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南京大學教授發表研究,稱中國流浪貓每年捕百億野生動物威脅生態,你如何看?

有論者批評將生態威脅的原因推到個別動物身上既不科學、也不道德,你如何看?

北京一條準備清拆的村聚集了幾隻流浪貓。

北京一條準備清拆的村聚集了幾隻流浪貓。攝:Ng Han Guan/AP/達志影像

端小二2021-01-04 發起

你有養貓嗎?你有看過你的貓曾捕捉過其他生物嗎?

有論者批評將生態威脅的原因推到個別動物身上既不科學、也不道德,你如何看?

對自然生態的威脅,究竟誰該負上最大責任?而拯救流浪動物和生態,怎樣做才能相得益彰?

貓真的温馴嗎?貓對生態的威脅有多大?2020年12月末,南京大學野生動物學家李忠秋在一個演講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生活在無人島的史蒂芬島異鷯,在人類帶着貓登島的一年間,因為貓捕獵的天性,於島上大肆捕捉而滅絕了。其他和貓捕獵相關而面臨同一困境的鳥,還有索哥羅鳩、北島沙錐等。

流浪貓的捕獵天性

演講中,李忠秋分享了一些關於流浪貓的研究。在開始的時候,他先釐清流浪動物的定義:流浪動物不是自然產物,牠們由人遺棄的寵物和寵物後代組成的族群,一般生活在人類聚集區的周邊。而以貓為例子,大概在一萬年前,在中東的新月地帶,野貓跟人類有了密切接觸,開始被馴化;再到工業革命後的幾百年,貓才隨着人的擴張開始擴散到世界各地。

然而正由此時,因為部份人類棄養,流浪家貓開始對野生動物構成巨大威脅。李忠秋援引了多個組織的數據,指出在美國,每年至少23億鳥類、123億如兔子等小型哺乳類動物被貓捕獵。研究釋出後,由於結果驚人,不斷引來許多愛貓人士質疑。

但由於缺乏中國數據,他本人也用問卷形式訪問飼養散養貓的主人(即可以到野外及庭園活動的貓),結果得出生活在城市的每隻散養貓,每年帶5.06隻小型哺乳類動物回家;另外如貓每帶1隻鳥回家,平均就有3至10隻鳥被捕獵,因為很多時候「是在外面吃掉了」。最後,他總結中國散養貓和流浪貓每年捕獵的鳥和小型哺乳類動物大概落在26-55億隻和36-98億隻左右。

貓為何會對生態構成威脅?誰又助長威脅?

雖然小數目和個別的捕獵並不會對生態造成深遠影響,但李忠秋提到,在城市生態系統中,實際流浪貓族群早已遠超環境能承載、容納的數量。正是因為這樣,流浪貓的存在正正為下一級的生物如鳥和小型哺乳類動物增加壓力——當低層的生物滅絕,賴以小鳥傳播種子、向植物授粉、蟲害防治等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就會降低,令森林或濕地生態系統受到影響。

那麼,到底是誰助長了流浪貓的威脅?在2018至2020年間,李忠秋記錄了南京大學的仙林校區的流浪貓數量,發現兩年間流浪貓多了一倍。他認為流浪貓族群繁榮,是因為有愛心的人為流浪貓提供了穩定糧食供應和保護,給予穩定生活環境,而流浪貓是一個族群生活,也讓他們比野貓更容易找到配偶,繁殖後代。除此之外,在城市中,貓本身屬於中小型捕食者,沒有頂級捕食者的天敵威脅,這是讓牠們可生存更久的因素之一。

現行控制流浪動物方式成果有限

要改變流浪動物對生態的威脅,手段就要從根源抓起。不過,目前常用控制流浪動物數量的方式,有收容所、安樂死和「捕捉、絕育、放回」(Trap Neuter Return;縮寫:TNR),屬政府層級的措施,而且都有各自的限制。

像是安樂死和獵殺流浪動物的行動會引來環境倫理和動物倫理的爭議,澳洲袋鼠島的野貓多年前隨人類登島、繁殖後,有超過50種本土物種生境受威脅,所以當地獵人 Barry Green 在20年間獵殺了近1500隻野貓,更會用野貓屍體上的皮毛製成衣物、家品、地毯、掛牆畫等等。當時 Barry 的獵殺行動獲當地政府表揚為保護環境出力,但卻有人批評 Barry 以野貓屍體製成各項製品的行為「噁心」、「變態」。

Barry回應:「我是動物愛好者,我不討厭貓,只是討厭野貓及將野貓帶來島上的人,(我會)盡力保護環境,以人道方式獵殺野貓,並且不想浪費屍體,給牠們另一種方式存在,才製成各用品。」

李忠秋最後則呼籲民眾出一分力,透過不散養、不遺棄、不投餵、領養代替購買,在源頭減少流浪動物的數量,保護自然生態系統。

人類比流浪貓對大自然威脅更大

不過李忠秋的研究發表後,迅即就引起了一些人的疑問與質疑。首先,針對研究所收集的問卷結果,有論者指出研究團隊共回收2187份問卷,總回覆率為60%,批評在1000多份問卷的基礎上,得出「中國貓是百億生態殺手」的結論並不準確。

除此之外,問卷問到受訪者「在過去一年裏,所飼養的貓共抓回了多少隻無脊椎動物、魚、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及鳥等」。該論者認為,問題要求受訪者對記憶回溯的時間相當廣,且答案分類精細,「驚訝」於受訪者不僅具有強大的記憶力,「還具有強大的生物學基礎,能準確地野貓捕捉到了何種動物」。

論者最後駁斥李忠秋的研究「把生態威脅的原因推到某一種動物身上,輕易地冠之以『生態殺手』的名號」,「既不科學、也不道德」。至於貓對鳥死亡的責任,其指出很多科學研究表明,對鳥類種群影響最大的其實是人類活動和城市建設,如玻璃幕牆造成的光污染、電線、車輛、殺蟲劑、其他污染等。

除此之外,有人同樣指出,流浪動物的出現其實都是由人棄養:「最鄙視那些亂放生的,罪孽深重!」、「人類犯的錯,一句話就甩給了流浪貓了……從來沒見過流浪貓能上樹還能跟蛇鬥得,破壞環境的是人類,遺棄貓狗的也是人類!」

2019年聯合國的報告指出,人類正處於第六次滅絕之中,過百萬物種因人類活動面臨絕種。倫敦大學學院生態學家 Ferran Sayol 曾人類活動可能完全改變了自然界的演化。就像即使沒有貓的威脅,毛里裘斯曾有一種鳥叫渡渡鳥,在被人類發現後不消兩百年就因人類活動滅亡。至於李忠秋提到流浪貓有人定期餵食,讓牠們更快繁殖下一代的說法,有動物義工則認為,餵食的同時一定要做 TNR 才是重點。

若再以德國為例,因為犬隻繁殖數量有限制,棄養、虐待動物的刑罰高,棄養的罰款可達約20萬港元,虐待動物也可送監,故流浪動物極少。除此之外,當地領養動物比買狗便宜,在慕尼黑就有8成流浪動物能在6週內找到合適領養者。而沒有人領養的動物,除了有嚴重疾病外,也能居住在動物收容所直至終老。

拯救流浪動物和生態,你認為怎樣才是相得益彰的做法?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黃美嫻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