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

让孩子看得见萤火虫的光

与其被动接受父母的想法,倒不如让孩子自行判断,人类是否应一味地追求开发的脚步,或是,不如放缓开发的步伐,营造多元物种的生存环境。

刊登于 2015-08-25

这是孩子回家后与爸妈创作出来的萤火虫作品。图片由绿脚丫提供

有多久不曾仰望夜空,细数天上的星星了?只是,当我们抬头一望,天空几乎要被高楼填满,霓虹灯也刺得人睁不开眼。素有“东方明珠”的香港,在夜里尤其耀眼夺目,但当大家盯着“幻彩咏香江”直呼精彩之余,可曾想过,在繁华的都市景致背后,有哪些遭到遗忘的角落?

离开都市,走入乡间,远离了霓虹灯,也避开路灯,幸运的话,或许仍可在沟渠旁、草丛里,发现萤火虫正在翩然起舞,忽明忽灭地吸引旁人目光。这些来自大自然的惊喜,或许是你我逝去的童年回忆,却几乎未曾出现在孩子的眼前。

读着绘本上萤火虫的文字,聆听城乡的故事,这个流动课堂,极有意义。图片由绿脚丫提供

为了让孩子亲近大自然,绿脚丫在两年前开办“走读”读书会,带领家长和孩子以绘本分享土地的故事,用双脚感受泥土的温度。2013年7月,绿脚丫在马宝宝小区农场踏出第一步,藉由农场复育萤火虫的经验,共读绘本“欢迎萤火虫来我家”,带领亲子一同思索,为何如今已难见到萤火虫的踪影?如何才能让他们重回我们的怀抱?

“欢迎萤火虫来我家”从男孩一连串的疑问开始。男孩难以忘怀爷爷家的萤火虫,与父亲展开对话,探索吸引娇客的方法。他一开始以为种树栽花就行了,后来意识到清澈水源的重要性,便开始动手清理水沟,最后,甚至影响了邻居,促成了一次成功的小区行动,协力营造出洁净、友善的环境,让萤火虫在手上闪烁生辉。

虽然活动在白天举行,但绿脚丫以帐篷营造夜晚的气氛,再以圣诞节常见的白色装饰闪灯,呈现漫天荧光的绚丽。活动还沿用绘本的拼布表现手法,鼓励孩子创作出吸引萤火虫的环境。当三岁的女孩将金色丝带化作萤火虫,轻轻放在爸妈手中,希望一同呵护那脆弱的生命时,无不令人动容。

对孩子而言,其实难以切身感受都市化、土地开发所带来的冲击,因此,绿脚丫让萤火虫引领孩子来到新界东北,藉由实地体验、互动提问的活动设计,重塑孩子对新界东北的想象。与其被动接受父母的想法,倒不如让孩子自行判断,人类是否应一味地追求开发的脚步,或是,不如放缓开发的步伐,营造多元物种的生存环境。

帐幕裹的“萤火虫”。图片由绿脚丫提供

小时候,在台湾乡间长大,总爱在夜空下追逐“火金姑”(台湾对萤火虫的昵称),他们的身影在沟渠、草丛隐约可见,就像提着灯笼的精灵,调皮地和人类玩着捉迷藏。当时,“赏萤”只是日常饭后的消遣,现在竟成了难得一见的奇景。

原因在于土地开发所伴随的农药使用、水质恶化及光害问题,甚至是水泥化的沟渠,在在都破坏了萤火虫的栖地,导致他们难以产卵、觅食或交配,于是,萤火虫开始销声匿迹。即使偶而传出某地复育有成,但随之涌现的赏萤人潮,总会闯入栖地大声喧闹,制造污染,再度将萤火虫逼入绝境。

由于萤火虫需要在水质纯净、远离污染的环境下长大,因此,常被视作环境指标物种,在环保运动中别具意义。然而,所谓的复育往往只着重“赏萤”所带来的观光效益,即使耗费庞大经费也在所不惜,却忽略萤火虫所需的生活空间,只不过是未受破坏的自然环境罢了。

孩子小心翼翼的把“萤火虫”捧在手里。图片由绿脚丫提供

开发与保育并非毫无交集。马宝宝农场虽然与住宅、马路比邻而处,但因推行友善农法,实践永续农耕,不但让萤火虫得以在农作物间穿梭,农夫也能在无毒健康的环境中生活。萤火虫的一方乐土,竟恰似人类追求的桃花源。

台北市近年也致力公园生态化,推动堪称“夜光计划”的萤火虫复育工作,在市政府公园处与荒野保护协会合作下,荣星花园、木栅公园及大安森林公园陆续打造萤火虫栖地,希望在市区重现萤火虫成群的景致,也藉此唤起市民的保育意识。

要呵护这群脆弱的萤火虫,除了官方及环团之力,你我皆可尽份心力。若有幸在郊外巧遇萤火虫的身影,应避免制造光害、噪音,如需使用手电筒,可用玻璃纸罩住灯光,减弱光量,以缓解人为干扰。当然,更要避免闯入栖地,弃置垃圾,甚至随意捕捉。

虽然,萤火虫只是散发点点微光,却点亮了孩子改变小区、守护环境的心意,难怪是日本人眼里可带来幸福与温暖的“希望之光”,同时也是台湾童谣“西北雨,直直落”里好心照路的 “火金姑”,成了人类追求理想居所的一盏明灯。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