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oo
-
逾三萬人參與「反送中#metoo集會」,抗議警察性暴力對待
平等機會婦女聯席今晚發起「反送中 #metoo 集會」,強調追究警察性暴力,捍衛香港人尊嚴。人群與紫色注滿遮打花園一帶,發言人宣布集會有三萬人參加。
-
中國Metoo訴訟:徐鋼訴王敖名譽侵權案初審,王敖代理律師退庭抗議
被告王敖代理律師萬淼焱質疑原告代理律師紀佳娜的代理資格,審理法官回應可以先繼續審理,庭後再確認紀佳娜的代理資格,萬淼焱終退庭抗議。
-
讀者來函
讀者來函:回應劉強東疑性侵案中的爭議—— #HereForJingyao
參與聯名行動、聲援Jingyao Liu起訴劉強東性侵的4名學生,歸總了七種網絡上常見的反對意見,並給予回應。
-
北大 vs 北大:一場反性侵行動如何變成真相攻防戰?
北大學生追尋「沈陽事件」真相,申請信息公開反遭校方約談打壓。120週年校慶前夕,一場高校反性侵運動,如何演變成了「兩個北大」之爭?
-
被性侵的女孩起訴了警察:維權的傷害遠比性侵大
她在維權過程中遭遇施害者、學校及警察層層羅織的阻撓和傷害,最終成為「重點維穩對象」。
-
評論
釋昭慧:痛定思痛,解析佛門中的「結構性罪惡」
此時佛門最重要的課題,是痛定思痛,杜絕那些強化「尊卑意識」,且周而復始地透過日常生活與儀軌操作,而建構牢不可拔之「尊卑秩序」(特別是性別秩序)的「魔性訓練」!
-
#MeToo 在中國
房思琪教我懂得的事:「圈子」裡的性侵
小寒以為林清和她一樣,也是雷闖的受害者。林清卻揭露了其他公益人士對她的侮辱和傷害。愈來愈多的公開講述浮現,轉折是像她們一樣的公益圈年輕人。
-
評論
孫金昱:校園性騷擾的關鍵不是「性」,而是權力結構
讓大眾迷茫的問題——為何帶有種種光環的學者會有如此不堪舉動——其實是一個被錯問的問題,因為它的提問視角完全是個體化的。
-
讀者來函
讀者來函:廣州中山大學處理張鵬,真有決心和誠意?
校方看似是主動且嚴肅地處理了涉嫌性騷擾的教授張鵬,實則很可能是迫於輿論壓力的無奈之舉,沒有太大誠意,保護學生權益的決心也不足。
-
評論
沈度:從沈陽到岳昕──蝴蝶效應、母校情結,與兩個北大
近日,一件尚未確認的性侵懸案,徹底成為北大箝制輿論、脅迫學生的醜聞,也成為近期人大、武漢理工乃至整個社會箝制輿論、限制公民權利的縮影。
-
「女權之聲」被消音的100天
中國最負盛名的女權媒體為何在國際婦女節期間遭到永久封號?封號、收緊女權議題空間能阻止中國版MeToo運動繼續發酵麼?
-
從烏克蘭到法國,從行動到碰壁:激進女權組織「費曼」的十年起伏
一開始,二十出頭的她們,在大學宿舍讀書、討論女性覺醒;接着,她們以裸露的胸部為「武器」,成了街頭激進抗議的代表。從基輔到巴黎,她們被描繪成「第三波」女性主義的先驅。一晃十年,曾經的先鋒,光環漸褪。
-
評論
阿離:#MeToo第一案,為香港帶來了甚麼?
為什麼我們要受害人被傷害後還要耗盡心力、懷著粉身碎骨的刻痛覺悟去啟發社會?
-
教會機構#MeToo事件簿:她們指控「突破匯動青年」員工性騷擾
6名女性稱遭香港老牌基督教青年機構同一員工性騷擾。在教會世界中,要行公義,還是好憐憫?更多受害人及施害人有待曝光。
-
無法迴避的浪潮——中國 #MeToo 調查全記錄
要想理解2018年的中國,#MeToo 無疑是無法迴避、驚濤駭浪的一頁。而這浪潮仍在繼續。
-
台灣「小紅帽」奮戰20年,反性騷擾走到目的地了嗎?
社運者常說「沒有死人,是過不了法案的。」但倘若沒有一些被忽略的個案累積的不滿能量,悲劇案件最多只有一天的壽命,無法成為引爆點。但另一個更殘酷的角度或許是:有時死了人,也不一定夠推過法案。
-
評論
中國#MeToo大辯論:並非劉瑜導致撕裂,裂痕一直就在那裏
正如香港泛民主派內部存在複雜分野,中國的知識分子內部一旦涉及經濟與社會議題,也存在相對應的、甚至更複雜的分化。可以說,「自由派」內部早就「撕裂」過好幾次了。此次 #MeToo 運動中爆發的分歧,只是在女權的維度上將這些裂痕描畫得更加清晰。
-
中國 #MeToo
孫金昱:泛泛指責 #MeToo 是多數人的暴政,辜負了高高舉起的正義之旗
面對 #MeToo 運動中湧現出的案例,任何人都有權自由判斷,有權利質疑運動中出現的問題,但如果你的擔心只分給可能的被冤枉者,而對已知的壓迫視若無睹,就辜負了你高高舉起的「正義」旗幟。
-
評論
覃里雯:性侵與性騷擾從來不分圈子,父權是整體的世界
對女性不同程度的侵犯,從來沒有斷絕,也一直在被全社會容忍、漠視乃至縱容,父權文化之下,焉有女性尊嚴。
-
評論
楊不歡:中國反性騷擾——舉報走不出校園,司法走不進校園
反性騷擾的道路上還需要面臨社會輿論的阻力,需要等待一個合理的追責機制,但從樂觀一面來看,校園裏那些勇敢的反性侵戰士們,可能已經為社會進步打開了一個口子。
-
評論
#MeToo漩渦邊緣的局內人:我在廣州中大人類學系如何反性騷擾?
在這次幾乎不受我們掌控的風波裏,我們到底完成了些什麼呢?我們的行動,是否稍微撬動了長期植根於高校空間裏的性別不平等與性騷擾問題?
-
割禮與 me too,我們離性別暴力有多遠?專訪聯合國婦女署副執行主任普里
時間到了2017年,不但被視為陋習的童婚、割禮,在很多國家仍為常態,頻繁爆出的性騷擾醜聞和反對運動,對歐美國家而言也是破冰之旅——這一切讓我們自問,離兩性平等,我們到底還有多遠。
-
回顧2017
2017西方文化與科技回顧:#Metoo運動是否會導致道德清洗?
2017年的反性侵運動重新定義了社會對待女性的標準:什麼是可以接受的,什麼是不可容忍的。歷史上每一次女性主義運動的進展都遭遇了反彈,但「時代精神」正在發生改變,每一次回潮都可能激發新的反思和勇氣,開啟下一次運動的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