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後疫情的中國宣傳:放棄宏大敘事了嗎?誰主宰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
已經勝利的敘事沒有了現代性的無限進步空間,就無法給政權進一步提供來自內部的現實合法性。
-
論戰爭:槍炮屬於男性,和平屬於女性嗎?
我們應當如何去思考和認識性別(生理性別,以及社會對性別氣質的構建)與戰爭之間的關係?
-
中國放開疫情管控後的最大難題:勝利之後如何再次宣告勝利?
對中國整個官僚系統來說,「二次勝利」是三年防疫的彌賽亞時刻,在宣布勝利之前,疫情這場政治運動都還沒有結束。
-
田禾:中國清零積弊給無序放開造成的困局,未來還能如何彌補?
中國社會可能在兩個月內走完了西方國家三年的感染軌跡。
-
裴宜理x傅士卓x齊慕實:習治下,徹底的權力集中和徹底崩潰之間,沒有中間地帶
總的趨勢是,中共的政權越來越多地關心自己的控制力,而越來越少地關心民衆的具體問題。
-
帝國的崩潰:俄羅斯解體的可能性
本文從人口結構、俄羅斯聯邦制度的來源與實質、普京的「去聯邦化」及「沙皇」統治模式幾個方面,討論俄國分裂的可能性。
-
為何香港foodpanda外賣員的二次罷工失效?——與十五年前紮鐵工潮的對比分析
紮鐵和外賣兩個罷工雖是異曲異工,將兩者作比較,是為了解香港罷工在什麼條件下產生,以及在什麼情況下會有發展及結果。
-
香港國安法首次釋法後,五點法律疑問和矛盾
釋法真的越釋越明嗎?
-
分化還是聯合?時代夾縫中的美國左翼組織
美國左翼社群被圍困的現實背後,也對思考群衆運動走向和去中心動員的利弊有着重要的意義和教訓。
-
載入史冊的法國VS摩洛哥,球賽中的殖民史與種族色彩
馬克龍說:「我覺得我們不應該把體育政治化。」這句話未免太過天真。
-
「超男性」的足球文化,如何形成,又如何被再生產?
「職業足球在竭盡所能地剪除足球快樂的能量,但是這種快樂還是不顧一切地倖存了下來」。
-
中國「黨國資本主義」的形成:國家安全困境與對國際政經體系的衝擊
共產黨面對「威脅」維護政權安全的行動,反過來引發了其他發達國家的擔憂,促發了這些國家採取措施限制中國的企業和商業行為。
-
大變局時代的勞工命運:疫情三年中國工人生存狀況全觀察
當前中國正處於大變局的過程中,經濟社會面臨結構性的變化,勞工階級為了應對他們處境的惡化必然會持續不斷地行動。
-
「白紙抗議」中的地域想象:只有「外地人」才會上街?
最近十年,在社會輿論中,具有一定權利意識、乃至組織度的「業主」一詞似乎正在退場,白領群體好像正在變得貧困化、散沙化。
-
弦子:汪小菲與大S,被輿論打敗的法律契約、被疫情戳爛的家國婚姻
這段傷痕累累的過時婚姻所激起的,無非是早已存在的厭女文化與民族情緒。
-
「廢除道德警察」只是煙霧彈,伊朗當局仍在試圖鎮壓抗爭
至今為止,伊朗政權除了在口頭上曾經釋放一些似有似無的溫和信號外,並無給出任何實質性的妥協。
-
江澤民逝世:他如何改造了中共的政治基礎,又為當今習近平政治帶來什麼?
從歷史而言,這些變化有進步的一面,也有腐朽的、滯遲中國發展的一面,甚至形塑了部分當下領導人習近平的統治特色。
-
安華實現大馬首相夢:24年間,馬來西亞政治、皇室和民意的變幻沈浮
也是大馬首次陷入懸峙議會。
-
華思睿:被馬斯克玩壞的Twitter,還能活多久?
他一人就可以決定這個在全球擁有數億用戶的社交媒體平台的最終命運,沒有人可以阻擋他。
-
2022台灣地方選舉
王宏恩:台灣地方選舉——蔡英文中產階級選票流失,國民黨現任者守成有功
地方選舉跟統獨些微脫鉤,也的確有機會讓一些社會議題的討論浮上檯面。
-
2022台灣地方選舉
眾所矚目的台灣首都市長選戰,為何如此平庸而沉悶?
選戰真正的焦點在於挑戰者是否能夠激起民眾「換人做做看」的念頭。
-
香港未來無人抽煙?吸煙與禁煙中的殖民史和現代性
與千千萬萬種禁令一樣,「禁止」的對搏雙方都各有執着的意識形態。
-
在野:「動態清零」不可持續的原因,與官僚系統徹底缺失的道德責任
掌握着權力之舵的人以「宏偉」的設計賦予抗疫鬥爭以合法性,官僚體系賦予它工具,而最終社會的癱瘓則賦予它「道路暢通」的信號。
-
巴西總統盧拉的第三個任期,會是盧拉主義的最後一幕嗎?
盧拉主義究竟是左是右,似乎和觀察者的角度分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