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瓜-教育
-
法國將禁止初中生帶手機返校,你認同嗎?
禁止學生使用手機,可以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嗎?
-
江蘇小學校內隔離牆的荒誕,是校方的無奈,還是民工子弟無解的病症?
蘇州勤惜小學校內的鐵柵欄隔離門被指是架起了「階級鴻溝」,然而一面是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另一面是公立小學家長們種種擔憂,這牆,該拆,還是不拆?
-
「居禮夫人」該改用全名嗎?
反對更名者認為這並非自然課綱需要關心的事,順其自然就好;支持者則表示這是一種對抗過去性別刻板印象的教育,你怎麼看?
-
英美利用大數據作家庭虐童預測,是否一個好方案?
近40萬人數據被用於構建算法以預測虐童概率,如何平衡可能造成的貧困或種族歧視與政府效率?
-
哈佛被控招生歧視亞裔案開審,高校應當取消少數族裔優待政策嗎?
一邊是高喊亞裔也有美國夢的抗議者,另一邊是拒絕做「白人至上」棋子的哈佛支持者,這場對哈佛歧視亞裔的指控及其帶來的美國亞裔分裂,你怎麼看?
-
「損害大學聲譽」擬被浸會大學納入違紀行為定義,你認同嗎?
學校應當如何面對或處理對校方有所異議的學生或教師?
-
一塊「改變命運」的屏幕:遠程教育是達至教育公平的鑰匙嗎?
當祿勸一中通過技術從教育不平等的弱勢方轉為優勢方,是否同樣有可能向下搶奪生源?教學資源的壟斷是否為一個難以打破的壞循環?
-
學者指基因檢測「天賦」不準,然而基因檢測緣何持續風靡?
不少人憂懼基因數據泄露隱私,學者更指有可能被用作偽造犯罪證據,政府應對此如何規管?
-
你是「完美主義強迫症」的受害者嗎?
「追求完全」本是動力,但有時卻成為了一種負擔,讓人什麼都做不了。
-
「畢業等於失業」?你如何度過畢業焦慮期?
失戀的痛苦,前路的迷茫,分別的糾葛,你如何安慰畢業時焦慮的自己?
-
那年放榜的前一個晚上,你在哪裏,做着什麼?
DSE即將放榜,你在放榜前一晚做了什麼?
-
如果能夠重來,你還會選擇同樣的學科專業嗎?
你最初的選科,有助你日後在社會的實踐嗎?
-
畢業典禮上,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我可以出櫃、抗議、喊口號嗎?
畢業典禮是不是作公開宣示的好場所?還是我們該尊重莊嚴?
-
香港女運動員Facebook剖白性侵經歷掀爭議,你如何看此種公開發聲?
「#METOO」行動帶來大量發聲者,有人認為回憶痛苦的過去對受害者本身也是一種心理二次傷害,有人則對無具體描述的性侵指控表達質疑。
-
台灣藝人宥勝撕女兒玩具掀爭議,你認同「虎式教育」嗎?
你經歷的家教是怎樣的?責罰、嚴厲、放任自由......你更認同什麼樣家庭教育的方式?
-
「色情製品知識」課程,能否成為深刻有效的性教育?
波士頓一個性教育項目利用色情品為教材,對青少年進行性教育。為青少年開設這類課程是否有必要?色情製品研究是否該包括在性教育中?
-
稱老師為爸爸,幫忙洗衣買飯,可以嗎?師生關係的邊界在哪裏?
高校教師壓迫碩士生、博士生屢見不鮮,師生權力不對等是唯一原因嗎?
-
反思暑假:學者指長暑假不利於學生學習,且加劇貧富分化,你同意嗎?
學者提出三種轉移或填充暑假的方式:延長學年、分配暑假給其他假期和國家負責提供暑期活動,暑假應該被如何使用或填充?
-
在沒有性教育的國度,你是什麼時候懂得身體的秘密的?
家長們三緘其口的性教育,該何去何從?
-
衛生巾、衛生棉條還是月亮杯,你愛哪一個?
從青春走到中年,月經像是一位老朋友陪伴在側,卻又帶來許多難以言說的煩惱。哪一種產品能夠解放你的煩心事?
-
你會和長輩談論政治嗎?
飲食起居,整個家庭和樂融融;但一談起政治,兩代人彷彿隔着一條深溝互望。
-
現代社會還需要私塾嗎?
知識要走出象牙塔,教育要生活化 … 為什麼社會出現這些聲音?
-
是玩笑還是霸凌──你見證過校園暴力嗎?
作為受害者或是旁觀者,當暴力發生時,你會選擇沉默嗎?
-
少年,你為什麼要「玩」藍鯨遊戲?
49個自殘任務之後走向死亡,殘忍黑暗的藍鯨遊戲,為何會吸引青少年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