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9月17日)於立法會宣讀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報告主題為「深化改革 心繫民生 發揮優勢 同創未來」。
李家超指,適逢中國「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和「十五五」的謀篇佈局之年,施政報告是「香港全力『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加快邁向『由治及興』的進程表」,亦是「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實現突破新局面的策略部署。」他指是次報告的主題團繞經濟和民生,兩者相輔相成。
與近年的施政報告鋪排一致,李家超將「一國兩制」、維護國家安全和落實「愛國者治港」
等內容放在報告的首個章節,同時加大愛國教育的篇幅,措施包括與深圳合作,推廣以「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歷史為主題的紅色體驗研學新路線、教育局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學與教,以及優化高中中史和歷史科課程框架等。
在強化治理方面,政府將新增部門首長責任制,分兩級調查機制,按缺失輕重處理,後果包括警告、譴責、不獲增薪、降級、扣薪、勒令退休甚至革職。若問題屬一般性質,調查由部門首長負責,按照公務員管理制度作出行政或紀律處理;如問題嚴重或涉及部門首長,有關局長須向所屬司長匯報,獲其同意後啟動第二級獨立調查機制,或司長主動指示局長啟動調查機制。調查由獨立於政府系統的「公務員敍用委員會」負責。另外,李家超將成立「AI效能提升組」,統籌和指導政府部門應用 AI。

加快邊境發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以獨立章節闡述,為報告焦點之一。李家超稱北都與深圳接壤,面積和未來人口將約佔香港三分之一,是香港的戰略發展區域,對建設「心急如焚」。
他宣布成立由他領導的「北都發展委員會」,簡化行政流程和拆牆鬆綁。這包括結合海外和大陸的建造技術、用料和設備,降低工程成本並縮短工期;參考大陸「1.5級開發」概念,容許先建設和營運零售、娛樂等設施。委員會下設三個工作組,分別負責設計發展營運模式、籌建大學城和規劃發展,由財政司司長和政務司司長等擔任組長。
李家超又將訂立「加快發展北都專屬法例」,簡化法定程序,例如成立園區公司;人流、物流、資金流及數據和生物樣本流;放寬各分區大綱圖的准許用途及微調發展參數等。
他又指,政府正加快河套合作區發展和交通基建建設,並正全力推動港深西部鐵路(洪水橋至前海),就項目香港段邀請承建商和營運商提交意向書。
是次報告新增有關產業發展和革新的章節,並較金融經濟優先。措施包括財政司司長帶領政策局、部門及公營機構制訂優惠政策包,促進產業和投資。報告亦提及引進和推動的飛機回收企業、生命健康科技產業發展和藥企,以及加大推動 AI 作為香港未來發展的核心產業,預留十億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李家超又提及香港會「加大發揮一國兩制優勢」,推動實現大陸數據跨境流動到河套香港園區作科研之用。
施政報告指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將發揮「出海」平台作用。李家超宣布整合投資推廣署、貿發局及駐大陸辦事處,組成「內地企業出海專班」招攬大陸企業利用香港「出海」。至於國際交往合作,政府會爭取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在港設立辦事處,港交所亦會與東南亞的交易所加深合作,吸引當地發行人在香港作第二上市。香港亦會繼續在空運、仲裁及調解、救護車跨境轉運病人安排,以及「跨境徵信互通」和「深港跨境數據驗證平台」上加強粵港澳合作。
有關鞏固香港國際中心地位,報告提及優化政策,深化與大陸跟東南亞市場交往,但未提及有重大舉措。其中就強化股市,李家超提出透過「科企專線」協助大陸科技企業來港融資、探索縮短股票結算周期至T+1、協助中概股以香港為首選回歸地等。
另外「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會有調整,住宅物業投資的成交價門檻由港幣5千萬元下調至3千萬元。李家超同時宣布在今年成立吉隆坡經貿辦,以及於將來與沙特阿拉伯、孟加拉等探討簽訂新投資協定,並爭取加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擴大經貿網絡。
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當中,政府將會放寬自資收生限制,每所資助專上院校的非本地生自費就學人數上限,將會由佔本地學額數目的40%增至50%。不過李家超指政府將維持每年提供1萬5千個本地生資助學額,「確保本地生現時入讀資助課程的狀況不變。」
另外教育局會成立「留學香港專班」加強推廣香港高等教育,其中將推出「Hong Kong: Your World-class Campus」大型宣傳計劃,又會由教資會撥款4千萬元,資助大學在國際上和大陸的宣傳和招攬師生。

本地經濟:支援中小企、打擊濫用外勞計劃
針對餐飲和零售業低迷的情況,政府亦推出不少措施。
根據政府統計處近日發表統計數字,今年6月至8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3.7%,與同年5月至7月的數字相同,就業不足率則由今年5月至7月的1.4%上升至1.6%。政府近年推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有團體和本地勞工批評被外勞「搶飯碗」。
施政報告宣布打擊濫用計劃,由明日起優化申請輸入侍應生和初級廚師時的要求。這包括將僱主本地招聘時間由四星期延長至六星期,期間須每周參加一次勞工處舉行的實地招聘會,以及實行更嚴格的人手比例,僱主申請輸入侍應生及初級廚師各一名,便須已聘用本地全職侍應生及初級廚師各兩名。
香港市道維持低迷,施政報告提及支援小企業,將「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下八成擔保產品的申請期延長兩年,以及「還息不還本」安排再延長一年,又鼓勵銀行包容彈性處理企業的信貸需要。另外政府將減收非住宅用戶50%的水費及排污費,以及減收工商業污水附加費50%;小販、食物業、漁農業、酒牌等的牌照及許可證首次簽發或續期費用會獲豁免。
為了加快審批食肆露天座位的申請,施政報告亦指食環署會採用新方式,統籌各相關部門一同進行「會審」處理問題,並在有需要時請示相關的常任秘書長以至政務司副司長,同時精簡程序。
另外,李家超宣布政府會推出容許狗隻進入的食肆牌照,獲批食肆會有明確標識,標示顧客可攜帶狗隻進入,期望可為業界帶來商機。
政府延續「無處不旅遊」,提出發展遊艇經濟。其中,政府將增加約600個遊艇新泊位,涵蓋前南丫石礦場、香港仔避風塘擴建及紅磡站臨海項目,亦會授權大陸相關機構進行考試,便利當地船長獲得在香港水域航行的資格,以及與廣東省政府商討「港艇北上」和「北艇南下」的措施。
至於去年提出的低空經濟,李家超指將會「推進建設具競爭力的低空經濟生態圈,令香港成為低空創新應用亞太區樞紐」。這包括制定「發展低空經濟規劃行動綱領」,完善民航法例及規管框架和推展核心基建設施,推出專用頻譜和規劃起降場、航路網絡等。

大力鼓勵生育、強調公屋輪候時間減少
針對生育率,李家超宣布進一步推出「組合拳」措施鼓勵生育,包括將初生子女可享額外免稅額的年期由出生後一年增至兩年,納稅人可享26萬元的雙倍免稅額;未來三年新增15所資助幼兒中心,提供約1500個零至三歲的兒童日間照顧服務名額;擴充「在校課後託管服務計劃」,名額不設上限。
而在房屋政策中,李家超指公屋綜合輪候時間已由3年前的6.1年縮短至5.1年,而2026-27年度起的五年的總體公營房屋建屋量(包括簡約公屋)將達189000個單位。去年提出的「簡樸房」規管制度正於立法會審議,如草案獲通過,將於明年3月實施。
他亦提出置業措施,將綠白表配額比例調升至50:50,讓公屋租戶有更大機會成為業主。年滿60歲並擁有房委會資助出售單位十年或以上的業主,可在第二市場出售單位後不須補價,購買較小或較偏遠的單位。
早前,有消息指政府擬以小規模形式出售入伙多年的公屋單位,但最終施政報告未見有關內容。《明報》引述政府消息人士指研究不是為推出新租置計劃而設,而是透過研究再決定是否重推租置計劃。他說社會有很大分歧,例如折扣率多少、公屋戶意見等,又指政府財政狀况非重要因素。
是次報告未有推出重大福利政策。政府表示會精準扶貧,通過賽馬會的撥款豐富「共創明『Teen』校友會」活動,以及向兒童發展基金注資1億8千萬元,促進弱勢社群小學生的長遠發展,另外增設六個社區客廳和取消「在校課後託管服務計劃」的名額上限。
香港三年來「不斷闖高峰」每次轉型令經濟強大
李家超在結語中道,香港正處於「由治及興」的關鍵節點和經濟轉型期。他指香港過去經歷多次經濟轉型,由賣大光燈發達的大笪地,到商場成行成市;由工廠林立,到廠家北上;從每人隨身BB傳呼機,到每人改買手機,「每次轉型迎來的都是經濟更強大、收入更多。」
他又說,轉型背後承載香港人拼搏奮鬥的故事,靠「改革變通、自強不息」,是香港人的特質和「成功的DNA」。

他稱香港過去三年「不斷闖高峰」,例如金融中心地位上升至世界第三;人才競爭力上升至世界第四;香港公司註冊數目和境外進駐香港的公司創歷史新高;家庭收入中位數上升11%,增加3000元等。李家超認為數字反映「香港經濟前景光明和國際的信心」,也「彰顯香港在一國兩制下長期繁榮穩定的強大生命力」,並指不能自滿,也不應妄自菲薄。
他形容中國為香港的「最強大後盾,最龐大機遇」,而香港機遇大於挑戰。「只要我們團結一致,改革創新,自強不息,我們的共同家園香港必定更美好,東方之珠必定更耀目光芒。」
評論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