”

  4. 刚去知乎看了一下,发现我也给他那个最多赞的回答点过赞并收藏。果断关注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