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敘利亞第一夫人在中國的「阿斯瑪熱」:誰能為敘利亞人民講話?
她作為國家權威的象徵與家族利益維護者的角色,遠高於她自身的女性身份。
-
西方博物館裏的中國文物都是搶的嗎:文物保護、歸還與殖民史要怎麼看?
毫無疑問,歐美老牌博物館帶有深刻的殖民時代的烙印;恰成鏡像的是,「護寶」則成為了新中國超驗的能指。
-
港大風波
莊陳有:今日容許干預 他日干預只會更大
「內地有一種政治干預大專院校的文化和做法,而傳來的方式是透過一些人的所謂lobby、所謂的『識做』。」
-
關東大地震一百年:一場天災留給當代的政治和族群問題
是影響近代日本乃至東亞最為深遠的一場天災。
-
世紀暴雨中的港府施政:只要「極端」,一切應急失能均可被稀釋?
李家超政府看來相當沉迷於FB、微博、發新聞稿執政,對與市民溝通方式有自己的偏執與喜好。
-
恐慌時代:搶鹽熱背後失控的當代生活
所遇無故物,亦不知前面是哪方。
-
被凍住的房地產:暴雷潮下相關利益者的動態博弈
活不好,又不能死。
-
福島核廢水只能排入大海嗎?為何其他處置方案不受日本政府青睞?
日本政府「獨排眾議」,很可能在日後成為風險溝通的負面教材。
-
意大利總理梅洛尼的轉身:當民粹領導人想變得務實,她應該做些什麼?
與拜登成為朋友,退出一帶一路?
-
無根玫瑰,鏗鏘不再——中國女足的發展困局
不僅需要拾回信念,更需要自立自強的力量。
-
中國互聯網厭童症:我們不是厭童,而是正在失去兒童
人文主義、進步信念、民族訴求加諸於童年之上的濾鏡已然破碎。
-
涿州之災:「保衛北京」?極端氣候下誰影響災難的流向?
未來面對日益無常的極端氣候天氣,政府要如何救災才是負責任的?
-
梁柏練:在香港,被娛樂化的不僅是鯨魚
在與動物互動的過程中,滿足需求未必是問題,但絕不是傷害動物的合理辯解。
-
不眠芭比的黑鏡警告:當芭比走進現實世界,人們卻穿成芭比走進虛擬
這個世界或許放棄了將女性作為客體去凝視約束,卻從未放棄將女性作為資源。
-
石家莊野史考據:艱難生長的搖滾樂,為何成了製造政績的最後一根稻草?
就算是「Rock Home Town」,也不許脫褲子唱歌。
-
環衛工殺人事件:「以罰代管」的慢性霸凌與公共部門的推卸責任
政府在對環衛行業的市場化轉型中,通過限縮財政投入進行外包,將公共成本轉嫁為對一線勞動者的剝削上,以罰代管是其中的產物。
-
袁源x林垚 戰爭與責任對談(下):作為戰爭的旁觀者,我們能做些什麼?
當我們身處戰爭的範圍之外,「圍觀」這場戰爭時,又是否有自己可以盡到的責任?
-
袁源x林垚 戰爭與責任對談(上):俄羅斯普通人應該對俄烏戰爭負有責任嗎?
在由個人決策為主導、缺乏社會「同意」的戰爭中,普通民眾有責任嗎?要如何負責?
-
醉酒的性別:輪姦、Metoo和旁觀者的選擇
我選擇寫下這篇文章,嘗試展現出另一種觀看和態度。
-
加拿大大戰科技巨頭公司:這場為新聞行業生存而戰的行動,將會如何收場?
相比歐盟,加拿大的經濟體量,新聞內容涵蓋的讀者人數,與潛在的谷歌服務使用人數,與歐盟所具備的協商力量並不在一個量級。
-
從中國「老民運」到中國新一代行動者,八九後兩種政治觀與行動觀的迭代
孤膽英雄的時代逐漸落幕,每個人都需要成為自己的英雄的時代,已經開啓。
-
新端午與龍舟賽:「低調貴族」和中國保守主義的狂飆
宗族、國家、新媒體,在端午這個時點、在龍舟這個劇場背後達成共謀,上演一齣「貴族運動」的表演,慶祝這個保守主義的狂飆時代。
-
布林肯的北京之行,中美關係是「破冰」還是「分級隔離」?
這次會談的意義究竟在哪裏呢?中美關係有什麼具體的變化嗎?
-
地鐵偷拍「疑雲」背後的兩種憤怒:女性憤怒的失效,與男性憤怒的累積爆發?
這當然不是說女性有義務回應和安撫男性的被剝奪感,但女性需要感知女權運動的處境和面臨挑戰的細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