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美國期油油價崩盤,致中國銀行「原油寶」投資戶嚴重虧損,此責該歸何處?

全球市場動盪,有學者認為此次交易虧損乃屬正常的市場風險所致,但投資的損失是否單由投資者一力承擔?

2020年4月21日,伊拉克巴士拉附近的一個油田。

2020年4月21日,伊拉克巴士拉附近的一個油田。攝:Essam Al-Sudani /Reuters/達志影像

端小二2020-04-24 發起

有人虧損20多萬、有人看著油價徹夜未眠⋯⋯損失達6億元人民幣的「原油寶」事件是如何發生?

中行被指以交易截止時間的報價11.7美元停止交易,卻以結算價-37.63美元為客戶結算,你如何看中行的做法?

全球市場動盪,有學者認為此次交易虧損乃屬正常的市場風險所致,但投資的損失是否單由投資者一力承擔?

中國大型國有金融企業之一的中國銀行旗下原油期貨產品「原油寶」,因受到美國期油(WTI)出現「歷史性」負油價的影響,導致投資者嚴重虧損。彭博引述知情人士,中行客戶的損失或達6億元人民幣。另據財聯社記者在投資者維權群獲悉,投資人擬在北京、上海兩地同時集體訴訟,進行維權。

這款被宣傳為「無槓桿、低風險、穩健收益、適合小白投資者」的理財產品於2018年1月推出。因在內地的資本管制下,普通投資戶無法直接參與國際期油市場,而「原油寶」產品則是利用中行的境外賬戶,讓投資戶能夠買賣國際期油。不過,因產品在紐約五月期油崩盤日以負值結算,令大量投資者們一夜之間血本無歸,甚至身陷欠債漩渦。

23日凌晨,中國銀行被划扣投資者的在「原油寶」帳戶中的保證金。中行當日亦發出通知表示,投資人必須補齊虧損,否則將視為欠款,表示銀行有權向人民銀行申請算作違約記錄,納入個人徵信系統。

措手不及的大虧損及中行事出突然的行為,引發了投資者對中國銀行虛假宣傳、產品設計有漏洞、以及操作不當的聲討。據中國媒體對部分投資者的採訪,無論是有些經驗的投資者,或是投資小白,顯然都未意料到「原油寶」會將他們拖入負債困境之中,表示「有人一覺醒來虧損20多萬,有人看著下跌的油價徹夜未眠⋯⋯」

這一夜發生了什麼?

美國時間4月20日,WTI原油(西德州中質原油)五月期貨合約CME(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官方結算價收報-37.63美元/桶,歷史上首次收於負值,此時正是北京時間的凌晨。

按中行「原油寶」的協議約定,當期合約最後交易日及交易截止時間為北京時間晚上10點。但就在這數個小時內,美國原油期價價格急劇下挫,從北京時間4月20日晚上10點停止交易的報價11.7美元,跌至21日凌晨的結算價-37.63美元。

22日,中行發表聲明,表示經審慎確認,美國時間2020年4月20日WTI原油5月期貨合約CME官方結算價每桶-37.63美元為有效價格。 有投資者質疑,中行「原油寶」協議為跌至20%保證金時就會強制平倉,但中行並沒有操作。中行則回應稱,當「原油寶」市場價格不是負數時,長倉頭寸不會觸發強制平倉;但對於已確定轉倉或對銷的頭寸,則會按結算價為客戶進行到期處理,不再關注正在交易的市場,亦不會強行平倉。

就此回應,不少國內投資者對中行的處理方式感到不滿。據《21世紀經濟報道》,有長三角地區某市客戶因事件向當地銀保監局投訴,監管部門要求中行該市分行領導當面匯報,並要求做好客戶安撫工作。另有內地媒體指出,已有逾200名投資者組成群組,打算向法院提訴。

除了缺乏嚴密的強制平倉機制,此次巨虧也反映了中國銀行的金融產品設計存在重大缺陷,多位期貨業內人士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做過期貨的人都明白,交易日附近移倉容易出現暴漲暴跌的情況,這一產品設計缺乏市場敏感度。

過度宣傳:9成投資者不了解產品

有業內人士指出,被外界描述為理財產品的「原油寶」,投資的是其實石油期貨,屬高風險的期貨性連接產品。但對銀行而言,此產品只屬於一種「居間代客業務」,幾乎不承擔風險,只收取費用。而且,並非所有銀行都能有資格經營該項業務,中國國內可以開展此類原油期貨投資業務的不超過五間。

自3月以來,WTI原油一直處於罕見的大漲大跌的高波動行情中。雖然「原油寶」一直聲稱「沒有槓桿」,但風險和波動要比股票還要大;因為股票在極端情況下也不會出現負價格,而期貨可能出現各種離奇的價格,令投資者瞬間背上負債。

然而,投資者幾乎對此一無所知。一些本打算保住本金,小賺一筆的投資者,不知不覺踏入了風高浪急的石油期貨市場。澎湃新聞調查了120位「原油寶」的投資者,發現其中有92%是新手,有65%不知道「原油寶」和期貨合約掛鉤,而真正接觸、了解過期貨的投資者只佔5%。

此外,調查當中有66%的投資者表示通過中國銀行的公眾號、以及網絡宣傳廣告得知有關產品。3月底,中國銀行江西分行甚至在微信公眾號中宣傳,稱「抓住一波活久見的原油行情機會,收益率超過37%,僅用5天」。而在此類推廣中,投資者直言並無獲得明顯的風險提示,斥中行「不負責任,玩忽職守,強盜行為,出現重大失誤卻推卸責任甩鍋百姓」。

另有投資者表示,在買有關產品之前,並不知道會出現油價為負,需要倒貼的極端情況。而且有投資者表示在投資前的風險測試,得出是「平衡型」投資者的結果;此類投資者通常厭惡高風險投資,希望保住本金,卻依舊被銀行推薦了此類產品。

投資者、銀行方誰之過?

對此事件,一眾投資者紛紛表達對中行存在玩忽職守的嫌疑,以及合約設計和風險控制形同虛設的不滿;但不同專家則各有自己的看法。

學者繆因知則認為此次虧損責任主要在投資人。其指面對全球市場的動盪,「此次交易虧損是正常的市場風險所致」。首先,此次交易的虧損是正常的市場風險所致;又認為中國很多人未分清楚石油現價和原油期價就出手,進一步形成了多單壓低價格、進而吸引新的本方多單、最後難以成交的死亡螺旋。

至於有投資者對中行玩忽職守的嫌疑,繆因知直言每個理性的成年人都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中行且已經按照現有規定為開戶者進行相關測試;指出在交易受損後,投資人方主張自己本不該被允許參與這個活動,「是缺乏市場誠信的表現」。

財經評論人莫開偉則認為中國銀行難辭其咎;指出產品對投資者沒有設定適當投資者條款,使得原油期貨成了投資者重要抄底渠道。而原油市場價格波動巨大,已大大超越銀行對客戶的風險等級要求,屬於高風險產品。他又強調,如果中行這款產品沒有缺陷,風控監管能及時到位,止損措施適時有力,「今天讓投資者倒貼銀行的情況就不會發生了」。

全球市場動盪,有學者認為此次交易虧損乃屬正常的市場風險所致,但投資的失誤與損失是否單由投資者一力承擔?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吳迪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