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年度回顾/前瞻

2016前瞻:我的就是你的,共享经济到底在共享什么

一张床,一间实验室,一个钟头,一只狗,一桩官司,极简生活和膨胀物欲,机会和风险,我的就是你的,就是我们的⋯⋯

端传媒记者 杨静、实习生 左梦格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16-01-07

#2015年度专题

一个东京男子的日常:当“共享”成为生活方式

图:Leumas To / 端传媒
图:Leumas To / 端传媒

圣诞东京天气回暖,唯晚风还有些凛冽。西新宿的寻常小巷,东京青年妻木纯平匆匆返家,迎接在Airbnb订下他卧室的新房客。

他一人租下一室两厅的小公寓,仅做极简装修。正厅向阳,落地门旁是一张原木长桌,配两只木椅。斜对角用储物格隔开空间,摆放自用单人床。卧室用做客房,房中单人床配鲜丽床品,床头柜上有《小屋使用指南》,妻木用漫画和英文标清钥匙、wifi、马桶、电器的使用方法。

这间卧室在Airbnb登记才几个月,订房的人源源不绝。来自台湾、欧美的房客留下积极评价:“离地铁站很近”、“干净,面积大”、“房主没有传说中的日本口音”。平均350港币一晚的要价也物超所值,同样价格在新宿只够睡胶囊旅馆。

《日本时报》报导,过去一年造访日本的旅客人数翻了五倍,国内旅馆供不应求,然而全日本登记Airbnb的房间只有两万多,远远落后其他国家。妻木算是先行者,通过出租卧室,他每月七千五百块港币的房租压力骤减,也可以和志趣相投的外国游客交流创业、设计和编程。

妻木是从事网站设计的自由职业者,曾在大型公司供职,他计算工作时间和社交花费,发现雇员生活空间狭隘,收益不多。辞职后,他的生活状况不错。在日本,公司无论规模都会建设网站,前端设计的市场需求很大。有时也有机会远赴海外,完成当地公司的短期合约。

最近三年,妻木利用零散时间建立社交网站平台,连结日本青年人和海外公司,也吸引提供留学、猎头服务的仲介公司置放广告,推动日本人去海外工作。虽然目前活跃用户不过几千人,但他坚持这是最大热情所在,并且这份经历颇受做IT公司欣赏,最近还为他赢得荷兰线上订房网址Booking.com的面试机会。他说:“如果有机会,我会提起做Airbnb房东的事,相信Booking.com也想吸收共享经济的经验。”

出租卧室同时,妻木也在租用共同工作空间(co-working space)。在柏林工作期间,他第一次接触到这种按时计费的使用方式,享受低廉便捷的办公设施,也结识想法相近的人,甚至得到共同开发新项目的机会。回到东京后,他在新宿找到类似咖啡屋,只要天气不是很糟,都会坚持过去工作。

“若论环境、饮料,东京完胜柏林,可是哪怕几个小时共处一室,日本人很少相互搭讪,觉得会打扰对方。”妻木笑着描述最近的遭遇。“不过每天上班时间咖啡厅已经挤满自由职业者,午休期也有上班族进来,相信东京人会碰撞出什么。”

无论是共享居住房屋,还是办公空间,扁平化的交往模式必然使人际接触更加直接频繁,对于日本来说是个挑战。不过,《日本经济新闻》刚刚出炉的“2015年年度热词”中,“Aribnb”和“苹果手表”、“精酿啤酒”等头条常客一起上榜,如妻木所言,共享的生活方式已经进入日本。

临时实验室与高定晚装:使用增加 占有减少

圖:Leumas To / 端傳媒

是的,近几年,共享经济在各地登上头条——Airbnb上市、“反Uber联盟”成立、亚非南美国家新进涌现的本地化公司。

3350亿美元
据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估计,到2025年,共享经济会得到3350亿美元的收益。

不过,至今共享经济还没有一个能够“共享”的定义:有人注重平台共享,认为亚马逊才是经典模式;有人强调合作,断定只有人和人直接接触的平台才算的上共享经济;还有人认准雇佣模式必须是自由职业或兼职类型。

埃里克斯·史代佛尼(Alex Stephany)是英国共享停车位公司Just Park的创始人,他根据创业经验和对共享经济圈的了解,总结出几个共享经济的特质:共享经济发掘人们未能物尽其用的物资,通过网络将其与有相关需求的社群连结,在满足使用需求同时,降低想要拥有这类物资的欲望。

共享经济类型公司创业的高潮集中于2008年之后,是金融危机的产物,折射出人们意图开源节流的想法:减少对于物质的占有欲,利用闲置的资源。如今,共享经济快速渗透各种产业,史代佛尼所说的“物资”外延也像章鱼触手,四处延伸。Just Park分租停车位、印度公司Ola出租交通工具、Time Republic交换多余的人工时间、Chegg则包揽从出租教科书到找实习家教等学生的日常。

共享的物资不止生活必需品,也扩展到专业用品。2011年成立的Science Exchange,是为科学家提供所需实验服务的线上市场, 被《经济学人》称作“实验界的Uber”。创始人之一伊莉莎白·罗恩(Elizabeth Lorns)是一名乳癌专家, 曾任职迈阿密大学医学院。她发现,当自己的实验室没有时间或资源完成实验时,很难找到愿意提供实验服务的供应方。Science Exchange 的 “合作实验””也就应运而生:来自全球400多间实验机构在这个平台为客户提供超过1800项分析和实验技术的服务。

相比妻木经常造访的咖啡屋型共享空间,Science Exchange则像为科学家搭起临时实验室。用户只需浏览比较不同实验室提供的服务与价钱,再下订单进行点对点协商。罗恩的团队则在需求方和供应方之间,承担沟通和配对的角色,提供同行评估、法律、支付等服务。

也有奢侈品企业取经“共享”,通过循环利用,降低每次使用收费,向用户提供那些原本消费不起的物品。线上服装租赁公司Rent the Runway的主页,乍看起来和淘宝、ASOS等零售网站相似,充斥成百上千的服装照片。这些价格不菲的设计师品牌动辄上千美金,但在这里,用户只需花费原价的五分之一甚至更少,就可以借穿十天。同一条裙子下有时有近百条评价,婚礼、生日、表演、舞会,女人们把闪耀的瞬间凝结在照片中,上传网络作为最形象的用户反馈。

如果说Just Park体现人们开源节流的选择,同样倡导“使用替代拥有”的Rent the Runway映射的,可能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始终无法停止膨胀的消费欲望:虽然没钱购置奢侈品,始终可以经由租借消受几晚;同样价钱能够消费的奢侈品陡然倍增,穿穿脱脱,更换造型之际,才是心理满足程度最高之时吧。

租房给难民,借钱给艾未未:改变世界的可能

圖:Leumas To / 端傳媒

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的调研报告显示,人们选择共享经济的主要动因是经济导向:56%的受访者指出被“低廉的价格”吸引,32%则是因为共享经济为市场提供“更多的选择”。可见,人们选择“共享”是为了“经济”,但如有时,“经济”也可以是为了“共享”。

整整一年都陷入“接收还是排斥难民”大辩论的欧洲,在过去几个月一齐见证了“难民房客”的兴起。一个名为 Refugee Welcome(难民你好)项目刚一启动,就宣布自己是难民届的Airbnb。难民组织和有意接收难民一同生活的欧洲家庭通过Refugee Welcome的网络建立联系,在工作人员帮助下完成匹配、入住以及交付房租等环节。

发起人盖琳(Mareike Geiling)和卡克什卡(Jonas Kakoschke)是一对德国情侣,两人目睹着地中海海难的惨状,还有难民登陆欧洲后在难民营内的糟糕生活,决定做点什么。擅长编程的卡克什卡很快想到,可以通过设立网络寻找和自己一样有心帮助难民的欧洲人,通过出租房间的方式,解决难民的住宿问题。这个最早在德国启动的项目,现在已经散播到二十余个国家。仅仅在德国和奥地利,网站就已为近200名难民找到当地家庭入住。Refugee Welcome要求注册者提供的房间必须满足一定质素,“请为难民提供至少和你自己房间水平一样的条件”;而大多数注册的欧洲人也并非为了赚取房费,甚至不乏房主仅收取象征性费用的案例。

在这个社群心中,分享空间的最终目的在于创造“共同生活的体验”。“难民融入欧洲的时间至少需要一个世代”,一名成员接受访问时说。“共同生活”就是这一世代欧洲青年从日常介入当地政治的选择。除了出租房间,社群成员还会在线上和线下共同组织游行、分享,希望通过行动在自己生活的地方改变人们对“难民危机”的负面看法,“理解取代仇恨”。

Refugee Welcome 的另一个“共享”努力,是通过众筹募集,增加难民支付房租的资金来源,使难民有足够时间在欧洲诸国立足,然后得到工作和教育机会,独立生存。众筹是共享经济在金融领域的延伸,越来越多的非营利机构和艺术家、文化人士转向众筹平台,吸引有兴趣的人前来赞助需要募款的项目。

去年9月到12月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艾未未个展中,室外展示的场域特定装置就是依靠Kickstarter筹款完成。当时策展人预计,将八棵七米高的“古树”从中国运去伦敦,再将它们置于博物馆庭园里,整个项目需要约10万英镑。展览的准备时间极短,很难通过常规手法筹款。策展人决定在Kickstarter上放手一试。结果,1319个来自全球不同国家的支持者很快捐赠了123,577英镑,策展人直说惊喜。

这件名为“一个中国”的装置艺术充满政治寓意,借来自不同地方的树木残枝拼接成的“中国古树”,质疑到底是什么是“一个中国”。艾未未强烈的政治倾向事实上正是这次众筹成功的关键。这位艺术家一直身体力行通过互联网向世界展示,如何经由分享生活中被忽视或掩盖的细节来诉说思想,改变现状。

在Kickstarter支持讽刺中国政治现状的艾未未,就是认同他政治理念的行动。每人量力而为,捐出5镑到5000磅不等,促成艾未未的作品飞来伦敦,供人免费参观,这种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参与感,对于参与者来说价值连城。早在2011年,艾未未的名字就曾与众筹联系在一起。那年,胡佳、艾晓明等活跃人士在twitter上发起“给艾未未当债主”的活动,得到几千民推友认同,大家集体“借钱”帮助艾未未偿还税务部门索要的1500多万税款。

我的就是你的,我的责任也是

圖:Leumas To / 端傳媒

“我的就是你的”,共享经济凭借强烈而诱人的逻辑一步步改变人们的生活、思维方式,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尝试使用或租赁别人的资源与服务,当然也不乏唱反调者。

“全球反Uber同盟”显然不愿意和Uber“共享”一个世界。在不少出租车司机眼中,Uber打破市场秩序,不需花费高昂代价交税、取得牌照以及相关保险,却常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和出租车抢夺顾客。反对者的杀手锏就是祭出Uber司机酒后驾车、性侵乘客的案例,指责事故责任被分摊到乘客身上,“我的责任就是你的责任”,Uber公司则不愿埋单。

类似的批评也指向Airbnb。这家公司丑闻大多和审核标准放松有关,不具备出租条件的房屋大量接客,导致意外频发;或者使用者心术不正,并不只是想租赁空间。广为流传的“Airbnb恐怖故事”包括:住客发现房间里藏有针孔摄像头或是在夜里被房东性侵,房东发现卧室曾被住客用来拍摄色情电影,天花板上还残留已凝固的不明液体,黑旅馆假扮民宿或是普通家庭宰客,住房没有达到基本安全标准,伤害住客人身安全。有的城市对于出租地产有细致严格的审查,房主也许没有丝毫障碍就可以在Airbnb登记房间,可他却可能因违反管理法规而承受各种惩罚,有时甚至会被赶出自己的住房。

责权模糊是共享经济广为诟病的焦点,不少公司在用户注册时,会要求使用者同意自己遵守当地法律行事,责任自负。不过这部分条款多藏在长达几页的“服务协议”中,大多数人不会细读,只是匆匆滑到页尾,勾选“我同意”。一家旅游业共享经济公司向记者表示,他们既不属于IT产业,也非旅游公司,只是网络平台,不会按照这两个行业的法律法规约束自己,但是他们会一早告知在用户这一点,让他们明白公司不会承担有关法律责任。

部分共享经济公司已在着手处理这一层面问题,开始和城市或国家政府沟通,通过立法明析权责。有“欧洲共享经济之心”美称的英国,政府于2014年开始探索发展共享经济的道路,尤其关注保险、产权等政策法规的变更。同年成立的独立机构“英国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 UK),为成员公司(包括Airbnb,Task Rabbit)提供培训和咨询,也处理投诉和建议,是一个与英国政府合作的规范平台。

“我的就是你的”,共享经济的边界还在不断延伸,牵涉其中的各方也在博弈。这个金融危机的产儿,也许终将变成我们生活中的寻常事,毕竟也有人一直坚持,人类经济行为自古以来就是共享和交换,我的,从来都是你的。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