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香港大眾書局16店全線結業,實體書店何以苟存?

「百貨公司式經營」被指為問題所在,「大雜燴」書店是不講求個性還是尋求多元?

2020年3月18日,大眾書局晚上宣佈全線結業。

2020年3月18日,大眾書局晚上宣佈全線結業。攝:林振東/端傳媒

端小二2020-03-21 發起

大眾書局突然宣布關閉在港16家分店,大型連鎖書店何以一夜之間黯然離場?

「百貨公司式經營」被指為問題所在,「大雜燴」書店是不講求個性還是尋求多元?

實體書店轉型結合文創或售賣飲品,「書店+」概念是挽留讀者的救命草,還是背離初衷?

新加坡大眾控股有限公司3月19日在官網宣布,集團在港業務將改組,服務香港超過40年的大眾書局,受零售巿道持續低迷影響,旗下16間書店即日起全線結業。

集團發言人指,過去十年零售書業在香港一直面對市場結構性的挑戰。在最近十二個月持續惡化,導致零售收入嚴重萎縮。但租金及其他成本仍然高昂,在嚴峻及不明朗的經營環境下,不得已忍痛結業。

「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大眾書局於1924年由新加坡華人周星衢創辦,距今已有有96年歷史。其業務遍及中國大陸、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及香港等地,主理教育出版、華文圖書及文儀用品銷售等。

全線結業事發突然,業界及社會震撼之外均喟言可惜。但其實大眾書局收入嚴重萎縮早有跡象。

據大公報報導,大眾書局位於旺角T.O.P商場的分店自去年年尾即已停業,不少香港市民在網上向該店查詢,只獲回覆稱「分店將會改變經營模式,現正籌劃中,並暫時關閉以作轉變安排」。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表示,業界也已注意到大眾書局有經營壓力,一些有生意往來的發行商曾猜測大眾書局能支撐到暑假書展「散貨」。另外,大眾書局一名員工接受媒體採訪時曾透露,公司自2019年初起生意開始變差,近日書局部份分店亦開始「清貨大減價」,因此已有心理準備部份分店會結束營業或裁員人手,但公司全線倒閉實屬始料未及。

3月初,大眾書局曾因拖久高額租金及管理費遭業主入稟追討,被指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原告Palliser Investment Limited於入稟狀稱,被告大眾書局位於黃埔花園的分店拖欠租金及管理費合共逾52萬港元,且自2月10日起,該書店未能達到每日維持由早上11點至晚上9時30分的協議營業時間;原告要求大眾書局支付違反協議的賠償金及交回有關店舖。

正臨寒冬的實體書店

大眾書局「黯然離場」並非個例,此前香港老牌「齡記」書店宣布閉店,令老讀者震驚;去年,多家大陸知名書店亦宣告停業,叫人唏噓。其中,位於北京熱門商區三里屯的老書蟲書店曾入選Lonely Planet「全球十佳書店」之一,也因常年舉辦沙龍被視作一大「網紅」文化地標。但卻因涉及違規建築,要求續約未獲批准;有書迷嘆謂這是「北京一個時代的結束」。

另外,中國大陸獨立書店二樓南書房店主陳燁曾向媒體披露,因連月停業裝修,且仍需負擔房租等費用,令他面臨不少經營壓力。今年年初,突然而至的疫情使實體書行業面臨與獨立書店如出一轍的經營危機:近年門市鋪租只見飛漲,書店運營成本不斷加大,故依賴「開業」獲得客源的實體書店,則只能不斷尋求當中平衡,尤其艱難。

事實上,除去疫情的影響,書店客源流失早已是不爭事實。

中國大陸媒體人民網早前一則調查結果顯示,超過50%成年人傾向於數字化閲讀方式,紙質閲讀的讀者比例下降,實體書店遭遇的「新興」競爭壓力可見一斑。香港中小企書刊業商會副主席彭志銘亦表示,如今網絡資源豐富,已越來越少讀者買書,「大環境是好難做」。

個性書店與「書店+」的概念

不過,「手民出版社」主編譚以諾則在提出另一觀點,他認為今次大眾書局結業,反映大集團「百貨公司式」的經營模式有問題。他解釋,「百貨公司式」經營令書店十分被動 —— 店長看看市面有甚麼新書,再看店內有多少位置,然後每項讀物入幾本,將空位填滿;此舉令書店欠缺性格,難以維持。他直言,大眾書局黯然退場並未對以他為代表的獨立出版商帶來較大負面影響,因其負責出版的書目大多流向有固定定位與受眾的獨立書店。相較之下,獨立書店雖不講求「多元」,卻常有精心策劃與設計,令書店特色鮮明,故得以存活。

此外,日本代官山的蔦屋書店因將書店與飲品店、音像店結合深得年輕讀者歡迎,在書店業界大獲成功,實體書店經營者近年來紛紛模仿日本同儕,引入「書店+」概念。廣州扶光書店連鎖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斌,「書店+」的「+」,是書店維持運作、盈利的主要來源,通常為文創與飲品等方面的收益,複合型書店是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

中國大陸五大代表書店之一的先鋒書店即採取「文創+書店」的經營模式。據悉,通過與當地景區、特色資源合作,先鋒書店開發多種有地區特色的馬克杯、筆記本等文創用品,獲得巨大成功,近三年均有100%增收。

當實體書店紛紛轉型,結合文創或售賣飲品,「書店+」概念有否偏離初衷,又能否挽回讀者?你對這種新式書店體驗感興趣嗎?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王婕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