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港珠澳大桥7支桩柱需重做,损失或逾千万

刊登于 2016-02-16

港珠澳大桥香港段工程或将延误至2017年底建成。摄:Billy H.C. Kwok/端传媒
港珠澳大桥香港段工程或将延误至2017年底建成。

香港路政署近日证实,在港珠澳大桥香港工程已经建造的1000多支大口径桩柱中,曾有7支桩柱需要替换重做,费用由承建商承担。但路政署未说明何时发现问题、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会否进一步影响大桥施工进度。

港珠澳大桥工程于2009年启动,包括大桥主体部分及香港、珠海、澳门连接大桥的口岸与连接路,前者由三地政府共同成立的港珠澳大桥管理局负责,后者则由三地分别负责。

大桥香港工程自施工以来,多次出现延期及超支。香港立法会财委会刚于今年1月通过了香港口岸工程的54亿多港元追加拨款;立法会议员张超雄质疑,政府为何在申请拨款时对7支桩柱的问题只字不提。

港珠澳大桥本港工程程庞大而复杂,涉及大量深层及大口径的桩柱,在施工期间,若发现承建商工程工序或物料质量出现问题,桩柱未能符合合约要求,会建议承建商自费重做另一支桩柱等相应的补救措施。

香港路政署

苹果日报2月14日引述消息人士指,港珠澳大桥香港工程多支深入地底数十米的桩柱需要重做,共计损失超过1千万港元;有分析认为,桩柱出问题主要与地质复杂及赶工有关。

据报道,其中一支出问题的桩柱位于香港口岸人工岛,深入地底约60至70米,由隶属于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承判商负责。该人工岛此前出现过移动;有工程人员指出,人工岛地质受潮汐涨退影响,桩井底的淤泥难以清完,从而影响桩柱的承托力。

报道又引述知情者称,大桥工程经常24小时赶工,人手和材料都存在问题;目前仍有数百支桩柱未完工,做完桩柱后还要做桥墩和桥面,能否赶得及在2017年完工仍存疑。

据端传媒此前报道,大桥工程不断延误,只能靠工人超时加班来追赶进度,至今香港部分工程已引发7位工人死亡。

路政署回应事件时表示,重做桩柱符合结构安全,除了在原来位置重做替代桩柱外,亦可在已有桩柱附近额外建造数支桩柱。路政署又表示,类似措施在一般桩柱工程中并不罕见。

工程师学会前会长黄泽恩也称,即使在正常地质的情况下,1000支桩柱有7支出现问题,情况也不算太差。但他也认为,地质因素可能影响工程进度。

内地官媒环球时报则于2月15日发文指,香港近年来广深港高铁、沙中线、港珠澳大桥等大型基建工程超支或延期,是因为反对派为了“阻止香港与内地增加往来”而“在基建工程上搞小动作”。人民日报海外版也曾于1月27日发文,批评港珠澳大桥香港段工程因立法会议员拉布追加拨款审议而导致延误。

然而,路政署署长刘家强在去年11月接受香港电台采访时却称,工程延误由不同因素导致,例如物料供应不足,主要是此前曾出现填海用的大型石块供应不稳。他表示,当局经过考虑后决定,部分大型石块可用预制混凝土构件代替。

200 万港元
据苹果日报了解,一条桩柱造价逾200万港元,重造7条桩柱损失最少逾千万港元。

声音

承建商的工程技术及质量控制十分重要,本地工程内的所有桩柱,都会由驻工地的工程人员按合约标准验收,确保结构安全。

路政署

港珠澳大桥工程有7条桩柱要重造,并非异常现象,因工程会面对复杂地质及施工问题,即使是建屋工程,亦有类此情况。

工程界立法会议员卢伟国

巨额基建投资成功带来新的增长动力,最大得益者是在沿线坐拥有大量资产的财团;但一旦因规划失误而投资失利,承受数以百亿计损失的却是纳税人。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讲师邹祟铭

香港人将来会被迫面对残酷现实:大桥投资回本固然是不切实际的侈望,即使要大桥少亏损一点,便得笑面欢迎更多废气污染,催谷(促使)更多内地车自驾进城。这是特区政府和建制议员扭尽六壬(想尽办法)送给市民的大礼,香港人该如何道谢,才能配得上这份世界级负资产的浓情厚意?

资深环运人、工程师、公共专业联盟创会主席黎广德

港珠澳大桥

是于香港及中国大陆、澳门建设中的跨海大桥,连接香港大屿山的东涌和香港国际机场、澳门半岛和广东省珠海市,于2009年12月15日启工,设计寿命为120年。港珠澳大桥全长接近50公里,主体工程全长约35公里,包含离岸人工岛及海底隧道;落成后将会成为世界上最长的6线行车沉管隧道,及世界上跨海距离最长的桥隧组合公路。(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来源:香港电台星岛日报商业电台苹果日报立场新闻明报环球时报人民日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