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關門快讀:歐記健保再成導火索,民主黨稍占上風?|Whatsnew

9月30日PBS民調顯示,37%的美國人認為政府關門是共和黨的錯,27%將責任歸咎於民主黨,31%認為兩黨都有份。
2025年10月8日,美國華盛頓特區,部分聯邦政府持續關門期間,美國國會大廈被建築用沙袋圍繞。攝:Jonathan Ernst/Reuters/達志影像

端傳媒 10 歲了!一路走來,我們始終相信,有些故事必須被說出,真相需要被守護。這十年的堅持,來自讀者的信任與支持。未來的每一步,我們仍需要你同行。邀請你成為端傳媒會員,一起訂閱守護獨立報導,讓真相持續被看見。

美國政府在2025年10月1號「關門」(Government Shutdown),隨即非必要的政府服務完全停擺,是過去50年以來第11次政府關門。此次導火線是民主黨想要延長,即將過期的「患者保護與評價醫療法案」(Patient Protection and Affordable Care Act),即俗稱為「歐記健保」(Obamacare)的醫療補助。但是共和黨另有說詞,在保守媒體採訪中的副總統范斯(J.D. Vance)多次表示,政府之所以關門,是因為民主黨希望提供非法移民醫療保險。

兩黨都以為政府關門持續愈久對他們愈有利。9月30日美國公視(PBS)民調顯示,相對多數(37%)的美國人認為政府關門是共和黨的錯,27%將責任歸咎於民主黨,31%認為兩黨都有份。而美聯社10月16日公布的最新民調中,怪責特朗普總統與共和黨的比例為58%,歸咎民主黨的則是54%,目前看來民主黨稍佔上風,可是鹿死誰手仍然是未知數,而此次政府關門短期內恐怕將持續下去。

2025年10月5日,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因為政府停擺而關閉。攝:Aaron Schwartz/Reuters/達志影像

什麼是政府關門?

美國政府關閉時,所有政府服務不見得完全停擺,必要工作者(Essential Workers)如軍人與航空交通管制等仍必須上班,但是無法領薪水。雖然政府關門結束後,拖欠的薪資會補足,但若關門期間他們發生債務違約或繳不起房租的問題,政府不給予任何賠償。此外,許多「非必要的工作者」,譬如公園巡邏員與政府客服則不會上班,同樣在政府關門結束後領取薪水。

政府關門會持續到國會通過「臨時撥款條款」(Continuing Resolution)為止,此後政府將按照去年的預算運作,直到國會通過新運算法案為止。在大部分的國家,國會每年將提出預算法案,進行辯論及通過法案。可是近年來美國國會僵持不下,使得美國政府的資金主要來自於「臨時撥款條款」。

為什麼美國會發生政府關門?

美國歷史上,持續最長的政府關門發生於2018年12月22日至2019年1月25日,共持續35天。當時是總統特朗普第一任期,無法獲得美墨邊境圍牆的資金而形成僵局。雖然當時國會兩院在共和黨的控制之下,但民主黨努力使用「冗長發言」(fillibuster)程序進行杯葛。

所謂冗長發言是美國國會獨有的立法程序,源自於國會規則的漏洞,儘管法案通過的門檻僅需50張票,結束辯論的門檻卻是60張票,因此若有60位議員不同意結束辯論,法案便無法通過。

2025年9月30日,美國華盛頓特區國會山莊的眾議員台階,美國眾議院少數黨領袖 Hakeem Jeffries 與其他民主黨眾議員舉行新聞發佈會,當時距離政府關門僅剩一天。攝:Annabelle Gordon/Reuters/達志影像

在此期間,民主黨透過中期選舉重掌眾議院,以及裴洛西(Nancy Pelosi)再度上任眾議院議長。特朗普也妥協於不含建牆資金的預算法案,政府關門終於結束,而當時民調顯示多數美國人民怪責特朗普,因此多數評論認為這次政府關門的結果是民主黨「獲勝」。實際上,特朗普當時要求的資金並不算高,僅為象徵性的預算,但美墨邊境牆是特朗普的競選承諾,對民主黨而言更象徵著排外情緒。

其實在1980年之前,即使有預算資金的缺口,也沒有發生過政府關門,若國會未通過預算法案,聯邦政府的員工與部門將會按照去年的預算法案繼續運作。1980年後,除了必要的功能之外,若國會未通過新預算案,政府不准發放資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司法部在1980年改變其對《反超支法案》(Antideficieny Act) 的詮釋,禁止政府支出超過國會所分配的資金。

政府關門如何成為談判籌碼?

關閉政府成為美國兩黨之間的談判籌碼,則可以追溯到1995年與1996年,是共和黨40年以來第一次以「與美國的合約」(Contract With America)的口號贏得國會兩院。競選期間,共和黨眾議員金瑞契(Newt Gingrich)承諾推動一系列改革,包含刪減政府預算及減稅。為了達成此目標,共和黨希望削減社會福利資金,包含環保與醫療補助,執政的民主黨不願接受。

2025年10月1日,美國華盛頓特區國會山莊,政府關門的第一天,參議員多數黨領袖 John Thune 舉行新聞發佈會,眾議院議長 Mike Johnson 及其他共和黨成員一同出席。攝:Nathan Howard/Reuters/達志影像

於是,從1995年11月14日至19日、以及1995年12月16日到1996年1月6日,美國政府分別有2次停擺,可是金瑞契仍無法施壓民主黨刪除該資金。當時的民調亦顯示,較多美國人將政府關門怪在共和黨身上,於是許多歷史學家認為民主黨在此獲勝。

第二次政府關門被當作談判籌碼發生於2013年,隨著反對歐巴馬與主張財政保守主義的「茶黨運動」(Tea Party Movement)聲勢壯大,共和黨在眾議院拿下多數。時任議長博納(John Boehner)並不希望政府關閉,但迫於形勢不得不與茶黨運動妥協。政府在2013年10月1日關閉了,茶黨運動希望藉此阻止歐巴馬推動的歐記健保實施,不過好巧不巧,當天正好是歐記健保上路之日。 此次政府關門歷時17天,短短兩週後,白宮就與國會達成協議,歐記健保的實施未受到任何影響。

此次政府關門的背後原因?

今年2025年的政府關門與2013年相似,焦點仍在於醫療補助。今年初,由共和黨控制的國會兩院通過具有爭議的《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藉此希望推動改革。同時,許多人指出法案砍下許多社會福利的資金也降低有錢人的稅率,因此説大而美法案「劫貧濟富」。

2025年9月3日,美國華盛頓特區,美國國會舉行參議院政策午餐會後,參議員少數黨領袖 Charles Schumer(紐約州民主黨)向記者講話,期間談及政府資金問題和關門的可能性。攝:Kevin Dietsch/Getty Images

儘管美國缺乏類似於臺灣的全民健保制度,聯邦政府還是會藉由「Medicaid」與「Medicare」提供醫療保險給低收入者與年長者,這兩個計畫是《大而美法案》大幅削減的社會福利之一。除此之外,歐記健保也補助低收入者的醫療健保費,《大而美法案》也將在2025年11月取消這些補助。如果該補助過期失效,美國低收入者將失去其健保,或健保費會大幅增加,因此民主黨領導層決定阻擋議事,允許政府關閉。

共和黨自然極為不滿,政府關閉後,副總統范斯隨即召開記者會。范斯在記者會稱「民主黨要保障非法移民的醫療保險」。但事實上,美國的法律不會給予非法移民醫療保險,僅有合法移民與美國公民可以申請醫療補助,只有在緊急情況下,非法移民可以去急診室尋求就醫。

也有共和黨議員支持補助?

其實除了民主黨之外,不少共和黨議員也希望延長該補助,包含兩位超級MAGA派議員,喬治亞州眾議員葛林(Marjorie Taylor Green)與密蘇里州參議員霍利(Josh Hawley)。葛林解釋,如果不延長醫療補助,她的2位成年孩子健保費會翻倍。

《大而美法案》通過前,霍利則要求共和黨,將高度依賴聯邦補助的鄉村地區醫院延長補助到2030年,他在採訪中強調絕對不會允許鄉下地區的醫院失去經費。

雖然歷史上最終獲得勝利的政黨看似是執政黨,但自1995年以來,民主黨似乎都在政府關門的戰役裡獲得勝利。1995年,金瑞契無法施壓克林頓推動改革;2013年,歐記健保成功實現;2019年,特朗普無法獲得足夠資金興建圍牆。

如前所言,醫療保險是美國跨黨派的議題,攸關民眾生死,連MAGA派議員也不乏支持補助者。同時在多數美國人眼中,民主黨希望政府成為凡事做更多的「大政府」,而共和黨傾向主張減少政府管制的「小政府」,因此單就政府關門一事而言,民主黨得以抓到機會責怪共和黨,民調亦呈現較多美國人批評共和黨的態勢。

評論區 0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本文尚未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