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從「動態清零」到「共存」,你如何看中國疫情三年中的經濟形勢之變化?

防疫政策鬆綁後,大陸經濟的復甦形式將會如何?

2023年1月18日,中國上海,隨著COVID-19的持續爆發,農曆新年前的春運高峰期間,乘客在上海虹橋火車站等待登車。

2023年1月18日,中國上海,隨著COVID-19的持續爆發,農曆新年前的春運高峰期間,乘客在上海虹橋火車站等待登車。攝:Aly Song /Reuters/達志影像

端小二2023-02-01 發起

你如何看待大陸防控疫情三年中的高額經濟投入?

防疫政策鬆綁後,大陸經濟的復甦形式將會如何?

經濟因素會是大陸防疫政策轉向的原因之一嗎?

中國政府在防控疫情並堅持「動態清零」政策的過程中,投入了大量資金用於隔離設施、方艙醫院的建設,以及大規模的核酸檢測的支出。據民生證券5月份發布的報告,2022年建設方艙醫院的花費可能為254億人民幣;加上核酸檢測點的花費共計7393億人民幣,高於盧森堡2022年的國內生產總值。

此前,中國國家衛健委在去年3月奧密克戎(Omicron)疫情爆發期間,要求每個省份至少建立2至3個方艙醫院用於隔離收治病人。當時共有33家方艙醫院和35000張床位。12月,中國宣布放棄「動態清零」,取消強制隔離和常態化核酸檢測,激增的病例使得藥房的退燒藥和止痛藥供不應求,醫院、停屍房和殯儀館不堪重負。

面對放開嚴格防控後醫療資源的短缺,一家公立醫院的周姓醫生認為,「如果在醫藥(研發)、ICU床位擴建、醫務人員招聘和培訓上投入超過7300億元,目前的醫療體系就不會如此脆弱。」

疫情下的經濟與債務危機

根據2023年1月17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22年國內生產總值(GDP)較上年增長3%,遠低於去年年初提出的5.5%的預期增長目標,亦是40年來除開疫情爆發首年、2022年後的中國經濟增長的最低值。

在嚴格的疫情封控措施和不景氣的房地產行業影響下,中國的經濟增速放緩。

各地政府財政支出中有相當一部分用於預防和控制疫情,根據1月發布的財政報告,僅廣東省去年用於疫情防控的花費為711億元人民幣,比2021年的花費增長57%。福建省去年支出130.4億元人民幣用於防控疫情,比2021年增長56%。

在疫情衝擊下,地方財政亦遇危機。近日,中國人民大學財稅研究所發布了《中國各地區財政發展指數報告2022》,綜合考量地方財政的收入、支出、債務、社保、預算管理、公共服務、財政均衡性等相關指標,得出2008年至2021年各省財政發展總指數。

該報告中設定了債務可持續性指數,由顯性負債率、顯性債務率、廣義負債率、廣義債務率、一般債利息負擔率和專項債利息負擔率6個指標。2016年至2021年,各省債務可持續指數呈下降趨勢,地方政府所面臨的債務風險不斷升高。

該研究所副所長馬光榮受訪時表示,2022年各省債務規模增速明顯超過GDP增速和財政收入增速,償還債務負擔加大,可持續指數將繼續下降。

他說,「目前債務可持續性沒有公認的紅線。但國務院曾發文明確,專項債付息支出占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超過10%,需要啟動財政整頓,主要是進行支出壓縮。目前,部分省分已逼近這一比例,是否將依規進行財政整頓,值得關注。」

疫情中的方艙醫院

去年10月,英媒路透社曾報導,上海將在靠近市中心的復興島上建造方艙醫院和密接隔離點,共有3250個床位,以完成招標作業,耗資13.8億元人民幣。山東耗資200多億元人民幣興建了永久性方艙醫院,11月廣州市南沙體育館改建的方艙醫院啟用。

12月3日,大陸媒體《第一財經》梳理了50多份地方政府方艙隔離點專項債項目的相關報告,報告顯示方艙醫院和隔離點的收益多數來源於非疫情期間的租賃收入等,疫情期間基本沒有收入來源。

許多地方將方艙醫院、隔離點等租給醫院運營,醫院按年上繳固定租金;有的地方提出將方艙醫院、隔離點在非疫情期間,出租給不同機構用作不同用途,例如租給養老機構、高校,或用作賓館、辦公樓、商店門面、倉庫、國際博覽中心等對外出租取得收入。

但隨著防疫「新十條」的發布,無症狀和輕症患者允許居家隔離,無須在方艙醫院內進行強制隔離和治療,各地投資巨大搶建和已經建成的方艙醫院的未來用途引發了各界擔憂。

12月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司司長焦雅輝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要把方艙醫院升級改造成「亞定點醫院」,使其在方艙醫院的基礎上具備一定的治療功能,並按照其床位10%的比例來改造監護床位。

你認為經濟因素會是大陸防疫政策轉向的原因之一嗎?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金宇涵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