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台湾大选临近。选举,从来不只是投票那么简单。政党、候选人争相在重大社会议题上想要有所表现,承诺未来。而人们只有了解过去,才可能更好地分辨未来。各种吸票宣传大战正酣,关注这场大选的我们可以退后一步,看一看台湾争取民主、实践民主的过程。
选举结束,这些故事的线索仍在继续。
我们选取了10本书写台湾民主与社会转型的非虚构作品。作者们有的是独立记者,有的是学者,也有深具公共意识的作家,他们把历史、记忆、抗争化成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
这些作品当然无法穷举重要议题,也并不是主流畅销书,但却可能是带我们走近台湾社会的诚恳伙伴。
1.陈翠莲/吴乃德/胡慧玲《百年追求:台湾民主运动的故事》
《百年追求:台湾民主运动的故事》(3册套书)
出版时间:2013年10月
出版社:卫城出版
作者:陈翠莲/吴乃德/胡慧玲
民主运动的故事
其实故事还在继续,政党和平轮替并不是民主追求的终点。三位学者,分别回顾了从1895到1986台湾民主运动的不同段落。第一卷“自治的梦想”,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陈翠莲,梳理日治时期,留学东京接触最新政治思潮的台湾菁英,如何争取地方自治;第二卷“自由的挫败”,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吴乃德,讲述了“二二八”之后,以《自由中国》雷震、殷海光等人为代表的外省知识分子群,反抗国民党政府独裁;第三卷,“民主的浪潮”,口述史作者胡慧玲,写下解除戒严之前,1970年代党外运动和美丽岛事件,以及1980年代各种社会运动的起伏。
2.林浊水《历史剧场-痛苦执政八年》
《历史剧场-痛苦执政八年》
出版时间:2009年1月
出版社:印刻
作者:林浊水
民进党执政的故事
2000年,是台湾历史上第一次实现政党轮替。在野和在朝,并不是一回事。民进党执政八年留下的问题,有些今天仍在拆解。林浊水是民进党创党党员,亲历其中种种。渊源太深,难保客观,但细数这八年的得失、策略,是非常珍贵的材料:台湾的政治文化,绿营菁英的特点,创党之初的理想主义者,如何走到后来的地步。
3.何荣幸《学运世代:从野百合到太阳花》
《学运世代:从野百合到太阳花》(全新增订版)
出版时间:2014年7月
出版社:时报出版
作者:何荣幸
“野百合”“太阳花”两代学运的故事
他们走下广场去了哪里?他们后来的人生轨迹如何?详述美国1960年代社运的《自由之夏》,推翻了学生领袖都去了华尔街的流行说法。好在台湾也有人回访记录。书中42位“野百合”世代,自己写下学运之后第一个十年的反思与近况。其中很多人,现在仍然是台湾社会运动、NGO、学术界、媒体界的重要推动力量。
年轻一代的世界变化太快,2008年“野草莓”很快到了2014年的“太阳花”。新版序篇和第二部份集结了“从野百合到太阳花”“野百合看太阳花”,两个世代对话。“太阳花”世代离历史现场太近,伤害和成长都还需要再积淀,这样的对话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力量支持。
4.蓝博洲《台湾学运报告:1945-1949》
《台湾学运报告:1945-1949》
出版时间:2015年5月
出版社:印刻
作者: 蓝博洲
1945﹣1949学运的故事
“二二八”与白色恐怖的大背景下,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事件。从1945台湾光复初期的台湾学生联盟,到“二二八”前夕的反美学运和“二二八”期间的斗争与牺牲;从“二二八”之后师院的学生运动,到以“麦浪歌咏队”为代表的台大学运;从1949年3月的学运高峰,到镇压学运的“四六风暴”等等。蓝博洲以口述历史,呈现那一代纠缠在国共、中日之间的台湾年轻知识分子面貌。
5.张娟芬《杀戮的艰难》
《杀戮的艰难》
出版时间:2010年11月
出版社:行人
作者:张娟芬
死刑存废的故事
2010年,马英九任内的法务部长王清峰,因推动废除死刑政策,在舆论压力下请辞。一个多月后,就有四名死刑犯被执行死刑,打破了台湾四年多“死刑零执行”纪录。欧盟和国际特赦组织表示谴责。无论哪个政党,面对死刑存废,都是左右两难。
张娟芬长期关注司法改革等人权议题,2010年也是她最感焦虑的一年。社会退向保守,支持“废死”招致的攻击诅咒可以忍耐辩解,但死刑执行却已箭在弦上:“我并不急于抵达某个思考的终点,也不以为我已经拥有终极的答案......作为一个民主政体里的公民,我有无法回避的道德义务,要大声疾呼:慢点杀!”张娟芬记录下这波争论,同时梳理台湾废死运动的历史。书中除了提出讨论死刑的思想维度,还收录了死囚案例访谈。同情不可滥用,但起码一个社会该检省,罪大恶极的背后是什么,一个人的人生坏掉了,是不是只剩生命被抹去一条路?
6.顾玉玲《我们:移动与劳动的生命记事》
《我们:移动与劳动的生命记事》
出版时间:2008年10月
出版社:印刻
作者:顾玉玲
外劳的故事
谁是“我们”,谁是“他们”?全球化时代,劳动人口移动迁徙,带来了机会却没有带来平等。顾玉玲是台湾国际劳工协会秘书长,长期投入工人运动,深知台湾社会对来自东南亚移工的各种负面印象和排斥。这本书记录下几名菲律宾移工在台湾的故事。讨要薪水的艰难,工伤后失业无人照顾,这一切再加上被遣送出境的威胁,种族歧视,和人在异乡的孤独,这是移工走出家门时就知道要面对的困境。
但这一切并非不可改善。对顾玉玲来说,他们“有口难言却勇气非凡”,他们的故事需要被更多台湾人知道。这是打破“我们”与“他们”不合理界限的第一步。
7.吴晟/吴明益(编)《湿地.石化.岛屿想像》
《湿地.石化.岛屿想像》
出版时间:2011年1月
出版社:有鹿文化
编者: 吴晟、吴明益
环境保护的故事
二十世纪台湾社会的大事件中,“六轻”(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第六套轻油裂解厂,简称“六轻”)作为重污染石油化工企业,引发的争议至今余波未平。另一单开发案“国光石化”,其中也包括一座轻油裂解厂。
招潮蟹、弹涂鱼、大杓鹬、长脚鸡生存的湿地,白鹭鸶觅食的家园,白海豚回游的近海,整个生态系统难避其害。赖以生存的农作物、水,成为致癌的毒药。诗人吴晟,作家吴明益,收集多年来环保抗争的诗文、报导、摄影,全面呈现台湾石化工业发展过程,及将对未来造成的影响。台湾人可以想像一个怎样的岛屿?
8.胡慕情《黏土:湾宝,一段人与土地的简史》
《黏土:湾宝,一段人与土地的简史》
出版时间:2015年7月
出版社:卫城出版
作者:胡慕情
土地与农民的故事
发展在哪里都是“硬道理”,台湾科技园区扩张,征收农地案频出。这种扩张是合理、必要的吗?失去土地的农民,利益如何保障?苗栗的一个小村庄,湾宝里,两次成功保住自己的土地。独立记者胡慕情,调查村民十六年来抗争始末。漫长的抗争涉及地方政治、土地法案、产业转型。其中每位抗争者,正是台湾农民生存现状的代表。胡慕情追溯清朝时期台湾土地开垦状况,二战后经济起飞农业面对的挑战;收集村民的家族史,刻画每一位人物性格。在台湾遍地开花的开发案中,湾宝抗争成功,和这里的人团结凝聚有很大关系。
她和村民非常熟悉,但没有陷入单纯对弱势者的同情,而是给出相当分量的证据,阐述产业发展的利弊,解剖地方政府的种种手段。听多了“土地正义”的口号,更需要了解土地上的人面对怎样的困境,和背后的历史脉络。
9.苏硕斌《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台北》
《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台北》
出版时间:2010年9月
出版社:群学
作者:苏硕斌
城市发展的故事
我们生活的“城市”从何而来?绿荫、上下水道、电气设施,街道的曲直、方向,商圈的大小、形状,交通枢纽的位置等等,都是被规划出来的。这种规划,是现代国家治理技术的典型体现。“台北市”正是日本在台湾进行现代化治理的产物。
做过记者,也受过社会学训练的苏硕斌,参考大量清末和日治时期资料,讲述了大稻埕、艋胛、城内,如何被规划整合成现代都市“台北”的故事。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并不足以让这三个地方自然合并。不同于清政府的松散管理,日本政府对人口、土地进行精确调查、统计、测量,制定出城市规划方案。城市空间有如模型,精致、规矩,背后是权力机器运作。原有的联系、脉络被切碎,市民更容易操纵。现代社会就这样在台湾登场,“优雅且暴力”。
10.李志德《无岸的旅途:陷在时代困局中的两岸报导》
《无岸的旅途:陷在时代困局中的两岸报导》
出版时间:2014年10月
出版社:八旗文化
作者:李志德
两岸博弈的故事
对台湾的执政者,两岸问题比岛内问题更棘手。因为筹码不在自己手上,陷于被动。两岸看起来互动频繁,但真正意义上的彼此了解却很稀薄。2008北京奥运如何成为两岸互动新模式的起点?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的台湾意识如何被抽离,只剩下京剧代表对中国文化的孺慕?南京如何变成台湾政商大佬直通北京的捷径,台湾政府又是如何在这种状况下被架空?民进党面对中国有哪些进退失当?从过去十年两岸政府、政党明里暗处交涉的政治、经济事件中,可以看出各自策略变化的一些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