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紀和均:公投熱潮後,如何挽回民心?從法屬新喀里多尼亞獨立公投說起
11月4日新喀里多尼亞獨立公投雖然未能通過,但對法國政府來說雖勝猶敗,其「敗」在無法妥善撫慰卡奈克人長期受到輕視而不滿的態度。同樣,任何人換位於台灣人的立場亦可心同此理:沒有真正獲得公平的對待下,怨懟與憂憤就不會平息。
11月4日新喀里多尼亞獨立公投雖然未能通過,但對法國政府來說雖勝猶敗,其「敗」在無法妥善撫慰卡奈克人長期受到輕視而不滿的態度。同樣,任何人換位於台灣人的立場亦可心同此理:沒有真正獲得公平的對待下,怨懟與憂憤就不會平息。
因著虛擬世界的特性使然,始終存在系統性干擾的可能,導致最終結果出現偏誤。不可能單看網路聲量,而不把對手實力、選區結構與整體政局因素一併納入考量。
許多人說,柯的出現是要推倒「藍綠」的高牆。不過,台灣社會看到的是,許多高牆不只仍然矗立,而且後面的「紅磚」愈蓋愈高。
編按:2018大選數據專題由《端傳媒》與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共同企劃、製作。以簡明、精緻的圖表,多面向解析2018台灣大選的特色及結果。本篇為系列四:得票總覽分析。 鐘擺效應 2010年縣市首長選舉中,國民黨大勝,贏得15個縣市首長。2014年,民進黨反敗為勝,奪回13個縣市首長。2018年,國民黨重溫勝利,奪得15個地方首長。勝負變化有如鐘擺。
編按:2018大選數據專題由《端傳媒》與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共同企劃、製作。以簡明、精緻的圖表,多面向解析2018台灣大選的特色及結果。本篇為系列五:雙北、高雄及台中市選情歷史分析。 柯文哲和棄保效應
台灣九合一選舉於2018年11月24日舉行,開票至25日凌晨3時2分結束,以台北和高雄的選情最為激烈,電視台直播,市民守候結果。直轄市與縣市長選舉,民進黨從現有13席鋭減到6席,國民黨則從6席大幅增為15席,無黨籍從3席減為1席,另外,有7項公投案通過。 藍綠政黨或無黨籍人士,競選期間四出掃街拉票、參與電視辯論、在網絡上經營多樣的宣傳攻勢,不同公投議題的辯論與宣傳,城市裏掛滿大型的競選廣告。市民在熾熱的選舉氣氛下,參與不同的造勢活動,如大型演唱會般的歌舞狂歡、隨候選人的演講哭著笑著,或於開票時,因拉鋸的票數而焦慮不安。 台灣的十一月,向來寧定的城市,因著兩年一度的選戰而翻起波濤,牽動著市民的情緒,無論他們願意不願意。
編按:2018大選數據專題由《端傳媒》與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共同企劃、製作。以簡明、精緻的圖表,多面向解析2018台灣大選的特色及結果。本篇為系列三:公投結果分析。 2018台灣地方選舉同時舉行10項公民投票,結果7項獲得通過,3項不通過。 通過的提案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