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AI頭環有助學生提升表現?上海一家小學正進行學生注意力監測,你怎麼看?

注意力屬於個人隱私嗎?學生的個人隱私為何頻頻被忽略並引起爭議?

2018年9月3日在上海一所中學的操場。

2018年9月3日在上海一所中學的操場。攝:Johannes Eisele/AFP via Getty Images

端小二2019-09-24 發起

用AI技術監測學生注意力,能否幫助他們提高成績?

學生的個人數據被收集並共享,是否會引發對個人私隱的擔憂?

用高科技讀取大腦中的信號,我們的思想應不應該被監視?

日前,《華爾街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為《AI監控走進中國小學課堂,頭戴腦波儀能提高孩子成績?》的視頻報導。報導中,記者進入了上海市郊的一所小學,這裏正在推行一項針對學生的AI監控技術實驗。學生每日到校後都要佩戴一個有三個電極的頭環,這些電極會收集學生的腦電波信號並發送至教師的電腦上,人工智能算法會自動分析出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然後生成報告:學生越專注,獲得的分數就越高。報告結果會傳送到家長的手機上,實驗數據也會由參與實驗的科技企業和資助該研究項目的政府共享。

對於這場實驗在教學方面所帶來的效果,這所學校的老師認為,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比之前更集中,學習更加勤奮,也取得了比以往更高的分數:「上課回答我的問題,他們的聲音會比平常更響亮。」視頻中,學生們並沒有對佩戴頭環表現出抗拒,有同學肯定了頭環對他學業方面的幫助,但同時有學生說頭環讓他們感受到了壓力。有家長表示:「為了國家的研究和發展,我覺得這沒什麼問題。」更多的家長告訴記者,他們並不清楚這些數據最終會去向哪裏,他們並沒有對這個項目給予太多關心。

《華爾街日報》採訪了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神經科學家Theodore Zanto,Zanto介紹這是一種叫做腦波圖(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的新技術,目前為止關於它的研究還很少。他很驚訝這種技術被運用在教室上課的學生身上,因為這種技術通常是醫生在醫院或者實驗室使用。Zanto表示,EEG技術非常容易受外界影響,一些小事都會導致測量結果不準確,比如被測者身上發癢或者有些坐立不安。

《華爾街日報》的報導沒有透露進行該場人工智能實驗的科技企業的名稱,但根據以往的相關報導,有一家名為BrianCo的公司推出了一款名為「賦思頭環(Focus 1)」的產品, 外觀與功能都和《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出現的頭環極其相似,並且也曾在中國的學校裏被推廣使用過。

今年一月《New Scientist》發表的一篇報導指出,BrianCo公司曾進行過一次為期21天的實驗,追蹤一萬名年齡介於10至17歲的中國學生的智能頭環使用情況,測試該款產品在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率方面的表現,但目前研究結果並未在學術期刊上發表。

在智能頭環Focus 1的宣傳片裏,BrianCo公司表示此產品可以通過使老師和學生能及時掌握課堂注意力水平變化情況,從而「幫助學校提高教與學的效率和質量」,「讓教與學成為愉快有效的雙向體驗」。

這款產品的功能曾於今年四月在微博上引發爭議,網友的批評主要集中於人工智能頭環可能給學生帶來的身心壓力、思想監控和對個人自由意志的侵犯等方面。BrainCo公司於四月五日在其微博主頁上發布了一份公開說明,表示他們沒有將產品售賣給任何公立學校,僅有部分學校在測試使用,並且是以「腦科學訓練」課程為名,供學生自願選讀,強調課程的目的是為了訓練和提升學生的專注力,「非用於注意力監控」。

這並不是人工智能技術第一次應用於中國校園。2018年5月,杭州第十一中學引入了一套「智慧課堂行為管理系統」,該系統可實現無感「刷臉」考勤,分析學生面部表情,採集學生行為狀態信息,並對異常情況給予反饋。

2017年7月,中國國務院印發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了分三步實現在2030年使中國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的計劃。兩年間,隨著中國政府迅速地在全國大規模建設人臉識別監控系統和社會信用體系,關於公民隱私和公權力膨脹的擔憂和討論也從未停止。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 李瑞洋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