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

天猫“掏”出了台湾米的春天?

在全台目光被稻田中的“天猫”吸引的同时,2015年台湾最大出口国是谁?不是中国、不是香港;是绝少出现在台湾人脑海中的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

特约撰稿人 何欣洁 发自台北

刊登于 2015-11-11

11月10日最后两小时,数以万计的网民正在电脑前,挂上天猫,等待“双十一”到来。等得无聊,还可以开电视看看马云大手笔打造的“双十一春晚”,由蔡依林开场、陈奕迅领唱跨夜倒数最后一首歌。汹涌的“双十一”大浪,就要袭来。

台湾宜 兰稻田的农夫在田间施肥。

台湾米 上天猫

在这场媲美春节的消费庆典里,台湾不但没有缺席,甚至早在1个月前,就被天猫一脚踩出尘埃。在台湾老牌电商 PayEasy 的牵线下,一批台湾台中市雾峰区、花莲县玉里镇的“台农71号”(品种名称,市场品牌称“益全香米”)将在天猫国际台湾馆上架,玉里的稻田里甚至出现红色稻米排成的“天猫国际”图样,惹出“中资收购台湾米”的争议。

天猫卖米了,众人议论纷纷,但故事可不是“中资侵门踏户(台语,指不怀好意登门挑衅,存心来找碴的意思)”,或者“台湾米进军13亿的大陆市场”这么简单。

主角是台湾稻农有限公司,是一群曾经以“反粮商垄断”为宗旨的农民自力组成的公司。由他们踏出这轰轰烈烈的一步,是历史的巧合,恐怕也是隐喻。

这段历史要从台湾的“动员戡乱时期”说起。因国防战备所需,同时避免重要军备粮食流向大陆,政府制订《粮食管理治罪条例》,将全岛分为8大粮区,稻米不得跨区买卖,住在屏东的人要吃到一口宜兰米亦不可得,遑论要“卖米到大陆”,一个不妙,搞不好是要人头落地的事。

从此,为监控粮食流向,半世纪以来的台湾,笼罩在“粮商执照”制度的控管之下。按照日后制订的《粮食管理法》规定,办理粮食相关业务,如买卖、经纪、仓储、砻谷、碾米、磨制米粉、磨制面粉、输出、输入等,都必须向农委会申请粮商执照,每10年换照一次,但每日库存量在300公斤(1公斤 = 香港1.653斤)以下者,不在此限。

“种菜的可以卖菜、种水果的可以卖水果,就是种稻的不能卖米!”这是种稻超过30年经验,目前以种植“台农71号”为主的翁良材“起义”的经典口号之一。当年法令规定,稻农每年能自行销售300公斤自产米,已受到很大限制,但竟然还有粮商透过公会运作,打算修改《粮食管理法》,完全取消稻农卖米的资格。这项提案在翁良材等人的强力反对下暂缓,也同时唤起他们的自主意识。翁良材表示,传统粮商压制稻农自产自销就罢了,在世界贸易组织(WTO)开放外国稻米进口后,“甚至还以便宜的进口米混杂台湾米,再卖给消费者,对我们本土稻农来说是一大打击。”

虽然现行《粮食管理法》已修正,稻米不一定需要粮商执照才能上架,但是许多通路、消费者仍以品牌是否有粮商执照为信赖稻米品质的标准。

直到2013年,标榜台湾生产的“山水米”遭揭发“连一粒台湾米都没有”,甚至还用品质最差的“等外米”混充本土高档货,以欺骗消费者赚取暴利。在这场作假风暴之后,消费者才赫然发现,出品“山水米”的粮商泉顺食品公司竟然拥有9张执照,被裁罚撤销1张,还可以用其他执照继续做生意,根本不痛不痒,引起公愤。台湾农委会主委陈保基甚至一度宣布打算废止粮商执照,后来虽未确实执行,却也宣告过去台湾由粮商主导的体制已走到转型的十字路口。

辅导小农自产自销,才是台湾该走的方向!

“台湾农村阵线”发言人蔡培慧

“撤掉粮商执照之后,开放大企业进来经营农业,大公司有方法、有制度,一定可以送出高品质的好米,”陈保基如此说。但草根农运团体“台湾农村阵线”发言人蔡培慧不做如是观,她严正反驳,引发混米风暴的山水米本身就是大企业,陈保基的说法并不成立,“辅导小农自产自销,才是台湾该走的方向!”

现实是,无论大企业或小农民,都要面对市场。但台湾的消费者市场,给予农民的反应其实很冷淡。虽然近年来掀起一阵从农、爱乡风潮,却没有兑换成台湾人吃米的热情,根据台湾农委会发布的《粮食供需年报》,2014年全台每人仅吃米44.96公斤,创10年新低,平均每人每天吃的米,比一支 iphone 6s 还轻。

稻米市场“有行无市”,就连已有固定熟客支持、具品牌知名度的公司也难幸免。

图为台湾云林县的稻田。

有行无市 挑战大

2011年,台湾政府为供应中部科学工业园区第四期园区(简称“中科四期”)用水,规划沿彰化溪州重要农业灌溉系统“莿仔埤圳”埋设暗管,调用农业用水。出生溪州的台湾乡土作家吴晟及他同为作家、曾着有《江湖在哪里?──台湾农业观察》的女儿吴音宁,便因此与当地农民一同展开“反抢水”的行动。而“溪州尚水米”就是抢水危机落幕后,由吴晟、吴音宁参与成立公司行号、大力行销的品牌。“溪州尚水米”强调友善耕种,以契作模式保证收购,但即使这样颇具知名度和规模的品牌,2015年的种植面积仍从11公顷减到8公顷,上半年一度告急,传出两万公斤米卖不到一半的消息。

知名的宜兰女农吴佳玲,在大学期间加入“台湾农村阵线”,参与各地的农业议题,最后决定落脚宜兰、开始亲身种稻。她创立“有田有米”品牌,努力改变当地积累已久的耕种习惯,没有除草剂、农药,以友善耕种的概念和在农运中累积的好人缘,至今已有上百多个“榖东”支持,但连她都感叹,“现在卖米真的非常竞争!”吴佳玲替师傅陈荣昌卖米,2016年打算从插秧期就开始预购,拉长销售时间。她甚至砸下重本,申请了一张酿酒执照,将自家种的米送给宜兰当地酒厂酿制米酒,以应付有行无市的稻米市场,“米只会越来越难卖,不从加工找出路,根本不可能!”

台湾米面对市场挑战,另一部分力图生存的稻农、粮商,将“登陆”卖米视为重要的出路。台南老字号、弘昌碾米厂董事长曾江烨表示,因为台湾人越来越不吃米,所以他们尝试将米销往广东深圳,虽然利润“只能算是一般般”,但他们希望的是,能接到来自对岸持续的采购订单。

在一众盼望登陆卖米的农民中,由当年起义“反垄断”的“台湾稻农有限公司”先声夺人,算是历史的巧合。这一趟天猫淘米记,有创立于2000年、2012年资本额已达新台币4.35亿元的台湾知名电商 PayEasy 当中间人搭桥,农民得以顺利登陆。本来要登上天猫国际的门槛不低,需要2.5万美元的上架保证金,每年更须缴交5千或1万美元的年费,相较若在台湾电商“台湾乐天市场”,上架费不到900美元、每年年费更只要1千美元,有相当大的差距。但因 PayEasy 在天猫早有柜位,所以农民上架成本变得很低,“让台湾有特色、但品项不够多的小品牌登陆,是我们现在能做的。” PayEasy 总经理林坤正说。

林坤正观察,大陆消费者对台湾生活方式仍然心向往之,尤其是食品、餐饮,“台湾的农特产品还是有优势。”换句话说,台湾农特产品最美的卖点还是“台湾人”。但中国电商已经开始学习台湾的操作模式,做故事行销与品牌经营,“台湾的时间更少了,必须加快脚步,”林坤正说。焦虑的稻农与冲刺的电商一拍即合,促成这场天猫淘米记。

曾经因为两岸对峙而被封锁的稻米市场,如今要死灰复燃,但若把中国市场当成台湾稻米的解方,恐怕也与现实不符。首先,从数字上来看,在全台目光被稻田中的天猫吸引的同时,台湾最大出口国是谁?不是中国、不是香港,是绝少出现在台湾人脑海中的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

2015年至今,出口巴国已近3万吨,是2014年出口至中国大陆的35倍有余,的确不能说中国市场是台湾稻米的唯一出路。

从2015年8月开始,台湾向巴国出口29,037公吨的稻米,第二名香港1,100公吨,不到巴国的4%,第三名澳洲更仅有450公吨。不到3个月,单是出口巴纽就带来近1,750万美元的收入。这并不是巴国第一次成为台湾米的采购大户,自2008年国际粮价暴涨开始,2009年,稻米出口大国埃及决定暂停外销,加上另一粮食出口大国澳洲发生干旱,使得巴纽转向同样生产蓬莱米的台湾,甚至导致当年农委会必须祭出多项限制出口的措施。

农粮署副署长陈俊言表示,2015年台湾稻米对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出口,与国际粮价无关,也非援外机制,“完全是市场机制,是业者看上当地潜力。”

陈俊言分析,台湾的其他稻米贸易伙伴中国大陆、日本都对国内粮食实施保护措施,但巴国对稻米采取完全自由贸易,又同样吃蓬莱米,成为粮商出口新标的。不过,与销往中国的高价米不同,标售公粮销往巴国的粮商上达粮业透露,“销往巴国的,很多都是公粮,”因是农委会保价收购,农民交的多半是重量不重质的米,台湾人普遍认为口感较差的公粮,却似乎广受当地市场欢迎。

池上建兴米董事长梁正贤是两岸大三通后首批登陆的高价米品牌,目前旗下品牌“多力米”也在淘宝网上架。在他看来,阿里巴巴一直都对台湾市场有兴趣,经理也与他互访过几次,这次的天猫买米,确实是场漂亮的行销手法,但他不认为这是长久之计。

“多个通路是没什么不好啦,但我们的米过去一包可能要卖到新台币将近600块,人家可能是吃新鲜的(意指只是一时尝鲜),我不觉得会长久!”如今,梁正贤对中国市场的态度反而淡然。

梁正贤分析,“大陆也有保护自己稻米的政策,每年配给台湾的额度有上限,再多没有了。你说能消化多少米?很有限。”因此即使许多通路商找上梁正贤卖池上米,“我都说,你拿到配额再来跟我说,不要每个都来跟我说自己关系多好有多好,我听到都会怕耶!”陈俊言则说,过往大陆配给台湾的稻米大约是五、六百公吨。2015年至今,出口巴国已近3万吨,是2014年出口至中国大陆的35倍有余,的确不能说中国市场是台湾稻米的唯一出路。

“双十一”的灿烂烟火,照亮这批与猫共舞的台湾好米。但未来该如何好好种一甲台湾田、吃一口台湾米?真正的考验,恐怕才正要开始。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