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國立臺灣大學採用音譯作為教學樓的英文名稱,稱有利推動外籍師生溝通,你如何看?

面對各地學生對教學樓中英名稱理解的差異,你有想到解決方法嗎?

國立臺灣大學共同教學館。

國立臺灣大學共同教學館。攝:陳焯煇/端傳媒

端小二2021-11-16 發起

這個方法有效推動外籍師生之間的溝通嗎?

有網民認為校方做法與大學「國際化」的目標背道而馳,你如何看?

面對各地學生對教學樓中英名稱理解的差異,你有想到解決的方法嗎?

國立臺灣大學近日宣布,為解決外籍師生與本地生之間「雞同鴨講」的溝通問題,把所有教學樓的英文名稱改為音譯,並把所有「教學館」一致用上 “Lecture Building”。例如,原本名為”Common Subjects Classroom Building”(共同教學館)就會被改稱為 “Gongtong Lecture Building” 。而 “Core Subjects Classroom Building”(普通教學館)就會被改名為 “Putong Lecture Building”。校方表示希望透過此舉,促進外國與本地師生之間的交流,「易於彼此聽懂」。

校方在Facebook指出,校內有外國學生曾經在學校詢問 “Core Subjects Classroom Building” 與 “Common Subjects Classroom Building” 的位置,但沒有人聽懂她在說什麼。運用了這個方法後,同學就會明白她的意思。依舊沿用「共同」、「普通」等教室等中文名稱是因為「考量校友回到校園,情感上還是希望看到舊的館舍名稱存在。」

事件引發迴響,Facebook帖子有超過2000個反應。台灣第四大黨「時代力量」的國際部主任劉仕傑留言道:「身為校友,我感到無言。You gotta be kidding me (你在開玩笑吧)」。他更在自己的Facebook發文,寫到:「這些發音的意義是什麼?號稱要國際化的國立台灣大學,為了讓外國學生方便問路,所以改成這些名稱?」

有網民質疑大學本地生的英文能力,笑稱:「不好意思,我忍不住想笑,原來所謂的台灣第一學府臺大的英文能力也就這樣。」更有學生諷刺說:「做事不要做一半,全名是長這樣好嗎 GongTongJiaoXueGuan。(把共同教學館的全名改為音譯)」

推動外國與本地師生的溝通

國立臺灣大學一直主張國際化,推動外國與本地師生的溝通。據大學網站,該校有超過3000名非本地學生,於1996年成立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事務處發展大學的國際事務,在67個國家與633間學校成為姊妹校,大學亦一直強制用英文發表期刊。

很多網民認為校方做法與大學「國際化」的目標背道而馳,批評做法「是中國化,不是國際化」。有留言更指出「意譯並沒有那麼困難,對國際學生來說也才能真正理解,這才是真正的國際化」,更親自為教學樓的名字翻譯:「我幫忙翻好了,共同 Compulsory / Core,普通 Common / General ,綜合 Comprehensive」,希望「母校行政人員的程度能夠配得上學生的程度」。

而學校的決定亦有支持的聲音。有人認為決定只是方便外地和本地的師生,語言只是一種工具,雙方用起來舒服就可以,說:「其實像小吃類的,也用中直翻就好;什麼Stinky Tofu沒有這種生長背景的人,聽到就不想吃了。就像馬卡龍也是法直翻中。」

面對網民的質疑,大學主任秘書王根樹表示,當初決定改為音譯是希望外籍師生和訪客在校園可以快速溝通。而且原本大樓的英譯名詞使用率低,無涉英文能力高低的問題。他也指出,這類「拼音」在國際社會被廣泛使用,決定僅從國際慣例與溝通方便等角度思考,沒有「親中國」等意圖。

面對各地學生對教學樓中英名稱理解的差異,你有想到解決的方法嗎?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周悅蜓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