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中国科研白皮书披露多项学术痼疾

刊登于 2015-11-27

11月25日,自然出版集团发布中国科研白皮书,披露中国学术现状及存在的若干问题。摄 : GETTY
11月25日,自然出版集团发布中国科研白皮书,披露中国学术现状及存在的若干问题。

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11月25日发布了题为《转型中的中国科研》的白皮书,通过对1700多名中国科研人员进行调查,指出中国科研在资助、实施和成果传播三个阶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其中对于学术不端、一味强调论文发表等问题的分析,更是戳中了当下的痛点。

科研不端的起因来自科研评估系统。因为该系统往往简单地将经济利益和职业前途与一些量化指标挂钩,如发表的论文数量──特别是发表在影响因子达到某个级别以上的期刊上,以及获得的资金数量等。

白皮书内容

自然出版集团在今年5至6月间,对曾在该集团旗下的期刊上发表过文章的中国科研人员进行了调查,其中1690人参与了在线问卷调查,另有32名学术带头人(principal investigator)接受了访谈。

报告显示,中国科研经费存在难申请的问题,申请经费占用了科研人员很大一部分工作时间。另有不少受访者认为,资助机构对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对探索性项目不敢承担风险,年轻科研人员申请经费时也面临名额太少、期限太短等障碍。

在科研实施阶段,风气问题较为突出。中国今年被国际期刊撤回逾百篇论文陆港合作论文更出现图片造假等丑闻。逾九成受访者认为,应加强发现、防范和惩罚不端行为的力度。也有人表示,应提供更好的科研规范培训,帮助科研人员识别“灰色地带”。

报告分析称,不端行为可能与评价指标单一化有关。大多数受访者接受的学术评估仍是以量化指标为主,包括期刊影响因子、论文数量、论文引用量等。这种评估体系不仅促使科研人员为了发论文而“走捷径”,也造成了论文重量不重质的问题。

报告指出,虽然中国论文发表数量有大幅增加,但用代表学术影响力的“标准化论文引用影响指数”(Normalized Citation Impact)来衡量,中国仍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科学家们对此也有所意识,逾八成受访者称,自己今后可能会降低发表论文的数量,但瞄准水平更高的期刊投稿。

此外, 报告还提到了中国科学界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危机”。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认为科研人员需要向公众传播科学,但只有约一半人在过去3年有过实际行动。报告指出,中国民众科学素质整体较低,科学家们则因害怕被同行嘲笑、或被媒体及公众误解而很少发声。为改善这一问题,报告建议将科学传播纳入科研人员的评估、提高媒体及其他科学传播人员的素质,并拓展科学界之外的商业传播渠道。

4 %
报告中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逾七成博士及博士后仍希望出国留学,但其中大部分计划在2至5年后回国,只有4%不准备回国。报告认为,这显示年轻科研人员对中国科研环境充满信心,“人才回归”模式将在未来更加明显。

声音

与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相称的是,中国现在的研发投入和科研产出均居于世界第二位。中国2014年的研发投入约1.33万亿人民币,仅次于美国。

白皮书内容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缺乏相关教育。很多时候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是不符合科研道德规范的,是违规的……比如说,我实验室有个学生,他投稿了一篇文章,然后把相同的图表又用到另外一篇文章里。他不知道这是不允许的……所以我们还是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告诉他们什么是版权,培养这方面的意识和概念。

来自北京的受访者

我见过或听说过的中国科学传播类媒体的记者都是文科出身,也就是他们从高中后就没受过什么数理化教育了……科研是复杂的,牵涉到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和假设。你在报导中忽略某一方面的信息就有可能导致整个意思完全变了。

来自上海的受访者

自然出版集团

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是一个出版科学期刊的国际出版公司。其总部位于英国伦敦,是英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的一个子公司,1995年英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被德国 Georg von Holtzbrinck Publishing Group 出版公司买下。自然出版集团下属很多期刊,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比如其著名的期刊《自然》和《自然气候变化》等。 (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来源:自然出版集团报告知识份子(微信公众号)澎湃新闻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