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疫情之下網購盛行,面對種種詐騙陷阱的你懂得防範嗎?

在足不出戶就能「逛街」,你喜歡網購嗎?你在選擇商品時有甚麼準則、喜好、習慣?

2020年3月4日,杭州市的一家購物中心,一名銷售助理通過手機直播銷售化妝品。

2020年3月4日,杭州市的一家購物中心,一名銷售助理通過手機直播銷售化妝品。攝:Wang Weichen/China News Service via Getty Images

端小二2020-09-12 發起

在足不出戶就能「逛街」,你喜歡網購嗎?你在選擇商品時有甚麼準則、喜好、習慣?

網購盛行卻處處是詐騙陷阱,你有曾遭遇騙局的經驗嗎?

有人認為網購騙局是「全世界早就知道的秘密」,但卻仍然有很多人會中了圈套,你認為背後的原因為何?

隨着疫情大流行,世界上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都為降低感染風險而減少出門,而為了滿足生活所需、購物慾望,人們紛紛奔向網購的懷抱,可是當中卻暗藏詐騙陷阱。

今年7、8月,美國、加拿大、日本和台灣各地都有民眾表示,收到包裝來自中國的不明種子或土壤包裹,引發外界疑慮。令人最為疑惑的是,這些不明包裹從包裝上看似來自於中國,但並非由收件人訂購的,而且收件人也不認識寄件人,有些包裝甚至寄件人姓名都標識不清。事件後獲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回應,指經與中國郵政確認,確認這批郵件上的中國郵政面單屬於偽造,呼籲美國郵政將假郵件退回中國,以便開展調查。

就事件來看,收到來路不明的網購商品或已代表你的個人資料被洩漏,也可能代表你掉進了「刷評詐騙」騙局裏。

甚麼是「刷評騙局」?

刷評騙局(brushing scams)是指網絡商家為了賺取交易數和客評數,而使用的一種不正當的行銷手法。有關騙局還常常出現在各大網購平台,那到底他們是如何運作的?

假設在亞馬遜(Amazon)上,有網絡商家會利用假名字和假地址,或之前已經被洩露的個人資料來設立一些假帳號。然後用這些假帳號到網購平台上購買自己商店的商品,並且送貨到真實地址,但送的貨不一定是真的商品,而是一些價值很低的小玩意。

但因為有了真實的網絡交易記錄,賣家就可以用假帳號假裝成買家,到自己的網絡商店上留下正面的商品評價,賣家的商品評價越高,交易數越多,商家可以在電商平台中因為銷量數據高而佔據較高的搜索排名,且可通過刷出來的好評率獲得潛在購買者的信任。

另外,據中國內地的網民透露,現實中會有一些專為淘寶而設的「刷單集團」幫忙給予大量好評,讓消費者觀看時能夠受到正面評價的影響而馬上下單。

刷評騙局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契合了商家的利益,也迎合了消費者的心態。消費者在買東西的時候都喜歡按銷售量排名來選擇購買商品,正因如此偏好習慣,商家為了在競爭者中快速出頭,很容易就會想到刷單這樣的手段,進而獲得更好的搜索排名、更大的銷售量。而且消費者也會考慮商品和商家的評價好壞,例如消費者會認為擁有幾個皇冠(皇冠是淘寶網店信譽等級,賣家交易超過10000筆,被稱為皇冠賣家)的淘寶店感覺比小店靠譜。在這種思維下,商家為了利益,就會僱人炒作自家店舖的信用值。

英國薩里大學(Surrey University)的網絡安全專家伍德沃德(Alan Woodward)教授表示,電子商務盛行的環境下,商品評價也就變得越來越重要。他認為,每個人在網絡購物時都會看商品評價,這些評價當然不能完全相信,「但如果是經認證過的買家寫的評價,很多人都不會懷疑」。

騙局衍生的問題

「刷評騙局」不但只直接詐騙了消費者的信任和金錢,而且一些黑心從業者更會利用高額回報作為誘餌,招徠一群兼職人員作「刷客」,繼而借鑒真實刷單的工作流程進行詐騙——等到「刷客」完成刷單交易後,部份黑心從業者會以系統故障、網絡延遲等藉口,要求「刷客」多次匯款以進行完成交易。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據武漢市公安局數據,自今年以來兼職刷單詐騙是唯一一種週間發案超過100宗的騙局,也是目前發案最高的一類騙局。受害人以16歲至35歲的青年最多,佔比超過78%;女性受害人佔比72.4%,遠遠高於男性。受害群體則以無業人員、務工人員、公司員工、大學生、個體戶為主,此5類人員佔比達90%。

此外,台灣內政部警務署刑事警察局曾於6月發布一則文章,內容稱有2名分別來自嘉義市和彰化縣年約30歲的男子,因在網路上看到一個兼職賺錢廣告,以靠刷網路評價賺取佣金並同時進行投資,分別儲值至少2萬元新台幣至指定帳戶,結果被騙。

香港也有類似的個案發生。《蘋果日報》7月接觸到三名受「刷評騙局」被騙的港人,合共被騙款項逾10萬港元。

防範措施

在營商層面而言,許多網購平台是不允許假評價的。比如亞馬遜(Amazon) 除了對「打手公司」(或指「刷單集團」)採取法律行動外,亦在平台上刪去虛假商品評論。亞馬遜表示,公司對任何存在誤導或影響消費者的評論均採取零容忍政策,同時公司不允許任何人將虛假評論作為促銷形式。不過業界以至消費者認為,亞馬遜應修改演算法以揪出虛假評論員,並跟有關家「割蓆」,以免影響平台名譽及跟大品牌合作關係。

有英國消費者權益組織建議,當收到不明商品時應該盡快聯繫網購平台,如果商品包裹上有賣家資料,也應該向網購平台舉報。該組織更表示收到不明商品的人都是個人資料洩露的受害者,也就是說他們至少有部分個人資料被人以不正當的方法取得。如果擔心個人資料被外洩,可以向個人信用查核機構查詢自己的信用記錄是否有受到影響。

另外,中國市民李玉提醒,若是刷單的人極少會回頭給追加評價,故與首次評價時間差幾天的評價可信度更高。她還提到評價真偽最重要的是內容——凡是出現「幫朋友買的」、「朋友很喜歡」、「第二次購買了」這類話,就是比較明顯的刻意編造痕跡。因為如果不是快消品(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二次購買的概率往往不大。李玉指出,如果評論能清楚地寫出商品優缺點,其可信度就比較高。

一位電商平台的專家也建議,消費者在購買前可以詢問店家客服,商品是否為實物拍攝,並針對細節詳細提問,這樣可以留下證據,當收到的產品與描述不符,就可以根據聊天記錄依法維權。

台灣刑事警察局亦呼籲,民眾在網路上看到標榜工作輕鬆、投資獲利高的廣告話術,務必提高警覺,並確認工作內容無違法之虞,避免在不知不覺中,誤以為自己從事的工作只是簡單的網拍小幫手,實際上卻成了詐騙集團的幫兇。

網購盛行卻處處是詐騙陷阱,你有曾遭遇騙局的經驗嗎?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陳麗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