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語音聊天社交軟件 Clubhouse 爆紅,「你也有邀請碼嗎?」

加入需要邀請碼、只聚焦聲音的聊天平台除了神祕感以外,會產生更高質量的交流嗎?

手機應用程式 Clubhouse。

手機應用程式 Clubhouse。攝:Christoph Dernbach/picture alliance via Getty Images

端小二2021-02-03 發起

加入需要邀請碼、只聚焦聲音的聊天平台除了神祕感以外,會產生更高質量的交流嗎?

即時互動、按興趣類分,你怎樣看 Clubhouse 跟一般 Podcast 和線上會議的分別?

沒有面孔的語音聊天可以讓人們無壓力投入討論,但不留痕的紀錄也有可能成為惡意言論的温床,你如何看?

「你不用擔心眼神接觸; 你也可以在晾衣服、跑步時發言。」 Clubhouse 在其介紹中這樣形容。

早前,全球網絡用戶為反擊社交平台機制及演算法,加上 WhatsApp 更新私隱條款,逐一引爆數波社交及通訊軟件移民潮。而近來,一款主打語音聊天的社交軟件 Clubhouse 也快速竄紅,連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喜劇天王奇雲哈特(Kevin Hart)、脫口秀主持人奧普拉(Oprah)等人也是用戶之一。

Clubhouse 背後的軟體開發商為 Alpha Exploration,於2020年2月在矽谷成立。與 Facebook、Instagram 等靠文字或圖片作為傳遞訊息的媒介不同,Clubhouse 自我定位為建構「一種基於語音的新型網絡」,用戶可以穿梭各聊天室,透過聲音參與不同領域的對話。

據報導,Clubhouse 初創時全球用戶人數僅約3500名,但截至去年12月已飆升至60萬,而公司新一輪的融資估值更達到10億美元。踏入2021年,在一眾政壇名流的推波助瀾下,據 Sensor Tower 數據指出,估計 Clubhouse 用戶已上升到130萬人。

目前,Clubhouse 僅支援 iOS 系統,網站相當簡潔,表示軟件仍處於測試期間。但軟件為何突然爆紅,甚至被稱為翻轉社群生態的「下一個抖音」?

然而2月8日傍晚前後,多地用戶反應,在中國大陸無法正常連接近來熱門的語音社交應用Clubhouse。據多位用戶表示,應用上顯示「SSL錯誤,無法安全連接服務器」的字樣。猜測是Clubhouse已經被中國大陸的「防火長城」屏蔽。

稀有的「邀請碼」與神祕的「聊天室」

一個「邀請碼」成為加入 Clubhouse 社群的金鑰匙。

簡單地理解,Clubhouse 是一個聚集所有「房間」的一家「酒店」,用戶可以在其中發出或加入不同範疇的討論,可以是音樂、金融、科技、藝術類。但在你進入「酒店」以前,你必須先擁有一個「邀請碼」。

與 Facebook 或 Instagram 等社交媒體有別,Clubhouse 並沒有對所有用戶全面開放,而是採取邀請制——用戶在下載 Clubhouse 後並不能直接使用,而需要由其他用家發出的邀請碼方可加入。無法輕易被外界所知的聊天內容及主題,為 Clubhouse 及不同的聊天室蒙上一種神祕性,激發用戶的好奇心,所以有人用後就曾這樣形容: 「就像在偷聽別人講話一樣」。

成功加入以後,用戶可以透過追蹤在通訊錄的好友,或根據 Clubhouse 依照你興趣推薦的清單,選擇進入聊天室加入話題。新用戶一開始只有兩個邀請名額,名額會隨用戶的開啟話題及投入程度而增加。

邀請碼的稀有性不僅成為推高 Clubhouse 話題性的關鍵,謹慎邀請與會者的模式也大大提高了對話內容的質量,同時使得參與其中的人有一種超凡處優的自我感受。除此之外,由於外國不少人名人如 Elon Musk 等也有下場參與,能和「和名人聊天」的邀請碼瞬間變得「有市有價」。在全球網絡銷售平台 ebay 上就冒現大量的邀請碼,出售價格可高達150美元。

別樣的 Podcast 和線上會議?

在最多容納5000人的聊天室裏,參與者可以分為三個角色:開啟聊天室的主持人(Moderator)、發言者(Speaker)和聆聽者(Listener)。當中主持人擁有「特別權力」,可以添加或移除其他講者;在聊天的過程室中,主持人更需要引導以及邀請不同人發表觀點。

發言者和聆聽者角色則類似,兩者可以自由加入,想發言時就點擊「舉手鈕」讓主持人得悉,其後參與對話。又正如 Clubhouse 在介紹中強調,在聆聽對話的同時,用戶不會被迫發言,可以自由同步做其他事,也可以隨意離開或加入。因為有不少人將其與 Podcast 類比,甚至指能雙向溝通、即時互動的 Clubhouse 更勝一籌。

就此,有論者形容 Clubhouse 更像以前的「香腸族無線電時代」——可以隨手調整頻率,加入或旁聽正在聊天的群組,而差別是以前看不到主題,「無法任意選擇一點選就加入而已」。

不留痕的紀錄或成為惡意言論温床

「暢所欲言」也是聊天室的一大亮點。由於用戶的討論過程並不會被紀錄下來,像一個允許所有人自由發言的公共空間。不過,相對的私密性同時也是一面雙面刃。

在 Clubhouse 的用戶使用守則當中,列明用戶不可進行欺凌、騷擾群組成員的行為,亦不可以針對部份人作出歧視、以暴力威嚇等侵犯他者的行徑。但美國雜誌《Vanity Fair》報導形容,在僅有語音的交流形式及在「俱樂部」的這泡沫之中,強大用戶的獨白可以不受限制,可以舒服地發表自己的觀點,不過卻同時「可以冒充合法問題或扮演惡魔擁護者的幌子,自由宣傳種族主義思想」。

報導續指,Clubhouse 並未提供可見的免責聲明來反駁錯誤信息,而程式中也沒有如「按讚」等按鈕,或讓觀眾可以在表達異議的評論部分。

針對上述問題,Clubhouse 創辦人拒絕受訪,但透過發言人表示 Clubhouse 在社群指南以及服務條款上,均有說明該公司明確譴責一切形式的種族主義跟仇恨言論,並設有信任和保安程序以調查跟解決違反行為。發言人又補充公司相信獨特的聲音可以建立同理心,將 Clubhouse 視為一個「擁有不同觀點、背景跟生活經驗的人們加深對世界的理解並擴展世界觀的地方。」

目前,在 Clubhouse 網頁提到,若用戶在討論過程中接收到相關言論,可以透過聊天室內報的功能提交報告,「信任與安全小組」會保留臨時的加密語音記錄,以用於調查事件。

爆紅之後,Clubhouse 要面對的問題

「不是持續壯大,就是在7月前死去。」

處在應用程式推陳出新的時代,Clubhouse 急速的竄紅也讓外界開始思考這樣的熱潮能否持續下去。風險投資公司 Freestyle 聯合創始人 Josh Felse 預計7月之前,Clubhouse 將面臨類似上述的「二元局面」的結果(binary outcome)。「人們現在都被封鎖在家,所以現在是啟動這款 App 的好時機。但我不知道它是否可持續下去。」Felse 如是說。

有評論指出,社群平台是極度依賴網路效應的產業,使用人數越多,服務的價值就越高,但若無法成為 Facebook、Instagram 般的巨頭,最後結果或只能默默無聞地夭折。

除了有關言論自由的監管以外,其指出 Clubhouse 若要正式推出,在成為廣大民眾的社交平台時,該如何管理各式各樣的房間,無論是如何分類房間避免混亂,另更進一步吸引名人進駐也是持續熱度的關鍵。

香港財經專欄作者渾水則認為經營社交媒體「會疲勞」,而 Clubhouse 不是適合大眾化產生內容的平台。他以 MeWe 及 Facebook 為例,指自己發出帖文後觸及人數可達4萬人或以上,但聲音交流則有人數限制。

「我總不能在聊天室一次過應付幾百人,而且,聊天的內容不會留底,錯過了就不能夠掉頭重聽」。故渾水指出 Clubhouse 的模式並不利於知識的創建、傳播等方面的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而在商業上,用戶或內容產生者利用 Clubhouse 發展電子商貿也相對困難。

從FB、IG、Snapchat、MeWe 到 Clubhouse,你如何看各社交軟件的優越與可持續性?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