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是泰國潑水節,聚集泰國社群的九龍城比平常來得炎熱,在被稱為「小泰國」的城南道,音響播放著泰國音樂,商店裏裏外外的人都換上花襯衫、臉上塗上白色顏料。在泰國,潑水意味著驅邪和抹去厄運,不過在今年的城南道街上,再看不見市民互相潑水玩樂的景象。
2023年,數名男子被指在潑水時襲警被捕,城南道今年一改以往約21年的傳統,改為泰式市集;潑水活動則轉場到附近公園,參與者須提前登記。城南道入口被鐵馬圍起,兩側有店舖架起祭祀用的佛像和花壇,人們隨音樂舞動,不少市民和遊客前來打卡。如要潑水,則要繞道到兩條街外的賈炳達道公園籃球場,亦需提前到網上預約指定時間,每日安排4節場次、每次45分鐘,每節提供約200個名額。
在城南道,一間美妝雜貨店的員工向端傳媒記者表示,「不能玩水⋯⋯以前個個都在城南道玩,好開心,現在好靜。」
今年4月13至15日為泰國新年,有不少泰國人居住的九龍城自2002年便開始舉辦潑水節活動,直到2020年因疫情停辦。去年,九龍城在疫後復辦潑水節,有大批市民參加,其中三名男子被指向警員及無綫電視記者射水,事後被控襲警及普通襲擊罪。當時,九龍城警區刑事總督察張樂泉形容兩人企圖破壞社會安寧。案件至今仍在審理中,被告於今年初否認控罪。

受襲警事件影響,潑水節今年從城南道移師至賈炳達道公園籃球場舉辦。據網媒「集誌社」報導,九龍城民政事務處指出去年潑水節對「公眾秩序和人身安全出現一些隱患及不良效果」,遂認為城南道並不適宜潑水,經檢討後將活動改至賈炳達道公園籃球場進行。今年九龍城將舉行為期三日的「泰繽紛」活動,包括市集、潑水節嘉年華典禮、潑水體驗以及電音表演等。
「街道是公眾地方,不是人人都想行行下街潑水或給人潑。」九龍城民政事務專員蔡敏君指,由於去年發生「不理想情況」,所以活動需移師場地,希望市民可在安全的環境下享受潑水節。
遊客反應一般:公園裡潑水就沒感覺
在城南道步行距離3分鐘的賈炳達道公園裏,現場人流不算多,亦未見有警察駐守,消防義工隊在場維持秩序。現場約30個攤位售賣椰青、泰式串燒、奶茶和香腸等食物,亦有泰式按摩服務。籃球場有音響播放泰國歌曲,工作人員穿著紫白相間、印有「泰繽紛」字樣的衣服,在舞台前拍照留念。
籃球場內,工作人員以鐵網分隔開潑水區與小吃攤檔、舞台。不少家長撐著太陽傘,拖住換上泳衣的小朋友在籃球場外輪候潑水。

在輪候人群中,Jane 指自己在活動公布當日已經為三個女兒登記潑水,不過因滿額未能成功登記,於是她們便到現場排隊。她認為,潑水活動移到籃球場對小朋友更安全,「在街上,那些人潑水過來,你都不知道是什麼液體,大會有水盆、又提供水,會安全點。」Jane 的三個小朋友吃著冰菠蘿排隊,手上的冰在炎炎夏日裏溶得飛快。她說,如果排不到下一個場次,會帶著三個小朋友到處吃點小吃,再回來排隊。
泰國新年又被稱為宋干節(Songkran),泰國人這天會到寺廟祈福、造訪長輩,並在路邊潑水象徵祝福。「水」在炎熱的泰國象徵淨化和祝福,潑水則能清除厄運和罪惡,展望新的一年。慢慢地,潑水節成為泰國最知名的活動之一,全國新年都有大型潑水活動,在緬甸、柬埔寨和老撾等地都有慶祝宋干節的習慣。除了潑水,人們也會到寺廟浴佛燒香,放生鳥和魚等等。2023年12月,泰國政府成功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申請將宋干節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為申請成功後的第一次宋干節,加上政府希望復興疫後經濟,泰國政府在2024年把宋干節的規模擴大,不但延長節日假期,更投放1億3000萬泰銖預算,在4月1日至21日在全國各地輪流舉行慶祝活動。
相比香港,九龍城潑水節轉移陣地,似乎未吸引到遊客投入。來自潮州、分別27歲和40歲的情侶,王先生和朱小姐形容活動氣氛「一般般、沒什麼可以消費。」他們在香港旅遊的途中見到九龍城有活動,於是拐到公園感受氣氛,但買過魚蛋和橙汁後,便打算離去。被問到會否考慮報名參加潑水節,他們笑著搖頭說:「在裡面就沒有那種感覺,如果能在街上自由參與就會(參加)。 」

泰國店主:「政府話事,我哋無意見、無得反對」
活動兩個月前,原本在工廈做外賣店的 Sandy 投標今次的活動攤檔,售賣泰式奶茶、咖啡等等,經營上花費大約1萬港元。不過在擺檔一日半之後,Sandy 表示活動的人流和生意仍未達到預期。「還要觀察一下,看看晚些會不會多點人。」Sandy 指近期香港經濟不好,她的檔口也特意調低價錢,以吸引更多客人。
回到城南道,市集人流較為疏落,路上只偶爾碰見幾個身穿雨衣、手持水槍的小朋友,與以往擠逼熱鬧的節日景象大不相同。沒有潑水的街上改辦車尾箱市集,不少的士敞開車尾箱擺檔,販賣水槍和玩具等,一旁亦有攤檔售賣各式零食。
提到今年潑水節的人流,城南道一間美妝雜貨店的員工皺起眉頭,小聲說:「(生意)不好⋯⋯不能玩水嘛,現在好靜。」她望向街外,指以前這條街很多人、很開心,如今人都不知到哪裡去了。

老闆娘 Ally 則表示:「不是我們作主,政府作主。我們沒有意見,搬就搬吧,不能反對,唯有繼續賣東西。(唔係我哋話事,政府話事。我哋無意見,搬就搬啦,無得反對,咪繼續賣嘢。)」說著說著,Ally 的同鄉前來向她潑水,她也向對方「回禮」,兩人相擁後互祝平安。
下午,一家雜貨店「彩虹」一度出現人龍。店舖因在泰國直送斑蘭冰包而爆紅,不過40多歲的店主 Sam 則表示,生意比起往年「當然差咗」,跌幅有近兩至三成。他說現在經濟大環境不好,生意下滑是意料之中。他的店面空間不大,卻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椰汁糕點,即便中午前去,仍能買到斑蘭冰包。

潑水會否犯法?官:「唔使講到呢個地步」
在香港,九龍城是不少泰國人到香港的第一站,這裏有不少泰國人居住,泰菜餐廳林立。九龍城成為「小泰國」的源起有許多說法,其中一說指在上世紀70年代,大量泰國女子嫁到華人家庭,成為「過埠新娘」。多年來,潮州人與泰國人淵源甚深,如18世紀泰國吞武里國王鄭信的父親祖籍潮汕,母親是泰裔。二戰後部分潮州人移居香港,一些盤踞在九龍城,恰好不少泰國華僑祖籍潮汕,後代仍會說潮州話,兩者語言相通。逐漸,許多潮州人和泰國人結婚成家。
九龍城於80年代已出現小曼谷的雛型,不過受近年屯馬線工程、重建計劃等影響,不少泰國人店舖、餐廳離場,當區的泰國社群面對瓦解的危機。今年潑水節的安排,會否對當區泰國社群的傳統再帶來影響?
是次「18區日夜都繽紛:龍城美食潑水泰繽紛」由九龍城民政事務處、九龍城區議會及香港九龍城工商業聯會聯合主辦,活動是政府推廣全港18區「日夜都繽紛」的主題活動之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介紹活動時表示,「日夜都繽紛」將展現地區特色、弘揚傳統文化、帶動節日氣氛,展現盛事之都的魅力。
另一邊,九龍荔枝角長義街在一個星期前亦舉辦「香港潑水節2024」,該活動可以在街上潑水,但要求參與者事先登記和簽署免責證明書。荔枝角的街道被透明圍版分成潑水區和非潑水區,有家長帶同小孩身穿雨衣、頭戴泳鏡到街上潑水,工作人員則在潑水區入口檢查參加者的登記和免責證明書。被問及為何荔枝角可在街上潑水,九龍城則需要移師公園舉行,九龍城民政事務專員蔡敏君表示每個地方有不同做法,安排已通盤考慮。

在潑水節典禮中,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先進行浴佛及敲銅鑼儀式,然後到籃球場與市民互相射水,期間有小朋友以水槍「追擊」卓永興。麥美娟及後會見傳媒,指現場氣氛十分熱烈,不認為潑水節由城南道搬至球場會失去傳統。她表示,分由籃球場辦潑水節、城南道搞車尾箱市集能擴大活動規模,從而帶動地區經濟及人流。
至於在城南道潑水會否觸犯法律,麥美娟指相信若有人違法,有關部門會執法,市民只是參與活動和玩樂,「唔使講到呢個地步。」
(尊重受訪者意願,Jane、Sandy 為化名。)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