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兜鈴酸再掀中藥爭論,中藥是藥嗎?廣場

馬兜鈴酸再掀中藥爭論,中藥是藥嗎?

藥理、醫理、利益、意識形態,延續逾百年的中西藥之爭究竟在爭什麼?

地鐵安檢:為了安全,效率與自由是必然代價?

「北京人物同檢,地鐵水泄不通。一開窗,一股寒氣,彷彿有人用雙手掐住我的脖子。」

「考記憶」、「涉政治」、「無意義」,歷史教育究竟該如何進行?

「他們直接把史實的影響意義灌輸給你,後來自學顛覆既有歷史觀不知浪費了多少時間精力。」

一場音樂節演變為流血衝突,「兩岸交流」究竟該如何交流?

裹挾在主權爭端中的「兩岸交流」,是否只有民間交流一條路徑?而在「統獨之爭」中的學生,又改如何自處?

在爭議聲中,我們該如何理性看待佛教如來宗?

「也許也就是因為不願正視每個人心中都有的不理性因子,當我們一遇上短時無法解釋的現象時,我們會用理性外衣掩蓋不理性的情緒,而把一切改變歸因為單一個人或信仰或儀式。」

我們的教育是以愛為名的毀滅嗎?

「死亡,也是完全無奈之時對成人獨裁霸權的終極抗議。」

做公益善事該貼上FB朋友圏,還是默默做?端讀者們這樣說

五小時完成高達1100萬人民幣募款額,社交平台分享互動的屬性,也引發了公眾對公益活動路徑、公益分享問題的爭論。分享,究竟是一種展示與公益的互利,還是對弱勢群體刻板印象的強化?

端的讀者如何看待古文教育,以及兩岸政府對此的不同取態?

「台灣丟,大陸撿。」台灣下調高中國文文言文比例,而大陸大幅增加中小學文言文課文數,被政治與民意衝擊的教育,究竟該怎麼走?

在移動支付的趨勢面前,端的讀者們選擇拿出手機,還是掏現金?

支付方式改變了生活方式,「便捷」與「隱私」,是單選題,多選題,還是無解題?

讀者對辯:教育應該培養「批判思維」還是「身份認同」?

「批判思維」與「身份認同」是否對立?他們之間的關係應當如何權衡?

新聞媒體該是怎樣的?我們的讀者這樣看100毛

「嚴肅」、「媒體」、「創意」、「娛樂」這些詞彙之間的關聯與他們不同的組合,勾勒出不同讀者心目中對於媒體的不同定義。

讀者對辯:《王者榮耀》之「禍」,農村教師與遊戲開發者,他們這樣說

一邊是初中農村教師,一邊是90後遊戲開發者與玩家,遊戲的社會責任與自制力教育,哪一方在遊戲沉迷中負主要責任?

6個的士司機故事:他們是政史評論員、暖男大叔、奇聞異事情報處……

「司機連忙收起話題,擺手道:I don't comment on politics!」

「希望香港不要死得太難看」、「香港會找到自己定位」──圓桌讀者們這樣看回歸二十年

我們在圓桌提問讀者關於香港回歸二十年的記憶,並把收到的回應,𢑥編成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