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中国出租车新政会将专车纳入监管吗?

刊登于 2015-11-10

 中国交通部关于出租车和专车的管理办法公开意见征集结束,“大多数”人支持专车纳入监管范围。摄: Jason Lee/REUTERS
中国交通部关于出租车和专车的管理办法公开意见征集结束,“大多数”人支持专车纳入监管范围。

中国交通运输部10月10日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公开意见征集于11月9日正式结束。

交通部称,意见征求中最受关注的两个话题是“专车是否该作为新业态纳入监管”和“网约车车辆条件和标准”,“大多数意见”都支持现有改革方案。其中,“七成以上”意见认为,从安全和公平竞争角度考虑,应规定网络约车的驾驶员必须取得从业资格证,且门槛应高于传统行业;而“超过八成”意见认为,“顺风车”方便了出行,减少了车辆上路,政府应予以积极支持和鼓励。

交通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徐文强指,本次征求意见的管理办法,调整的范围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对于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顺风车”合乘则不在管理办法调整的范围内。

在意见征求截止2天前,交通部再次就出租车改革召开专家座谈会。22位专家在“专车”新业态的定义和发展现状、营运资质的规范、地方试点以及立法等方面展开讨论。但与会专家大多表示,专车和传统出租车服务属性相同,因此专车及其驾驶员都应纳入行业管理。

在此次会议上,尽管各方意见不完全相同,甚至可以说争议依然存在,但是从交通运输部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专车纳入监管已是势在必行……可以预见,未来发布的正式文件中,关于专车监管方面的规定不会有太大的变动。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中心副主任朱巍

由于司机与乘客可以公开地互相评价,专车被认为比传统出租车服务更好。但由于不便监管,因此专车服务并不受各地政府欢迎。不过,上海市在建立交通部门、专车平台、驾驶员和营运车辆的“四方协议”后,于 10月8日向占据中国专车市场八成份额的“滴滴快的”发出了“全球第一张”合法专车牌。

但在仅仅2天后,交通部发布的上述两份征求意见稿就对专车服务作出了诸多限制。例如,意见稿指出,专车使用性质将被登记为“出租客运”。随着意见征求的结束,一旦专车管理办法正式出台,将使得专车的报废年限缩短为8年,这或许会成为击退私家车司机参与专车营运的一大因素。

另一方面,滴滴、优步(Uber)等各大专车企业仍在寻求拓展其业务。滴滴近期推出了试驾业务,并引入了巴士业务;而优步也不断在新城市登陆,最近还携手万科等合作方宣布,共同在深圳市16个住宅区设立优步站牌,以解决用户出行时与专车司机在上下车地点上的沟通问题。

36 /50
《广州日报》近日致电50位兼职专车司机,其中36位明确表示,如果政策要求“改运营车辆8年强制报废”,按现有补贴力度,一定会离开这个行业。

声音

由于此次研讨会在意见征集结束前两天召开,而且是针对此前社会热议的各项事宜,可以说是交通运输部对社会各界的一个回应,而且从此次参与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以及其他情况看来,各方的口风已经逐步收紧。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中心副主任朱巍

驾驶员不管是专职还是兼职,其提供的运输服务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那就应该是营运性质的,因此作为服务相关的要素——车辆、驾驶员等就应该纳入行业的管理。

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主任程世东

为什么出租车司机和商务专车司机长着两张截然不同的脸?这取决于他们 care(在乎)不 care 你的搭乘感受。但这背后,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商业模式和运营理念。移动互联网技术能让打车变得更方便,但不会让它的体验变得更好。需要被彻底摧毁的,是出租车行业,而不是出租车行业及其背后利益相关的监管机构所说的“黑车”和“专车”。

品玩网总编辑骆轶航

上海专车试点管理方案

民间又称为“上海模式”。“上海模式”允许符合相应条件的车辆接入网络约租车平台。除了要求平台方具备企业相关资格和所在地的服务能力外,还需获得互联网业务资质和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平台数据库接入监管平台,注册服务器设置在中国大陆境内等。而车辆需要通过平台审查后获取营运证,司机也需要通过平台审核后获取从业资格上岗证。在上海专车试点管理方案并未对参与专车运营的车辆性质进行特别规定。这意味着,私家车在上海参与专车运营,不需要要把车辆的性质从“非营运车辆”改登记为“营运车辆”。上海专车试点管理方案也对乘客和司机双方的安全保障都采取了明确措施:滴滴快的平台将统一购买营运性的交通事故强制责任险和第三方承运人责任险,承运人责任险和乘客意外伤害险,每车最多能提供600万的保额。(资料来自吴俊宇文章《解读专车“上海模式”的四大要点》)(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来源:南早中文网中国新闻网北京商报深圳晚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