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丹麥「真人圖書館」可以「借閱」一個人30分鐘,你如何看這種「閱讀」體驗?

你如何看「真人圖書館」以中介方式促進多元社會的作用?

丹麥「真人圖書館」。

丹麥「真人圖書館」。圖:網上圖片

端小二2021-12-01 發起

主辦方指人們都對不熟悉的事存在偏見和恐懼,令社會日益分化,你認同嗎?

你如何看「真人圖書館」以中介方式促進多元社會的作用?

「真人圖書館」的發展將會是一個拓新社會模式的方法,還是一個只有熱情的理想?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培養閱讀習慣可謂是一種奢侈的時間。在讓人疲憊的工作結束後,大多數人都用僅餘的時間去娛樂自己,或者是與家人朋友見見面。但若然圖書館不再是平日我們所理解的地方,而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真實的互動交流,你又會否對這個「真人圖書館」產生興趣?

在丹麥,就有「真人圖書館」計劃,以人比喻為書。讀者可以「借閱」一個人30分鐘,真人圖書會先介紹自己的背景,然後讀者可以提出任何想問的問題,以了解與自己不同的人,以及「閱讀」他人獨特的故事。

這個計劃的創辦人Ronni Abergel在2000年的羅斯克爾德音樂節中發起了第一次真人圖書館,後來此計劃逐漸發展成一個非牟利組織The Human Library Organization (HLO),其總部位於丹麥的首都哥本哈根。他們組織的宗旨是簡單而響亮的兩個字: “Don’t Judge”(不要去批判)。

任何人有興趣加入成為「真人圖書」的話,只需在機構官方網站上填妥表格,並講述自己的故事。達成共識後,主辦方會向參加者提供基本的訓練,讓他們能在被借閱時更好地表達自己。舉辦活動的地方則可以是學校、公共圖書館、大學、會議室或者其他的公眾地方。

透過交流建立尊重

Forbes的報導引述創辦人Abergel的訪問,他表示這是一個自由的討論空間。每個人都可以走進這個空間,借閱自己感興趣的圖書;在「閱讀」的過程中,參加者非常鼓勵去問一些有挑戰性的問題,這是因為問問題能夠擴大討論的空間,亦能作為人們作深入交流的突破口。

Abergel更補充,那些願意被借出的「真人圖書」,均擁有多元的背景和經歷。在紙本圖書中,不可能有如此詳細且具有互動性的討論空間。在人與人之間日益對立,充滿了誤解、偏見和欠缺真正溝通的社會中,「真人圖書館」能作為一個由下而上建立的中介,讓「真人圖書」和參與「閱讀」的人都可以放下彼此因不理解而產生的恐懼,促進一個開明且互相尊重他人的社會。人們在評論和判斷他人之前,應先嘗試去接觸和了解他們。

參與者的反應

CNN就「真人圖書館」的運作模式作深入的採訪,其中描述了一位跨性別女士與有著傳統性別觀念的白人女性的一場對話。這場交流的開始並不順利,作為「真人圖書」跨性別女士主動向「借閱者」握手,但白人女士並未伸手和應,並開宗明義的表示自己是一個傳統的基督教徒。

跨性別者則稱自己是一個開放的基督徒,並示意對方坐下來與她開展對話。最後,這場原本只是30分鐘的交流竟延長至1小時,而作為借閱者的白人女性竟主動給了跨性別者一個擁抱,並感謝她這次的分享。

聯合新聞網曾報導其中一名「真人圖書」Iben的個人經歷,他是一名有心理健康問題,並曾遭受性虐待的受害者。Iben向「借閱」他的人提供3種故事選擇,分別為「性虐待受害者」、「如何與邊緣型人格障礙相處」以及「嚴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她指自己在作為真人圖書的4年間,從未有過令她難堪的經驗。反而隨著自己向他人訴說的經驗逐漸累積,她亦在表達自我的過程中不斷反思和成長,也慢慢地嘗試擺脫當初那個飽受情緒困擾的自己。

不同地區中的「真人圖書館」

HLO目前已經在超過80個國家或地區中主持或舉辦過「真人圖書館」的活動,因為疫情的關係,近年他們在官網中提供線上「真人圖書」,希望世界各地的人都有機會透過網絡去閱讀和理解不同背景的人,支援多元社會的建立,並用包容、理解的態度去改變自己的想法。

「真人圖書館」的概念亦在不同的地方延伸,包括歐洲地區的匈牙利、芬蘭、冰島,以致是亞洲地區的日本、台灣、南韓等。這種帶著顛覆傳統的圖書館意義的種子在被不同地方被看見和仿效,進而創造了大大小小的交流網絡。

在香港,「香港真人圖書館」由《Breakazine! 突破雜誌》與一代人公社在2011年開展,他們的組織宗旨是創造平等對話,在一群常被誤解,又渴望被理解的人中,能聆聽彼此的聲音。目前該Facebook專頁已獲得8千多個讚好,並定期舉辦小型的「真人圖書」分享會,接受公開予大眾參加。在11月尾,他們才剛剛舉辦了與躁鬱症康復者對話的真人圖書館活動。

今年的1月至2月,香港國際攝影節亦借用了真人圖書館的概念,舉辦了「酷兒真人圖書館」,以四位性別酷兒作為「真人圖書」,以聊天方式讓不同背景的觀眾朋友都可以放下對性小眾的不理解和偏見,展開真誠的對話。

你願意走出舒適圈,主動去翻閱這些「真人圖書」去突破自己的思維嗎?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廖曉怡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