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摒棄「韜光養晦」主動出擊的中國外交屢次掀爭議,你如何看「戰狼式外交」?

疫情發酵之下,中國外交官強硬的口吻開始在各國間激起敵意,「戰狼式外交」是樹立國家威望的工具,或是加速與他國關係惡化的催化劑?

2020年2月13日,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於柏林與德國外長對話。

2020年2月13日,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於柏林與德國外長對話。攝:John Macdougall / AFP

端小二2020-05-07 發起

近年,中國的外交主張由「韜光養晦」走向「有所作爲」,「戰狼式外交」是習近平政治領導下的產物,還是國際大環境的順勢發展?

有評論認為現在中國的外交並非戰狼化,而是中共建政初期將軍外交官傳統的回歸,你如何看?

疫情發酵之下,中國外交官強硬的口吻開始在各國間激起敵意,「戰狼式外交」是樹立國家威望的工具,或是加速與他國關係惡化的催化劑?

近年,中國外交呈現出主動出擊和激烈回應的特點,被外界形容為「戰狼外交」。自疫情爆發以來,中國的「戰狼外交」得到更多的關注和批評,也引起一些外交事件,如歐美各國抗議中國外交人員傳播陰謀論,和非洲國家抗議對在華非僑的不人道處置等。

部分中國外交官因強硬的言論成為國際輿論主角,包括在個人推特轉文質疑美軍來華傳播病毒的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因強硬發言具有公式化特徵而被製成發言生成「模擬器」的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就桂敏海事件多次強硬針對瑞典的中國駐瑞大使桂從友等。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區家麟在個人博客發文,認為「戰狼外交」具有開發人性陰暗面、混淆視聽、出口轉內銷、言論操控雙重標準、只為政權服務、撕裂獲取支援的六種陰招。你如何看中國的「戰狼外交」?它又從何而起?

從「韜光養晦」到「有所作爲」

1995年,時任外交部長的錢其琛將鄧小平的外交思想概括為「冷靜觀察、沉著應付、穩住陣腳、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20字戰略方針,簡稱為「韜光養晦,有所作為」。

習近平上台之後,相較於之前的江澤民、胡錦濤等領導人,更加注重在國際關係中主動出擊。例如,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倡議,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金磚銀行等國際機構,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並提出新型大國關係、新型禮義觀等論述。雖然《人民日報(海外版)》於2012年12月(即中共十八大結束後次月)發表已故外交官吳建民的評論文章,指仍然要保持作爲鄧小平遺產的「韜光養晦」方針,但論者普遍認爲習近平時代已經從「韜光養晦」走向「有所作爲」。

官媒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下屬國際在綫曾發專稿,邀請中國專家討論習近平對韜光養晦有所作爲的重塑。其中,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指出,現在中國雄心很大,習近平的政治外交意識很強,並且外交操作是基於實用主義基礎上的積極進取,認為是把鄧小平的「韜光養晦」和「有所作為」進行了重新塑造。

澳門大學政府與行政學系教授王建偉認爲,習近平治下的中國正在逐漸揚棄鄧小平的「韜光養晦」戰略思想,而轉向「有所作為/大有作為」的新取向,一個新的中國外交大戰略正在形成。

另據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時殷弘教授分析,中國的外交不再韜光養晦,由幾個結構性原因造成:第一、中國經濟與軍事實力迅速增長;第二、中國對外部能源、礦產和市場依賴急劇加大;第三、美國的經濟衰退和在阿富汗、伊拉克的「過度延伸」都導致了它能力與威望的衰減,中國開始慢慢輕視美國的霸權;第四、國內民族主義情緒的作用。

時殷弘又指出除了結構性原因以外,習近平個人獨特的世界觀、政治信仰、使命預設使其政治領導和胡錦濤都很不一樣;而這些種種因素對中國現時的外交政策有着決定性意義。

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亦總結,習近平接掌政權後,外交政策比昔日更主動、自信,而且更重視國際制度建設的參與。他指出在亞洲經歷金融風暴後,中國國力持續上升,美國國力則在下降,令中國不但完全拋棄「韜光養晦」,甚至連江澤民時代的「因勢利導」和胡錦濤時代的「和平發展」也不大看重;因為當下的中國,已不希望等待「國際形勢」出現,而隨着國力進一步上揚,中國已有了足夠的自信,去自己建構一個「勢」,去取其「利」。

外交官對外連番強硬的態度被指和習近平的要求有關。據路透社報導,有兩名中國外交官證實,習近平在去年給外交官的親筆手寫便條中,表明要展現出 更多的「鬥爭精神」。香港浸會大學傳播學院助理教授閭丘露薇對BBC表示,中國外交官活躍於海外社交媒體,顯示公共外交的策略轉為主動出擊,與外國公眾實現點對點的接觸。但是,「中共的體制決定了發言的內容必須是符合黨的政策的,在這樣的大前提下,要用西方聽的懂的語言和邏輯,並不是一個選項。」此外亦有評論認爲,中國外交並非戰狼化,而是中共建政初期將軍外交官傳統的戰狼回歸。

「越戰狼,自己距離世界就越遠」?

隨着中國崛起、習近平上台,中國的外交主張由「韜光養晦」走向「有所作爲」,以應對和挑戰外國在國際形勢的地位已是不爭的事實。內地官媒《環球時報》英文版Global Times發表題爲《中國新型「戰狼」外交,西方感到受挑戰》的評論文章,同樣指出中國已不再處於一個被動的位置,「戰狼外交」正反應中西之間實力對比的變化。不過,對於有不少論者仍然認為,過份的戰狼式外交或會為中國雄心壯志的初衷帶來「反效果」。

據《紐約時報》報導指出,中國官方媒體把習近平描繪成一位穩重、有力而又仁慈的領導者,帶領國家贏得了抗擊這場大流行病的「人民戰爭」。但指出中國外交官越來越好鬥的民族主義口吻已經在世界上激起了敵意;認為中國利用「戰狼」外交鞏固自己在國內的政治權力同時,亦正在威脅其國際地位。

《南華早報》的報導則引述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訪問學者龐中英觀點,表示「戰狼外交無助於中國發展自身的國家利益,或是與世界各國交誼」。他分析,那些從自由世界體系中受益的個人和職業外交官,正試圖瓦解中國外交體系,認為其表現「令人失望,這對現有的多邊架構和中國的全球形象都是莫大打擊」。

「戰狼」外交也引來一些前外交人員的批評。

據財新網報導,曾任中國駐馬里、摩洛哥等國大使的前中國外交部非洲司司長程濤,4月15日在北京出席一場研討會時,強調中國在疫情之下應對國際輿論質疑時,應必須「正確地認識我們自己,把自己的定位搞對了,搞準了,就能夠把握分寸」。

近日,隸屬中國外交部的中國外交學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施展在接受專訪時則警告,這種「戰狼式」做法是不能持續的,「你越戰狼,自己距離世界就越遠,世界也越會孤立你」。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中國外交官都選擇「戰狼」外交的方式。3月17日,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接受美媒採訪表示,他堅信散播「新冠病毒源自美軍事實驗室」這類謠言是「瘋狂之舉」。此外,他還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呼籲保持清醒、明辨是非,抵制種族主義,實現中美合作抗疫;他又指紐約是他最愛的美國城市,而這座歡騰喧囂的不夜城卻被按下了暫停鍵,令他很痛心。

疫情之下,中國外交官強硬的口吻在各國界激起敵意,「戰狼式外交」是樹立國家威望的工具,或是損害國家形象的毒藥?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林東蔚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