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平淡生活卻處處流露高尚物質的優越感,你如何看走紅網絡的「凡爾賽文學」?

有論者認為「凡爾賽文學」的背後,是中產階級太過在意且克服不了的生活追求,你認同嗎?

2016年3月19日北京,初次登台的表演者在後台看著手機。

2016年3月19日北京,初次登台的表演者在後台看著手機。攝: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端小二2020-11-13 發起

哭要坐飛機到維多利亞港裏哭、兩歲的小孩需要的是一條溫暖的愛馬仕毛毯,你捉得到「凡爾賽文學」的要點了嗎?

有論者認為「凡爾賽文學」的背後,是中產階級太過在意且克服不了的生活追求,你認同嗎?

「凡爾賽文學」的出現真的只是虛榮心作祟嗎?

「老公竟然送了我一輛粉紅的蘭博基尼,這顏色選得也太直男了吧,哎,怎麼跟他說我不喜歡這個顏色呢?」

如果你在社交平台看到類似的文字,即用看似平淡的語氣表達生活中的瑣碎甚至煩惱,卻在言語中流露出一陣令人略微不適的優越感,那麼這就是「凡爾賽文學」。

這一概念最早由微博博主「小奶球」於5月提出。近日,微博博主「蒙淇淇77」則再度讓「凡爾賽文學」這一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引發網友熱議。

何謂「凡爾賽文學」?

凡爾賽宮原指法國一座由貴族居住的歷史悠久、華貴富麗的宮殿。「凡爾賽文學」由微博博主「小奶球」提出,她的靈感來源是日本漫畫《凡爾賽玫瑰》。這部上世紀八十年代由漫畫家池田理代子創作的少女漫畫作品,描述了法國大革命前後皇室的貴族上流生活。

在「小奶球」的重新詮釋中,「凡爾賽文學」指社交網絡上的一類在不經意間流露出物質生活優越感的帖文。「小奶球」對媒體表示:「他們無疑就是想用一種『樸實無華』的語氣來表達高人一等的感覺。」

由「凡爾賽文學」衍生出許多網絡詞彙,比如「凡爾賽文學」的意味被稱為「凡味兒」;使用「凡爾賽文學」的人被稱為「凡爾賽玫瑰」;精通「凡爾賽文學」的人被稱為「凡學家」,而創始人小奶球則被稱為「凡學鼻祖」。有網友精准定義這一語境下的「凡爾賽」為「煩而曬」:又煩又愛曬,「凡學大師們總能找到100種方式,讓自己平凡的生活顯得不凡起來。」

早在今年5月,「小奶球」就在微博平台上發佈了非常詳細的「凡爾賽文學」教程。其總結出凡學三要素:文字先抑後揚,明貶實褒;自問自答,喜歡在評論區裏「統一回覆」;能夠靈活運用第三人稱視角,借助他人之口來稱讚自己。

「凡文」的前世今生

「凡爾賽文學」之風自古有之,例如例如在虎撲討論社區中,「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這一李白名句因為符合先抑後揚、明貶實褒的句式,也被網友調侃為「凡爾賽鼻祖」。

近年來,「凡爾賽文學」在現代流行文學中也屢次出現,例如郭敬明的《小時代》中,對於奢侈品牌的羅列比比皆是,據統計,在《小時代》中,郭敬明曾經提到50次 LV、38次 Prada、34次 Dior 以及33次 Hermes。這些品牌名稱夾雜在主人公們交織錯雜的感情線裏,可以說「凡味兒」十足,例如下面這段文字:

「一個兩歲的小孩,需要的僅僅是一條溫暖的愛馬仕毛毯,然後再塞一個LV的錢包到他手裡,就行了。實在不行,你再給他掛上一條梵克雅寶的項鍊,噴一點嬌蘭的帝王之水,這兩管猛藥一下去,就算是孟姜女投胎,他也立刻閉嘴不哭。」

許多現代名人的語錄也重新成為「凡學」教材,例如馬雲的「我對錢沒有興趣」,撒貝寧的「北大還行」。

而「凡文」在5月被提出的半年後首次出圈,引發這一輪全網熱度的是微博博主「蒙淇淇77」。這位博主的認證簡介中寫著「作家代表作為《全世界只有我可以欺負你》」。她的微博內容以文字為主,多為和愛人「卜先森」的日常合集,但這些「日常」中處處透露著「不日常」,例如哭要坐飛機到維多利亞港裏哭;住別墅區引發的誤會;面試本科學歷,英語六級的27歲保姆……每一條都被網友認為是「凡爾賽文學」的優秀示範。

儘管如此,「蒙淇淇」仍然收割了一批忠實受眾。其微博賬號「蒙淇淇後援會」目前已有近2000名粉絲,「蒙淇淇超話」下有超過6000粉絲和3000萬的閱讀量。

「蒙淇淇」被網友調侃為十幾年前言情小說裏走出來的女主角,對其微博的熱議也使「凡爾賽文學」相關話題衝上微博熱搜榜,並持續居高不下,其中「#凡爾賽文學#」已經有了10萬多討論、5.9億閱讀量。討論之外,許多網民也對「凡爾賽」文學進行了造句模仿,網民紛紛在微博以「#凡爾賽文學模仿大賽#」發帖,豆瓣也湧現出一批「凡學」教程,例如《如何將一句普通的話改造成凡爾賽體》,而目前豆瓣的「凡爾賽學研習小組」已經有4萬餘成員。

「凡爾賽文學」背後的社會心理

在「蒙淇淇」的「凡爾賽文學」走紅後不久,她文中的愛人「卜先森」卻回應已經與「蒙淇淇」離婚分居多年,並且表示「任何涉及到我的信息均為虛構」,引發網友一陣唏噓。那麼「凡學大師」們為何如此熱衷於在社交平台打造一個虛擬人設呢?

有豆瓣網友指出「凡爾賽文學」與心理學上「補償心理」的概念有關。作為一種人類社會常見的心理狀態,「補償心理」是一種心理適應機制,是個體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出現偏差,為求得到補償而產生的一種心理。

貼文指出,「對於那些並不富裕的人,物質上的匱乏給他們帶來了心理上的空虛和自卑。為了掩蓋這一『缺點』,他們不惜採取極端手段,打造自己的『貴族形象』去得到別人的關注,從而獲取內心一時的滿足。」

中國新聞週刊則指出「凡爾賽文學」背後是中產階級克服不了的心態問題,這也是「凡爾賽學」的根本癥結所在:太過在意。

這一心態問題早由保羅·福賽爾在《格調》一書中指出,這種心態將中產階級的焦慮和局限性暴露無遺:「實際上,在面對這個問題時,人們恰恰會暴露他們對社會等級的敏感:越是感到煩惱和憤怒,越說明等級存在的真實和嚴酷。如果誰容易變得非常焦慮,這種傾向暗示你是一名中產階級,你非常擔心自己會下滑一個或兩個等級梯級;

另一方面,上層階級熱衷於談論這個話題,因為他們在這種事上投入的關注愈多,就愈顯得地位優越;貧民階層通常並不介意討論這個話題,因為他們清楚自己幾乎無力改變自身的社會地位。所以,對他們而言,整個等級問題幾乎就是一個笑話——上層階級空洞的貴族式的自命不凡不過是一種愚頑和妄自尊大,而中產階級的焦慮不安和附庸風雅則令人生厭。」

有媒體將這一輪「凡爾賽文學」熱潮定義為「大眾審醜」,認為是大眾媒介娛樂至死的一種表現;也有媒體認為「凡爾賽文學」展示的是向「錢」看的單一價值,理應被群嘲;還有媒體認為虛榮並非罪過,也沒必要過分指摘,對「凡學」進行調侃和解構更容易揭開那層光鮮表象,也是一種不錯的做法。

向錢看的文化還是因焦慮不安而衍生的笑話?你如何看待「凡爾賽文學」?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杜萌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