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函:孤島的真相與真相的孤島——《李盛照的飢餓報告》影評廣場

讀者來函:孤島的真相與真相的孤島——《李盛照的飢餓報告》影評

真相暫時也不會保存在國家檔案和大眾記憶中,那麼,就讓它保存在我——一個普通人的心中。

讀者來函:新馬來西亞下的華裔——我愛國家,但國家愛我嗎?

弔詭的是,在換了新政府後,華裔卻再一次成 了種族政治的犧牲者。

讀者來函:讀《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他者如何形塑今日的越南?

高夏也特別點出了中國在越南革命歷史上的影響與角色。在思想方面,中國是重要傳譯中心,孫文和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理念、方略與事蹟都先後深刻影響越南宗教與政治團體。

在「新冷戰」的輿論渲染中,談談美國對華的「師生心態」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沈大偉(David Shambaugh)曾經形容中美之間存在着一個「愛恨週期」,兩國的關係隨着時間的變化,有着週期性的起起伏伏。

「我的人生就像一場賭博」——伊朗難民朋友的偷渡實錄

談起出走,他時而憤慨激昂地譴責政府的失能,時而面露無助難耐,無止盡的等待叫人心發慌。

在信奉伊斯蘭的科索沃,當第一個公開出櫃的跨性別人士

上個世紀九零年代的戰爭陰霾不再,一個多元民主的包容社會正逐漸成形。這個小小的巴爾幹國度正在顛覆世界對他們的印象。

讀者來函:中國消費分化時代來臨了

榨菜、泡面、二鍋頭大賣,說明內地普通民眾開始勒緊褲帶過緊日子,與官方「共克時艱」的口號不謀而合。但另一方面,茅台酒銷量的驚人增長,奢侈品市場依然興旺,說明另一階層的人均收入增長加快,消費結構又在優化。

讀者來函:我那位來自重慶的大學同學

我們身在歷史何處?我們只是路過萬物,像一陣風吹過。也許,萬物視我們半是恥辱,半是難以言喻的希望。

讀者來函:對「香港共產黨」未來的猜想

本土派只能選擇用這樣一種行為藝術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中共觸手逐漸扼殺香港的不滿。其動機固然可嘉,但這依舊改變不了香港自由日益被踐踏的現實。

讀者來函:從布希亞視角看假新聞——當真相成為一種道德

這些假新聞並沒有以假的面貌示人,而往往像是內在於真實的一種突然發作的疾病,它們是對真實的擬仿(simulation)。

錢只是方程式的一部分,階級政治從沒走遠——回應《買進哈佛》一文

留學中介說:「這就是一場金錢買賣,一路買入常春藤,成爲人生贏家。」恐怕並不確切,能夠付得起這個價碼的,恐怕「早已是人生贏家,希望用常春藤學位爲自己的未來鋪墊。」

中國式軍訓:迷彩崇拜與威權國家的上行下效

中國式的軍訓,已經背離了軍事訓練的初衷,留下來的只有暴力,以及給暴力當作藉口的對迷彩符號的崇拜。

讀者來函:大陸娛樂圈「稅務大地震」與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則

今天非法剝奪明星的財產,明天就可能非法剝奪普通人的財產。當法律失去公信力,則唇亡齒寒,人心惶惶,人人自危。

讀者來函:自由派公知的衰落

一旦坐穩了立場,有些僵化的思維方式已經徹底固化了而不自知,就並不少見了。

讀者來函:魚肉留學記

他們覺得能僅用錢搞定孩子教育的時候,他們就已經成為了案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

讀者來函:不僅僅是性騷擾——高校象牙塔裏「老闆和員工」

或許象牙塔裏的困境就在於,導師是老闆,而學生不是員工,不能隨性走人。

讀者來函:廣州中山大學處理張鵬,真有決心和誠意?

校方看似是主動且嚴肅地處理了涉嫌性騷擾的教授張鵬,實則很可能是迫於輿論壓力的無奈之舉,沒有太大誠意,保護學生權益的決心也不足。

讀者來函:《我不是藥神》——個人英雄主義當不了藥神

電影裏給了程勇「英雄」的光環,再給了群眾「善良單純」的性格,一方面偏離了真實世界,另一方面仍是戰狼Ⅱ時的「個人英雄主義」。

「粽話」千年:粽子起源和屈原可能完全無關?

楚人為了悼念屈原,用竹筒裝了米,丟到江裏祭祀屈原,不幸的是,這些要給屈原的竹筒粽都被江裏的蛟龍給「劫鏢」了,餓了好幾百年的屈原最後托夢給一個人......

讀者來函:畢業前,一封給陸生室友的信

她的頭盯著桌上的電腦沒有看我。只是淡淡地說了句「對。」

崔永元范冰冰爭議:管制壓力中的娛樂泡沫

公眾對於公共話題的參與,評論藝人是成本最小也最無害了,所以消費白百何范冰冰就成了網民們狂歡的節日。

讀者來函:泛政治化的中國高考作文,誰能遺世獨立?

照我說,時代是時代了,可太過時代氣息,反而就缺失了人間煙火氣。

「我是馬來西亞人」—— 關於身份認同的啟示

這些分類並非是給定的,而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只要以它們為結果,并回溯其形成的過程,就能看見它們在不同歷史時空之中的面貌。

The Name Game:聾人?聽障?為何要對稱呼執著?

聾人朋友真正在乎的,是詞語本身的含意——視他們為一個人(聾人)、還是只看到他們的障礙(聽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