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年拉鋸戰到8小時衝突,浸大學生在爭取什麼?
8小時師生對峙後,陳樂行和劉子頎成為整個輿論漩渦的中心,事件的焦點也從普通話應否成為畢業資格、豁免試評分準則是否有問題、語文中心老師和改革是否存在利益衝突等,演變成辱師、中港矛盾甚至港獨風波。
8小時師生對峙後,陳樂行和劉子頎成為整個輿論漩渦的中心,事件的焦點也從普通話應否成為畢業資格、豁免試評分準則是否有問題、語文中心老師和改革是否存在利益衝突等,演變成辱師、中港矛盾甚至港獨風波。
學生示威口號「我唔想讀普通話」,是指不想上校方安排的普通話課程?還是完全不願意學習普通話?是不喜歡強制必修、被迫上課?還是不喜歡教學及評核方法?或是不滿意課程内容?
浸會大學動用學校的權力,將與校方有政策上爭議的學生停學,而無法與之展開平等的討論說服,這行為讓大學本身面目無光。寛恕與對話,反而可真正取回自己的尊嚴。
台灣當然可以避開這一切中國政治環境的變化與文言的糾葛,也可以不在乎自己在大陸「復興文言」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但在「中國因素」如影隨形的今天,這種政治冷感,難道不是鴕鳥嗎?
母語,是在母親肚子裏已經開始聽的, 是濕潤的, 溫暖的, 捉不緊也不應該捉緊的, 只要繼續發聲, 聽到 周耀輝在朗誦《彳亍》的歌詞 《彳亍》 曲:馮穎琪 詞:周耀輝 唱:麥浚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