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连遭国际期刊撤稿 中国整顿学术风气

刊登于 2015-09-18

施普林格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的首席执行官 Derk Haanku001bu001b。摄:Dibyangshu SARKAR/AFP
施普林格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的首席执行官 Derk Haank。

中国学术界频现造假丑闻,继今年3月被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BioMed Central)撤回41篇论文后,8月又遭全球最大学术出版社之一施普林格(Springer)撤回64篇论文。针对这一现象,中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协会、科学院及社会科学院等在9月16日联合举办了“首都高校学风道德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提出对学术不端行为要严厉查办,形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效应。

撤稿事件给我国学术界在国际学术界的声誉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再次表明我国学术界、科学界仍然面临着学风浮躁、学术失范的严峻挑战,学术不端行为正在变得更加多样、更加复杂,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韩启德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协)主席韩启德在报告会上表示,经科协初步调查,被撤稿的作者曾在论文生产过程中借助“第三方”力量,暴露出国内学风浮躁、学术失范等问题。他重申发表论文的“五不”行为守则,分别是不由第三方代写论文、不由第三方代投论文、不由第三方对论文内容进行修改、不提供虚假同行评审人信息、不违反论文署名规范,呼吁学术界共同遵守。

在中文问答社区“知乎”上,有匿名网友分析称,随着中国学界推进国际化,学术造假行为开始泛滥,造成恶劣影响。由于同行评审(Peer Review)允许作者推荐审稿人,不少人自己注册邮箱伪造审稿人身份,并提供正面的审稿意见。这种情况并不罕见,但国内学术界治理不严,即使被查出造假也不会有太大影响。

也有学者认为,学术造假固然与学者个人品行有关,但也不能忽视环境诱因。曾任职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的张田勘指出,在中国,医生、教师等职业的晋升过多依赖于论文发表数量,而非他们的专业表现。这种评价方法或许造成了论文的功利性,催生了论文造假市场。

还有人认为,撤稿情况应具体分析,不能全怪中国学者。学者喻海良指出,3月撤稿事件与一些第三方代理公司的私自行为有关,作者可能并不知情;这些公司通常提供语言润色及投稿服务,而中国学者在英文主导的国际学术界存在语言劣势,找第三方机构帮忙虽不符合国际规范,但已是普遍现象。他又指出,推荐审稿人是作者的权利,但是否接受最终是由学术编辑决定,因此出版方也有责任。

100 %
施普林格出版集团8月撤回旗下10本学术期刊已发表的64篇论文,全部出自中国作者。

声音

科学的道路没有坦途和捷径,不要幻想走小道、抄近路,而是要诚实、踏实、扎实,要吃得了苦、受得了罪、耐得了寂寞。

中国科学院院士、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

大陆的高校国际化路线虽然起到了一些正面作用,但是有时候我觉得还不如让这帮人自己在国内自己玩。中国这么大体量,就算有1%的烂教授,也会造成很恶劣的影响。自己弄得不伦不类,还打扰了别人愉快地玩耍。

知乎网友

12个学术期刊,在2014年一共发表学术论文3252篇,中国作者贡献892篇,所占比率将近28%……不能因为这次撤稿风波,就否定中国绝大部分学者对学术界的贡献。

学者喻海良

同行评审

同行评审是一种学术成果审查程序,即一位作者的学术著作或计划被同一领域的其他专家学者评审。同行评审的其中一个理由,是在复杂的研究工作中,难以单凭个别作者或单一研究团队的力量来指出当中所有错误及瑕疵。由于评审人通常都是文章所涉领域里挑选出的专家,同行评审被视为学术研究和创立可靠学识的关键。文章发表后面向的学术界读者只是某个有限领域的专家,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需要同行评审来保证文章中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然后在这些研究结果的基础之上进行后续或相关的研究活动。因此,如果作者被发现在文章中造假,通常视为重大丑闻,因为有可能许多其他研究者已经依赖于这项研究结果。 (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来源:中国新闻网法治中国网Nature中国青年报知乎科学网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