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小學語文教科書被刪改「上帝」、「聖經」等宗教用詞,你怎麼看?

「好教材」的標準是什麼?宗教故事、神話傳說等內容,會對學生的心智造成哪些影響?

據北京青年報報導,近日中國小學教科書再出現刪改情況,要求文本中不得出現帶有宗教色彩字眼。

據北京青年報報導,近日中國小學教科書再出現刪改情況,要求文本中不得出現帶有宗教色彩字眼。圖:IC photo

端小二2019-08-06 發起

中國教科書被刪改宗教用詞,你認為這是主流教育中「去宗教化」的表現,還是「文化管制」的措施?

人民日報認為,「一本教材的問世,是國家事權的落實,也是國家意志的體現」,你同意嗎?

你認為「好教材」的標準是什麼?宗教故事、神話傳說等內容,會對學生的心智造成哪些影響?

據北京青年報,近日中國小學教科書再出現刪改情況,要求文本中不得出現帶有宗教色彩字眼。

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上帝」一詞被移除。小女孩在寒冷的除夕夜裏看見了她已故的深愛的祖母,手中拿着一根點燃的火柴。在這一幕中,祖母說:「當星星落下時,靈魂與上帝同在。」新版本教材中則修改成,她說,「當一顆星星落下時,這個人就離開了這個世界」;

在丹尼爾·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中的一個場景中,主人公從一艘失事的船上拿走了三本《聖經》。聖經在新教科書中被簡單地描述為「幾本書」;

俄羅斯作家契訶夫對《萬卡》至少做了10處改動,如在教堂裏的祈禱場景。「基督」一詞也被刪除。

無獨有偶,據新浪新聞,此前北京語文教材第13冊曾將《上帝創造宇宙》這篇基督教《聖經》的內容歸為神話故事並列入教材;2015年底,北京教科院組織專家對該語文教材進行修訂時,已將材料刪除。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相關工作人員回應相關問題時表示,將《聖經》中的《創世紀》部分篇幅納入課本中,本意是希望學生可以從神話角度開闊一下視野,了解一些西方名著中的神話故事。

對此表示支持的網友的認為,中國作為一個世俗化的國家,在公立教材中以介紹神話的方式引入一些宗教經文並無不妥。採取中西方創世神話對比的方式,也凸顯了世俗化教育在多種宗教中不偏不倚的態度。四大名著、無數的宗教文化所帶來的宗教學說……都是隨處可見的宗教色彩。

但有人表示,教材選定和出版自由是倆碼事,公眾可以自由閲讀,但是否應該在兒童的課本里加入宗教內容就是另外一個問題,「我不希望我孩子在還沒有分辨能力的時候被這類文章洗腦」。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八條表示, 國家實行教育與宗教相分離,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在一篇名為《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政策措施述論》的論文中作者亦表示,在執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過程中,既要做到保障人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要保障人們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如宗教干預教育,就侵犯了別人的信仰自由,是與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相違背的。

教材內容的變遷與爭議

在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道路上,中國的教材改革方向似乎一直充滿爭議。此前,金庸小說入選課本、劉翔事蹟收入教材,台灣歌手周杰倫的歌曲《蝸牛》入選上海市中學生愛國主義歌曲推薦目錄之列,都曾引起軒然大波。

2013年9月,魯迅的散文《風箏》從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版《初中語文》中刪除,出版方人民教育出版社稱「教材的文章替換隻是根據教學難度進行的技術層面的調整」。亦有研究指出,1978年至今,教科書中的魯迅文章,經歷了由多變少的過程。

紐約時報中文網表示,魯迅的作品充滿懷疑精神和遊戲精神,充滿對既定社會秩序的消解力,而無法在閲讀理解上加以有效的引導和管理,而被語文教材指導者和編寫者有意地排斥着。被利用和被逐步刪去的魯迅,都顯示了中國教育體系的專斷。

此外,有爭議指出,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數十篇課文被指存貶中崇洋傾向:中國兒童的形象在一些課文中顯得較負面,而講述外國兒童優秀品質的課文過多。如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語文第22課《窗前的氣球》,講的是同學之間團結友愛的故事,主人公卻是「科利亞」這樣典型的外國人名。有教師稱,如果將科利亞改成中國化的「小科」、「小亞」,也完全不影響閲讀。多名學生家長和教育界人士認為,語文教材中選取大量歌頌和讚揚祖國優秀人物的文章,是教材編纂者的應盡職責。

你認為「好教材」的標準是什麼?宗教故事、神話傳說等內容,會對學生的心智造成哪些影響?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徐涵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