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中國官員博士學歷受質疑,有教授要求公開所有博士論文,你同意嗎?

演藝界、政商界學術醜聞不斷,為何中國難以建立學術誠信體系?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楊帆近日建議,中國應「公佈改革開放以來所有的博士論文,下大功夫禁絕抄襲」。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楊帆近日建議,中國應「公佈改革開放以來所有的博士論文,下大功夫禁絕抄襲」。攝:China Photos/Getty Images

端小二2019-04-11 發起

高級官員在職讀博,是「混學位」還是確能提升官員知識化水平,你怎麼看?

演藝界、政商界學術醜聞不斷,為何中國難以建立學術誠信體系?

只交論文,不用上課做研究,「論文博士」是否有悖於公平的教育培養體系?

4月1日,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楊帆在微博中(原文已刪除)建議,應清查改革開放以來所有博士論文,「現年60歲左右的博士們,他們的博士論文都沒有公布,授予他們博士的單位也不允許其他人去查,不知是根據什麼規定?」「要允許公眾去自由查閲所有的博士論文,依靠群眾進行檢舉。」他還認為:「這些人都已經身兼非常多的職務,退休以後還要在學術界混吃混喝,他們的博士論文不曝光,如何能夠在中國禁絕學生的抄襲?」

北京學者榮劍2日在推特中回應,「中共現在有兩個不敢公開,一個是財產不敢公開,一個是博士論文不敢公開。可以斷言,凡是當官期間獲得的博士學位,十有八九是找人代筆,那個代筆的十有八九是抄別人的或抄自己的。因此,只要審查博士論文,肯定露餡。楊帆建議審查40年來所有博士論文,打死他們也不敢實行。官員博士論文已成了國家機密」。

自今年年初中國藝人翟天臨被爆博士論文涉抄襲後,法新社在中國期刊論文資料庫(知網)找到12篇高官的碩博士論文,使用論文檢測軟件發現其中6篇論文內容是從其他作者那裏複製而來,且沒有註明出處,涉嫌抄襲。這些論文來自原中國國家副主席李源潮、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黨委書記陳全國、中國最高法院副院長張述元、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直屬機關黨委書記肖興威等6人,他們以及中共中央組織部均未對事件作出回應。

法新社發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新疆黨委書記陳全國,在2004年攻讀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博士期間,撰寫的博士論文《中部地區人力資本積累與經濟發展相關性研究》有逾六十個段落剽竊他人著作,導言部分則幾乎是逐字逐句抄襲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莫志宏於2002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的博士學位論文。

原擔任國家副主席李源潮的博士論文《關於社會主義文化藝術生產的若干問題》中,有20個段落與1991年一篇名為《社會主義社會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論文內容一樣。

中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張述元2004年的博士論文中,亦有數十個段落來自他人論文。此外,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黨組前成員肖興威、中國審計署前副審計長等人的論文亦出現嚴重抄襲現象。

為什麼中國官員都希望當博士?

中國官員對博士學位的追求可追溯至九十年代初。1980年8月,鄧小平首次指出:幹部隊伍要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至此官員們的學歷開始受到重視。1995年2月,中共中央頒布《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暫行條例》強化了對官員的學歷要求,「提拔擔任黨政領導職務的,一般應當具有大學專科以上文化程度,其中,省(部)級領導幹部一般應當具有大學本科以上文化程度」。進入21世紀後,政府對幹部的學歷學位要求再次提升,比如進行司局長選拔時,組織部門將擁有博士學位作為優先選拔的條件。為增加晉升砝碼,不少黨政領導開始攻讀博士學位。

官員讀博以便提升知識水平本無可厚非,但在權力間的合謀之下,「官員讀博」變了味道。

2012年,山東省國土資源廳廳長徐景顏在清華大學就讀「論文博士」期間,因「從未出現在課堂」遭到同學舉報。中國青年報對此進行了報導,稱論文博士正成為學歷腐敗的通道。官員們讀學位、拿博士文憑,只要報上名,被學校列入博士生名單,幾乎就可以獲得博士學位。

上述培養方式被稱為「在職學習」,培育出的博士又被稱為「論文博士」。論文博士申請時不需參加統一的正式考試,入學後只需在第一年週末時接受課程學習,之後便專心做論文研究即可。攻讀論文博士頗為輕鬆,也因此備受各級官員的青睞。

目前招收論文博士的高校主要分布在985(中國為建設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而實施的高等教育建設工程)和211工程大學(國家「九五」期間提出的高等教育發展工程)之中。

這些高校開展「論文博士」試點的依據之一在於,1986年12月,原國家教委印發的《關於改進和加強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提出,「為了儘快開闢一條培養具有高水平的實際工作者獲得學位的渠道,並擴大在職人員申請學位的試點……(在職人員可以)向具備條件的學位授予單位申請碩士學位或『論文博士』學位」。

「論文博士」興起之後

隨著高校降低官員獲得博士學歷的門檻,官員博士論文造假問題也日益嚴重,官員論文抄襲的話題在網絡媒體上亦成為禁忌。

以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為例,其法學博士論文就因從未公開、無法查詢而備受質疑。據新華社發布的習近平簡歷顯示,其的法學博士是1998年到2002年在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在職班獲得。但在此期間,習近平歷任福建省委副書記、代省長、省長、南京軍區國防動員委員會副主任,2002年10月,又調任浙江省委副省長。有媒體質疑「他如何能在百忙的政務之中修課、唸書、完成論文,至今仍是一個謎。」

2012年,長期對學術造假和學術腐敗進行揭露的科普作家方舟子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他(習近平)的學位論文肯定含金量不大。但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當時是個普遍現象。」「「這種事情,責任最主要的,我覺得是在學校。像清華,為了讓外面的高官變成自己的校友,然後相當於贈送一個博士學位。你也不能說這個博士學位是假的,這是清華大學真正給的,也不是路上買來的。這個責任主要是學校沒有站穩腳跟,沒有做到學術獨立。」

2013年8月初,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稱從香港得到了一份習近平博士論文的複印件。這本名為《中國農村市場化研究》的法學論文,被指與法學沒有太大關係。該報導還引用學者說法,表示這本長達161頁的論文,雖宣稱「參考了97本中文與26本英文書籍」,但缺乏原始調查與研究,「可能只是綜合中共官方報告與外國研究成果後,由專人以馬列主義理論詞彙改寫而成」。習近平本人對有關其學歷的爭議從未公開表態。

除此之外,新京報也曾於2014年梳理公開資料時發現,十八大以來,副廳(局)級以上落馬官員超過60人,其中有博士學歷的官員至少12人,約佔落馬官員的五分之一。在此期間,官員學習任務由秘書或者導師代勞,論文被指抄襲、造假等新聞也屢見不鮮。

中國黨刊《半月談》曾刊文稱,近日翻查142名「十八大」後黨政系統省部級以上落馬高官的履歷,結果發現,落馬貪官的高學歷「速成多,跨界多,名校多,疑點多」,不少高官還擁有院長、教授、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等頭銜。

2009年,時任中國人民大學校紀寶成在杭州召開的高等教育論壇上大膽直言:「中國最大的博士群體並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場。」 2014年3月,中國大陸多家媒體都爭相轉載《注水博士官員氾濫成災, 仕途需要致官員趨之若鶩》一文。文章尖鋭抨擊道:官員熱衷「讀博」、爭戴「博士帽」,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注水」官員博士之所以氾濫成災,除了大量官員為升遷而去申請讀博之外,更在於「高級領導幹部」的入學及考試比常人更加容易。並且,大學吸納在職官員讀博士可以收取高昂學費,通過官員學生,可以幫助學校辦學、科研、學生就業等問題拓展空間;於此同時,博導招了官員博士,除可以獲得科研課題上的「支持」外,也多了權力資源。

1999年,時任同濟大學研究生院管理處處長的王子成、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招生辦公室主任蔣慧和上海財經大學研究生招生辦公室主任竺曼莉曾聯合署名在《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上發表《關於「論文博士」的招生、培養及教育》的論文稱,其原因在於:第一,論文博士的招生和培養質量下降,從而使學位名稱貶值,因此無論是招生單位還是論文博士生本人都不希望使用這個學位名稱;第二,有些研究生招生單位的試點工作沒有得到教育部的批准,因此,在上報教育部錄取名單時,不能名正言順地以「論文博士」名稱上報,而在畢業時,更不便以『論文博士』的名義申請學位和填寫畢業證書,這就形成了按論文博士的方式招進,而按一般博士生的培養方式培養這種『獨特』的狀態。」所以出現不少研究生招生單位悄悄地既發學位證,又發學歷證的狀況。

高級官員在職讀博全為「混學位」,還是確能提升官員知識化水平,你怎麼看?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