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搶救大潭藻礁:台灣環團發起連署反對天然氣接收站興建,開發與保育如何平衡?

平均10年才能長1公分、外表像珊瑚礁一樣的藻礁,到底何以珍貴?

桃園的大潭藻礁。

桃園的大潭藻礁。圖:網上圖片

端小二2021-02-24 發起

平均10年才能長1公分、外表像珊瑚礁一樣的藻礁,到底何以珍貴?

本意為實現非核減煤能源轉型、已通過環評的興建計劃,為何再次引發外界新一輪抗議?

移地復育、換地興建、作業區遠離藻礁生態熱區,哪種方法才能真正達到開發與保育平衡?兩者能平衡嗎?

2020年6月,為反對台灣中油公司在桃園大潭海岸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下稱「三接」),破壞當地原有的藻礁生態,超過75個公民團體組成「珍愛藻礁公投工作小組」啟動「搶救藻礁公投」,要求中油「三接」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

台灣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惠真表示,這是台灣公投史上第一個為了保護生態而進行的公投案,又形容這是「國恥等級」的公投案,「大潭藻礁明明是稀世珍寶,卻需要用公投的方式渴求政府保留。」

目前公投於去年12月進入第二階段連署,須在2月28日截止前達到35萬人的門檻。截止24日晚上,小組已收到超過10萬份連署書,惟距35萬人的門檻尚有一段距離,連署告急。

「三接」為能源轉型,但被指毁掉千年藻礁

自2011年日本福島發生核電事故後,為了實現非核減煤能源轉型,台灣經濟部提出在2025年,把天然氣發電量佔比提高至50%的規劃目標。2014年,經濟部選定由台灣中油公司在桃園大潭海岸,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預計填海77公頃,以滿足大潭電廠2022年擴建後的天然氣需求。

不過,「三接」將要落地的大潭海岸,正擁有著全台灣最大、生長最完整的藻礁地形,也是全球少數淺海現存藻礁之一。而在「三接」計劃之前,由1980年代開始,桃園工業已開發不斷;目前大潭已經有佔地約102公頃、於2006年啟用的台灣最大的天然氣電廠「大潭發電廠」——當地生態健康隨年月及開發越發受迫。

所以當年在計劃釋出後,環保團體隨即激起強烈反彈,擔憂工程將導致現存7000多年的珍貴藻礁生態全面受害。甚至在2018年環評初審時,專案小組也認定工程將對藻礁生態有重大影響,不應開發。而後,中油提出「迴避替代修正方案」——將原達232公頃的工業區開發面積減至23公頃、觸及藻礁生態熱區的工作區域移至外海等,避免對生態產生嚴重衝擊。2018年10月8日,方案在一片爭議聲中通過環評,於2019年正式動工;這天後被環保團體批評為「環評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工程開展至今已逾一年。雖然中油在工程規劃中有劃出生態敏感區,然而有環團指出,由於當地海象不佳,工作船在2020年多次緊急避難,其中3月工作船擱淺至生態敏感區,疑刮損了一級保育類的柴山多杯孔珊瑚,並破壞0.58公頃藻礁,估計約500年才能復原。

眼見開發對藻礁造成的破壞越發迫切,當地居民、環團及學者歷經多年行政訴訟、抗議等行動無效,於去年聯合多個公民團體共同啟動「搶救藻礁公投」,望借助民眾力量促使中油「三接」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

藻礁何以珍貴?

「從7600年前,藻礁沿著桃園海岸緩慢生長,藻礁是海洋生物的完美棲地,現在已有近百種生物在此長居,包括保育類的柴山多杯孔珊瑚、綠蠵龜、台灣白海豚,豐富多樣的生態環境曾被譽為『生態伊甸園』⋯⋯因為民進黨政府主導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開發,現正備受威脅。」22日,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在其 Facebook 寫道

藻礁,是由「無節珊瑚藻」所構築的生物礁。在無節珊瑚藻經過長年累積後,會形成跟「珊瑚礁」一樣的多孔隙礁石地形,成為各類魚蝦蟹貝及潮間帶生物的極佳棲地。因為藻礁具有高度生物多樣性,故有「海洋生物育嬰房」的美名。不過,藻礁卻容易遭海潮沖蝕或動物啃食,所以造礁過程相當緩慢,平均10年才能長1公分,比珊瑚礁更為稀有。

長期研究藻礁的特生中心棲地生態組副研究員劉靜榆曾表示,全台灣只有桃園的海岸以藻礁地形為主;北起大園區竹圍漁港,南至新屋區永安漁港,綿延長達約27公里。這足以說明桃園藻礁海岸的珍貴。

其中,位於桃園觀音的大潭藻礁是全球少數僅存的現生淺海藻礁,至少歷時5000至7500年才得以形成;而每到春天,當無節珊瑚藻生長,藻礁海岸便會顯出一片紫紅色。豐富的生態養育近百種生物,這更讓大潭藻礁獲得國際保育組織 Mission Blue 列為東亞第一個生態希望熱點。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博士陳昭倫認為,桃園藻礁的重要性不只其生態,還因為藻礁同時是許多海洋生物遷徙的中繼站,而如果這樣的中繼站被破壞,將會引起海洋生物的重大變異。

各方爭論

就大潭藻礁爭議再起,中油於22日發出新聞稿,強調「三接」施工計畫已經環評審議通過,皆依法取得開發許可,並採取迴避措施,對潮間帶保留現況不予開發,稱工程「不影響藻礁生態,藻礁會被完整保留」。

23日,針對環團發動搶救藻礁公投,經濟部同樣在 Facebook 發文,表示中油在施工規劃時,已採取避開藻礁的新方案——「使用18年前已經開發填地的區域,避開藻礁」,又指選擇在桃園觀塘建設『三接』,就近供應桃園大潭燃氣電廠的機組,可維持台灣的供電穩定,以及北部電力均衡。而天然氣發電的排碳量,只有燃煤發電的一半,是未來台灣因應全球減碳轉型的重要過渡能源,強調興建接收站的必要。

對此上述聲明,珍愛藻礁公投工作小組則指出,中油「三接」事實上新增填區,而非僅使用18年前已開發的既有填區;而工程開始後,因當地海象條件不佳,工作船已發生數次擱淺意外。工作小組又翻查紀錄,指出2004年中油其實曾評估桃園觀塘冬季海象不佳、潮差過大,天然氣接收站安全操作日數過短等狀況,認為如今中油卻避而不談,是在誤導大眾。

至於有沒有選址能替代大潭,桃園觀音心在地協會發起人戴兆華就指出,日本沖繩因為避免破壞沿海生態,已有以海上平台作為天然氣接收站的例子,反問為什麼中油做不到。政黨時代力量也在 Facebook 發文表示,當初興建「三接」的選址有台北港、林口港等替代方案,但中油卻一直堅稱不可行、不願評估,「若在台北港興建要10多年,時程來不及,用缺電來恐嚇人民」,批評中油是先射箭再畫靶,並非綜合考量後的最佳地點。

就相關質疑,台灣中油副總經理方振仁方振仁曾解釋,台灣在2025年天然氣發電量要達50%,「目前高雄永安和台中兩處天然氣卸收碼頭(台灣兩大天然氣接收站)容量已飽和,而台北港擴建緩不濟急,且台北市政府兩度發文給中油說居民反對興建天然氣卸收碼頭,因此只能選在此觀塘『三接』。」

環保與開發不能共存?

為了實現非核家園、空污減煤,台灣望提高天然氣發電佔比逐漸能源轉型,但目前興建天然氣接收站的計劃卻與保護藻礁相牴。

面對兩者看似不能共存的問題,荒野藻礁巡善團領隊廖建翔曾重申,此次公投是在檢視政府幾年來推動環境教育的成果,以及民眾對生態環境保育的觀念。而他一直提醒志工,「我們的目標是生態保育,而非反對開發。」時代力量也強調,民間團體發起公投是希望打破「經濟優先」的傳統思維,把「環境永續」融入台灣發展,期望中油重新啟動評估合適廠址,守護7600年的大潭藻礁。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則表示,台灣今年用電可能創新高,指出發電能源轉型的迫切性。他又言,人類或社會的活動很多時候都會與自然牴觸,而在進行公共建設時必須思考的是「牴觸是完全不可逆的嗎?會發生巨大損失的重大衝擊嗎?」

曾文生稱藻礁雖長達6、7000年,但生態也時常在改變,會被沙子覆蓋或裸露,對連署倡議者不希望生態遭受絲毫改變的想法表示理解,但他強調在政府立場上,必須思考「不做對台灣的影響是什麼」,而找出兼顧用電需求的方案——從決定要提出環評、通過到施工及其後的持續觀測,表示政府已花了四年、1000多天來思考藻礁與能源轉型要如何兼顧。

政治評論員黃敬哲認為,人類的開發終究都會有代價,認為「到底(是)適當與否的問題」。

他提到,目前正在推動藻礁連署的國民黨,當初核定的工程用地是現今的十倍,在幾年來政府與專家討論後,縮小到如今的規模,認為「不可說都是在做無用功」。至於環保本身,是「要有足夠經濟力量的支持才有辦法進行,技術越高、越富裕的社會才能找到更好的替代方案」。

黃敬哲認為藻礁重要,但電力供應也同樣重要;而爭論的雙方需同時理解這些問題,學習換位思考,「而不單純只是質疑對方不盡力或是無理取鬧,對解決事情才有幫助」。

你認為哪種方法才能真正達到開發與保育平衡?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