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
-
《天朝渣男圖鑑》風靡網上,有人指視頻涉兩性對立,你怎麼看?
「胡同、薩克斯、龜兒子、嗶嗶、十四樓、妹兒睡了」,你怎麼看六個女囚犯的故事?又怎麼看這樣的藝術表達形式?
-
交通事故反成性別爭議,荒誕背後是媒體獵巫還是輿論標籤?
重慶大巴墜江事故起先傳言指女司機逆行引發性別爭議,除「女司機」外,還有哪些你認為已形成歧視化標籤的性別刻板印象?
-
「居禮夫人」該改用全名嗎?
反對更名者認為這並非自然課綱需要關心的事,順其自然就好;支持者則表示這是一種對抗過去性別刻板印象的教育,你怎麼看?
-
少年娘則國家娘?中國央視「開學第一課」引發眾怒,你怎麼看?
「男性氣質」是什麼?性別氣質呈現背後關聯的價值又是如何被定義的?
-
英籍女同性伴侶被拒簽證,其他地區承認的伴侶關係在香港是否應同樣適用?
香港入境處因相關法規指「配偶」需為異性而拒絕受養人簽證申請,這是否為間接歧視同性戀群體?之後的判決會影響同性伴侶的權力嗎?
-
台灣同性婚姻在眼前了,這對你的意義為何?
據同婚釋憲案結果,現行民法並未保障同性婚姻權利,與憲法之意旨相違。
-
台灣同婚公投最後衝刺,你怎麼看這場同婚及反同婚的公投大戰?
早前「愛家公投」通過第一階段連署時,台灣便有爭議,涉違憲的提案是否可以公投?婚姻平權是否為基本人權?涉違反人權的提案是否可以公投?
-
讓「慰安婦」改稱「性奴隸」,是對她們的二次傷害嗎?
對「慰安婦」受害者的過多關注,是否會影響到她們原本的生活?
-
「SA甜蜜訂製」中國走紅後被封殺,它是「互惠」社交,還是網絡賣淫?
創始人稱「愛是窮人的概念」,SA只是為現實中有這樣需要的人提供了平台,且用戶間並非一次性性交易,因而無不合理,你怎麼看?
-
婚姻制度會逐漸消亡嗎?你會結婚嗎?
當出軌率與離婚率越來越高,人們開始不當婚姻是件人生大事,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不婚。
-
當AI能從你的臉讀出個性與取向,這個世界會變成怎樣?
AI高達九成的「以貌取人」準確率,會讓你開始害怕它嗎?
-
香港女運動員Facebook剖白性侵經歷掀爭議,你如何看此種公開發聲?
「#METOO」行動帶來大量發聲者,有人認為回憶痛苦的過去對受害者本身也是一種心理二次傷害,有人則對無具體描述的性侵指控表達質疑。
-
「色情製品知識」課程,能否成為深刻有效的性教育?
波士頓一個性教育項目利用色情品為教材,對青少年進行性教育。為青少年開設這類課程是否有必要?色情製品研究是否該包括在性教育中?
-
中國公益圈連爆性侵性騷擾,善與惡已經無法清楚區分?
有人因而對「具有道德光環」的公益事業失望,有人反思認為這些事件與大眾性別意識落後有關,你怎麼看?
-
中山大學對張鵬處分通報未提「性騷擾」,中國離性騷擾防治還有多遠?
社交媒體熱傳張鵬未打碼照片,公權力正義遲到時我們只能民間以惡制惡?
-
性小眾兒童書遭投訴被閉架,香港公共圖書館此舉有否涉及歧視?
閉架、設立專區、如常展示,涉LGBT的兒童書在公共圖書館中應如何被陳列?
-
搭訕技巧產品風靡中港台,你如何看Pick-up Artist和戀愛培訓班?
戀愛技巧是偽裝下的心理操控,還是練習後的情商提升?
-
美利堅小姐取消泳衣環節:泳裝選美是物化女性,還是展示健康和生活方式?
在各地女性平權運動不斷湧現和倡導「美」多樣化定義的當下,選美比賽還合乎時宜嗎?
-
「性別優勢」是客觀存在,還是性別歧視的結果?利用「性別優勢」有錯嗎?
Ayawawa再引爭議。「性別優勢」是什麼?是男女兩性均有的性別特徵差異,還是性別歧視的衍生?
-
美國駐華大使館組織LGBT活動,到底是「干涉內政」還是「人類共情」?
大陸各地高校及組織舉辦國際不再恐同日活動,部分遭打壓,是「恐同」,還是「恐小團體行動」?
-
賈平凹《極花》獲獎再掀爭議,他描述了農村現實,還是滲透了性別歧視?
農村婚戀與性別平權有衝突嗎?農村的凋敝是什麼造成的?
-
香港首個公眾成人展被指色情低俗,是主辦方管理不周,還是反對者太保守?
商業化的成人展應當照顧性少數群體的需求嗎?成人展推動了性的公開討論,還是加深公眾刻板印象?
-
肩膀以下的部位絕不能碰?性騷擾和開玩笑的邊界在哪裏?
路透/易普索發布問卷調查美國人對性騷擾的看法,你又如何看?
-
北航博士導師遭舉報性騷擾成大陸首例「#Metoo」,校園註定是個高危地?
校園性騷擾為何屢傳不止?面對校園內伸向學生的性騷擾魔爪,校方應當做出怎樣的規制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