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台立法院提案增加華航和護照的本土元素,有指加快「去中國化」,你怎麼看?

「去中國化」是強調台灣的國家身分認同,還是會讓台灣陷入意識形態對立的舉動?

2018年7月8日,一架中華航空公司飛機在台北市上空。

2018年7月8日,一架中華航空公司飛機在台北市上空。攝:Craig Ferguson/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端小二2020-07-23 發起

此次已為華航第四次的更名提案,過往的提案為何未有進展?背後藏有何種考量?

「去中國化」是強調台灣的國家身分認同,還是會讓台灣陷入意識形態對立的舉動,你怎麼看?

有論者指出由將病毒稱作「武漢肺炎」到現時的正名提案,可見蔡英文政府在加速「去中國化」的進程,你如何看?

台灣立法院於22日通過兩項有關強化「台灣」辨識度的提案,分別涉及中華航空(China Airlines)更名及台灣護照設計。其中針對華航的提案要求,包括在華航機身上增加「TAIWAN」或是有台灣意象的設計,並建議台灣交通部門研擬更改華航中英文名的計畫。

有關提案由民進黨團及時代力量黨團提出,最終以64張同意票表決通過,最大在野黨國民黨則全數缺席投票。

今年年初,2019冠狀病毒疫情爆發,部分國家以禁止中國航班為由,禁止台灣中華航空、甚至所有台灣所屬航班入境,有組織因而發起「支持將中華航空正名為台灣航空」的連署;在2個月內獲4萬多人參與。到了4月,台灣捐贈口罩至歐美各國時,因華航機身上印有「China Airline」字樣,讓部分外媒誤以為該物資來源自中國大陸。6月,在美國禁飛中國客機之際,彭博社亦將華航飛機的圖片作為該訊息配圖。各方接連的錯誤使得華航改名的呼聲不斷。

而另一則被通過的提案則為建議台灣行政部門「就如何進一步提升護照之『台灣丶TAIWAN』辨識度提具體作法」。提案團認為,台灣護照上英文國名中的「China」字樣容易被混淆,對台灣人造成困擾,更稱「要和全世界明確說台灣和中國不一樣」。

不過,2項提案通過後並無強制法律效力,僅對相關部門起建議和督促的作用。就有關提案,總統府回應指「尊重也樂見」立法院的相關決議,亦認為此舉可讓國人及班機在國際社會有更強的辨識度,以維護國家尊嚴,保障國民的便利與安全。

華航的四次更名提案

1959年,中華航空由中華民國政府和中國國民黨出資建立,為第一間由中華民國政府自主管理的本國籍航空公司,華航的命名亦出自於此。

不過2006年,陳水扁政府主推「去中國化」,主張將華航改名為「台灣航空」或「福爾摩沙航空」。當時華航工會表示改名成本可超過新台幣10億元,行政院亦評估此舉恐失內地及香港航權,計畫隨後擱置。2016年,華航更名計畫被民進黨重新提上議程。2018年,中國民航局施壓國外航空公司,要求將台灣標註為中國一省,民進黨立委則再度要求華航去「China」字樣以進行反制。

時至今年,華航更名呼聲又起。台灣行政院長蘇貞昌在4月回應民進黨立委質詢時表示,華航更名事關航權、航線的調整,影響重大,台灣政府會「一步步努力來做」;不過,機身彩繪調整因相對自由,表示已要求交通部通知華航,運送防疫物資的機身上要有國旗和「Taiwan Can Help」的字樣。但後來根據媒體拍攝的照片顯示,有關字樣及圖案只印在了物資箱上,機身並未看出改變。

針對此次華航更名提案通過,行政院發言人丁怡銘表示更名並非一步到位,交通部首先會修改華航機身的塗裝以提高台灣辨識度。現任交通部部長林佳龍就曾在Instagram上發出手繪版華航機身,設計讓「TAIWAN」大字佔據機身主要部位,機頭部分畫有地瓜、機尾畫有珍珠、機翼上塗有彩虹。此外,他還畫出「珍奶風」飛機,以及紅藍綠三色(代表台灣三個政治派別)飛機。

國民黨團總召林為洲則對提案獲通過感到不以為然。他強調,華航或護照改名的公決案僅是督促行政機關的聲明。國民黨雖對正名沒意見,但他們要把民進黨「作秀」的心態告訴國人:「國民黨團不陪民進黨演戲」。

不過,事件主角華航對此卻一直未有正面回應。回顧2016年華航被提出更名時,一名華航退役董事長這是搞垮華航的行為,認為公司將失去過去57年來建立的商譽跟國際知名度。另外也有學者表示,航空公司更名不能只考量政治目的,因其航權與航線會被波及,另外華航作為上市公司的整體營運、向各個國際協會重新註冊的成本等等都要納入考慮範圍。

台灣的「去中國化」

大陸官媒新華社今年4月以「老劇本,新演員」為題評論民進黨提議更名事件,指此事是陳水扁時期「正名」鬧劇的再演,稱綠營以改名為藉口「謀獨」,傷害台灣民眾利益。

陳水扁在任期間,曾用「台灣正名」的方式來推廣「去中國化」,包括要求多家有「大中華色彩」的國營企業改名:如「中國石油」改名為「台灣中油」、「中國造船」改名為「台灣國際造船」、「中華郵政」改名為「台灣郵政」,耐命名了27年的「中正國際機場」也被要求更名為「桃園國際機場」。此外,在高中歷史教科書內,過去所用「我國」、「大陸」等字眼皆改成「中國」,並把《台灣史》單獨成冊。一系列舉動引來了國民黨及部分企業工會的撻伐,隨後在2008年國民黨人馬英九上台後停止。「台灣郵政」也於同年改回原名「中華郵政」。

2016年,民進黨人蔡英文當選總統,被認為再次助推台灣「去中國化」的進程。上任初期,她曾表示將華航更名的提案交付中央執行委員會研議。今年疫情爆發,台灣對中國大陸實行嚴格的封關管理,總統府在講話中亦屢次將病毒稱作「武漢肺炎」。

前國民黨青年團總團長呂謦煒認為,大陸主張「中國夢」之時,台灣還在討論為「去中國化」而更改拼音、時區等「細枝末節」的小事,只會讓台灣陷入意識形態的對立中,又稱中華文化的根基是台獨無法消除的。台灣獨立派則認為,「去中國化」是台灣本土化運動的一部分,強調台灣的國家身分認同,而非脫離文化根源。

中華民國、台灣與福爾摩沙

中華民國自1912年1月1日宣告成立後,被認為是「中國」的代表政權。直到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獲得在聯合國「唯一合法代表中國」的地位,「中國」二字所代表的意義開始變更。隨後的1978年,北京政府又在國際奧會年會上提出排除「中華民國」會籍的議案。

在國際比賽中,台灣曾以「福爾摩沙-中國」、「福爾摩沙」、「中華民國」、「台灣」等名字參賽,1981年後則改以「中華台北」的名義參賽。其中「台灣」的名字來自於原住民族,荷蘭人統治時期有多種音寫方式,經過台語音譯漢字後,最終在清朝時期定名為台灣。「福爾摩沙」則被傳是葡萄牙水手在16世紀中葉發現台灣時的驚嘆之語,意為「美麗島」。

2004年,陳水扁首次發表「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台灣就是中華民國」的演說,提出中華民國是台灣的國名,公開否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的政權重疊性。「中華民國」護照也在陳執政期間首次加註「台灣」。2011年,時任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亦曾重提此觀點。不過各界都有聲音質疑相關敘述方法,除了反對其「台獨」主張外,還有人提出「中華民國主權和台灣歷史並無隸屬關係」以及「本土政權貪戀中華民國體制」的觀點

「去中國化」是強調台灣的國家身分認同,還是會讓台灣陷入意識形態對立的舉動?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殷木子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