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香港何以出现“第三世界”医疗?

香港公立医院每年冬季流感高峰期都人满为患,政府年年推出特别措施,却始终未开出灵丹妙药。
2016年3月11日,香港玛嘉烈医院,救护员推着病人进入急症室接受治疗。
香港

“在一个文明社会,发展多年的医疗制度下竟然是一片第三世界的景象——病人在急症室轮候三日三夜等上病房,到了病房却只能睡在走廊甚至要坐轮椅等床位,实在教人情何以堪!”由一班执业护士组成的“护士政改关注组”,3月12 日以《我们是护士,我们愤怒了》为题在社交网页发帖,她们这样形容今天香港公营医疗体系。

每年年初,香港进入季节性流感高峰期,公立医院便会“爆满”,急症室轮候时间大增,内科病房有如“第三世界”。护士政改关注组指,急症室及内科病房这种严峻情况,是前线医护人员每年冬季都要面对的“难关”。

第一关:急症室先等半天

香港急症科医学院副主席萧粤中,1993年开始在公立医院急症室服务,现时是急症室顾问医生。在电影、电视剧情节中,急症室医生总是东奔西跑,在病床间争分夺秒地救人,不过萧粤中告诉端传媒,现实环境并非如此。

香港急症室医生值班时间一般分为三班,每更8至10小时。“例如通宵有四名医生值班,可能两人会专门看轮床和轮椅的个案。另外两人就可能在诊症室‘坐定定’,专门看自己走进来的病人,这两位医生不用四处走动,诊症就比较有效率。”

然而,不论分派到哪一个岗位,急症室医生当值的8小时都“忙到无停手”,却并非每个个案都生死尤关,萧粤中淡然说:“其实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比较简单’的个案。”

萧粤中口中“比较简单”的个案,说的是一些“非紧急”或“次紧急”病例。现时香港有17间公立医院急症室,由医院管理局(简称医管局)管理,当病人到急症室时,会先由最少有一年急症室工作经验的分流站护士,根据病人病历及求诊时心跳和血压等维生指数,初步评估病情,将病人分为危殆、危急、紧急、次紧急、非紧急五类。

根据医管局向立法会提交的一份文件,在2012至13年度,全年有218万多人次向急症室求诊,其中超过146万,即67%个案都属于次紧急和非紧急,危殆和危急的个案只有2.7%,全年不够6万宗。

急症病人各分流类别的比例。图:端传媒设计部
急症病人各分流类别的比例。

根据医管局订立的指标,危殆病人可即时获得处理;95%危急病人可于15分钟获得诊治;30分钟会处理90%紧急病人。次紧急和非紧急个案,则没有服务时间指标。

急症室全院满座的原因

有些人跌伤背痛,到急症室拿了三天病假证明,第四天他觉得还未能上班,也会回来急症室拿病假证明。

香港急症科医学院副主席 萧粤中

“曾经有病人皮肤长了粉瘤,那个瘤已经维持一、两年了,一直也没有问题,那天刚巧有人跟他说还是看一下医生比较好,他就到急症室来了。有些人跌伤背痛,到急症室拿了三天病假证明,第四天他觉得还未能上班,也会回来急症室拿病假证明。甚至有些人药吃光了,又未到专科覆诊的日子,就来急症室求诊配药。”萧粤中一个接一个地数着这些被评为非紧急的个案。

对上一级分类是次紧急,萧粤中举例说,伤风发烧、疴呕肚痛、跌伤流血等,如果维生指数没有问题,都会被分流为次紧急。“有时他们在家中切菜时切伤手指流血,但很明显能够止血,伤口又没有红肿的,其实不会有生命危险。”这类次紧急个案占急症室个案最大比例,但萧粤中说,其实病人没有即时危险,未必需要急症室处理。

过去一个月的冬季流感高峰期,多间大型医院的急症室“爆满”,即使前线医护人员马不停蹄工作,候诊病人仍然动辄要等上十多小时。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高永文与一班医管局高层,3月9日视察位于九龙中的伊利沙伯医院时,急症室的电子屏幕显示,紧急个案要轮候2小时,次紧急和非紧急病人,则分别要等6至8小时。

(3月9日)这天晚上播出的电视台节目,主持就到伊利沙伯医院,访问了一名正在轮候急症的女士。这名女士戴着口罩、气冲冲地说,预计要等候四至五个小时才能见医生,批评“很浪费时间,但不来求诊又不行,实在受不了”,但令她要到急症室的病情,原来是“感冒咳嗽”。

过往一直有批评市民滥用急症室,一名不愿具名的医管局管理层表示,他们不会用“滥用”这个字眼,“我们更不能说病人不应来求诊,因为这会成为政治敏感议题”。萧粤中在访问中,也一直没有用到“滥用”二字去描述他处理的“急症病人”。

萧粤中认为归根结柢,是香港医疗体系的问题:“香港基层医疗做得不好,市民可能找不到医生,才无奈看医院急症。”他说,病人未必有专业知识判断自己的病情,香港又没有完善的家庭医生系统,才会造成这些“不适当使用急症室”的个案。

但病人是否找不到医生才到急症室呢?端传媒分析了医管局提交立法会文件的数字,发现不论平日或公众假期,在午夜12时至上午8时的通宵时段,平均每日到急症室求诊的人次较日间更少。平日与公众假期的每日平均求诊人次,也没有明显差别。两组数据均反映,公众假期及通宵时段,公立门诊或大部分私家医生休假,并非导致急症室病人上升的直接原因。

不同时段急症室平均求诊人次。图:端传媒设计部
不同时段急症室平均求诊人次。

萧粤中也说行医23年来,见证香港人求诊的心态明显改变:“大家以往会觉得到医院是大忌,但现在市民有病就看医生,看医生就想到急症室,心态都不同了。”

 2016年3月11日,香港,玛嘉烈医院的救护员把病人送进急症室,旁为离开医院的病人及亲属。摄:Billy H.C. Kwok/端传媒
2016年3月11日,香港,玛嘉烈医院的救护员把病人送进急症室,旁为离开医院的病人及亲属。

第二关:15小时等内科病房床位

急症室迫爆现场,另一原因是内科病床不足。高永文到伊利沙伯医院急症室巡视当天,急症室登记处还贴了一则通告:“内科病房爆满程度非常严峻,经急症室医生诊断后,若需入院,内科病房等候时间平均超过15小时,病人请耐心等候或转往他处求诊。”而等候入住内科病房期间,这批病人正是“济留”在急症室内。

本身是内科副顾问医生的公立医疗医生协会会长陈沛然3月9日也撰文指:“当内科病床使用率超过100%至110%,先会满泻到其他愿意帮忙的非内科病床,之后再‘倒灌’回内科病床无上限加床。”当病房再无位置加床接收“倒灌”病人,新入院的病人就需留在急症室等候入院。

严重的时候,病床与病床之间只能侧身进去,血压机也推不进去。

护士政改关注组发言人

内科泛指以药物治疗的病房,以下细分为多个专科,近日冬季流感高峰期,较受影响的老人科和呼吸系统科,都属于这个专科。在刚过去的一个星期,全港内科病房的占用率,平均也维持在110%,部份医院更高达130%。

护士政改关注组接受端传媒访问时表示,占用率超出100%,就代表有“加床”情况,例如病房原本是四人房间,会增加至六病张床,六人房间会增加至八张病床,二人房间会在门口加放第三张床,再不够就放在走廊。“有时病人到了病房,还要等其他人办好出院手续再安排床位,严重的时候,病床与病床之间只能侧身进去,血压机也推不进去。”关注组发言人说。

公立医院护士主要分三班当值,值班护士每更最少两次为病人量度生命表征,包括血压、心跳等,情况不稳定的病人会更为频密。医生巡房时,护士要协助医生进行无菌检查或治疗,之后护士要跟进医嘱,洗伤口、换喉、为病人安排抽血和X光等检查。另外早、午更一般有两次派发“口服药”及“外用药”,至少一次打针,视乎医生处方,也可能会在日常安排以外加插。

“至于病人护理,护士要协助更换尿片;派饭时要协助派餐及喂食;餐前要为糖尿病人量血糖,需要时注射胰岛素;‘吊盐水(打点滴)’和输血要按时更换;交更记录和评估要填好;探病时间要回答家属问题;病人按钟要回应;还有病房林林种种的行政,例如安排人手运送紧急样本、取药、借仪器、安排清洁及运送病人、转介申请药物、点算医疗用品和消毒物品⋯⋯”

关注组数着香港护士“一匹布那么长”的工作清单,说香港护士对病人的比例远高于国际水平,“现时公立医院病房里每1位护士平均照顾12位病人,晚间更上升至1比24,跟其他已发展国家1比4至8的比例相距甚远”。

1:24
香港公立医院病房晚间护士病人比

夹在中间的医护愤怒了

高永文巡视伊利沙伯医院后,表示已采取不同措施纾缓情况,包括在急症医院内调动和加开病床;将病情较稳定的病人转往康复医院;研究是否需要暂停急症医院内的非紧急服务。医管局也会扩大现行的特别津贴计划,邀请更多医护人员在休假期间支援急症室和病房的工作。

然而,这些差不多每年冬季流感高峰期都会推出的“特别”措施,却未能安抚前线医护人员的情绪。护士政改关注组说,既然流感高峰每年都会出现,管理层应该预早增加人手,例如增聘兼职医护,并将病情较轻的病人分流到流感诊所和门诊。至于长远而言,除了医院病房人手和配套都要增加,亦要增加社区外展人手和资源,支援老人院需要。

政府要加医疗服务,但加经常性开支免问,市民病人要加医疗服务,但最好是不用付钱。

公立医疗医生协会会长 陈沛然

3月16日,香港护士协会也在香港多份报章刊登广告,题为“致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公开信”,要求改善增拨资源、增加人手,以维持公营医疗服务质素,其中特别提到:“‘加床加人’同步进行。”

公立医疗医生协会会长陈沛然在个人网志表示:“政府要加医疗服务,但加经常性开支免问,市民病人要加医疗服务,但最好是不用付钱⋯⋯夹在中间的医护人员可以怎样?”

于是“白衣天使”也愤怒了,护士政改关注组说:“我们愤怒了,请不要再消耗我们对护理仅存的热诚,牺牲病人的利益,成为压垮香港医疗系统的最后一根稻草!”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