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多音字或將被改音統讀,多音字在現代漢語已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嗎?

從眾從俗,還是保留傳統,若要統讀多音字,標準該為何?

2016年8月31日,中國南京的孔廟,在一個典禮期間,孩子們在讀書。

2016年8月31日,中國南京的孔廟,在一個典禮期間,孩子們在讀書。圖:VCG via Getty Images

端小二2019-02-25 發起

「一騎(jì)紅塵妃子笑」中的「騎」改作「qí」,「斜」也統讀為「xiá」,這些修改可能帶來怎樣的影響?

從眾從俗,還是保留傳統,若要統讀多音字,標準該為何?

多音字作為漢語的一種特殊現象,在現代普通話中是否還有存在必要?

近日,微信公眾號「普通話水平測試」發布的一篇熱傳文中稱部分漢字的普通話讀音將被修改,而其中包括將許多古詩詞的特殊讀音及一些容易讀錯的常見詞「將錯就錯」地修改為大多數人讀錯的用法。中國教育部下屬部門則回應指,目前修改計劃尚未通過審議,暫應以原讀音為凖。

名為《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都被改了!》文中稱,「遠上寒山石徑斜」中的「斜」由「xiá」改為「xié」,「一騎(jì)紅塵妃子笑」中的「騎」也讀作「qí」,還包括「說(shuì)服」改為「說(shuō)服」,「粳(jīng)米」變為「「粳(gěng)米」等。

此消息一出馬上引起了熱烈討論,不少網友調侃「上了假學」,小時候語文老師多次糾正才改過來的錯誤讀音現在竟成了官方認證的規範讀法。評論中大多數人對此舉表示反對,認為不該因為多數人易讀錯就 「牽就文盲」「將錯就錯」,尤其是古詩詞改音將會損害詩詞本身的押韻和意境。但同時也有人覺得這是普通話規範化的必然趨勢。

事實上,普通話的多音字現象一直存在。在1985年,中國大陸官方發布《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對一些異讀詞(多音字)進行了修訂。2016年,教育部又發布了《<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但至今尚未證實發布。而網傳文中發布的詞語讀音修改內容大部分來自這份徵求意見稿,該公眾號目前也因違規被封。2月19日,教育部有關部門對此事做出回應稱,改後的審音表尚未通過審議,還應以原讀音為準。但此番引發的熱議也反應了公眾對漢語改音的態度。

雖然審音表尚未證實發布,但文中提到的有些讀音確實已在2016年9月最新修訂的第七版《現代漢語詞典》中被修改。比如「騎」目前只有一個「qí」的讀音,斜目前也統讀為「xiá」。

那麼漢語異讀詞到底應不應該修改,又應該按照怎樣的標準修改呢?

修改按照從俗從眾原則

西華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鄧春琴解釋說,《現代漢語詞典》起到的是規範讀音的作用,一般來說相應的讀音修改除了根據常用的「音韻學原則」之外,還會根據「從速從眾原則」進行修改。

南開大學語言學教授馬慶株也表示,語言是社會交流的工具,隨著社會的發展,語言的發音也會出現變化,而進行普通話審音也是為了適應大眾的需要,方便普通話推廣。

統讀發音可能導致傳統文化特色和含義丟失

不過也有專家表示,中國漢字的含義深刻,僅僅為了大眾使用方便就統一讀音會導致這種文化的流逝。

著名文化學者鸝波在《詩酒趁年華》一書中專門分析了古詩詞中「斜」字讀音的作用,他用蘇軾《望江南·超然台作》一詩中的「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舉例,稱只有讀「xiá」在這才能表達春風盪漾,細柳成行的春意。況且詩歌中的平仄押韻很多時候也需要多音字來完成。

除了古詩詞之外,很多常用詞語的多音現象也是源於不同讀音下的漢字有不同含義。

北京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王理嘉說,因為中國所有的字音都是表意的,每一個字音表達一種意思。成都市一高中語文老師譚旭妍也表示,面臨讀音的考試題時,因為原本字音與字意是有聯繫的,所以老師常常告訴學生根據意思來辨音,而改音之後老師和學生則要面臨很多新的問題。

改音標準難以確定

對於多音詞統音的修改標準也爭議很大。鄧春琴也說,根據從俗從眾的原則來定,在一定調查範圍內確定,那麼這個調查範圍是多大?

新版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主要遵循以下原則:

  1. 以北京語音系統為審音依據;
  2. 充分考慮北京語音發展趨勢,同時適當參考在官話及其他方言區中的通行程度;
  3. 以往審音確定的為普通話使用者廣泛接受的讀音,保持穩定;
  4. 盡量減少沒有別義作用或語體差異的異讀;
  5. 在歷史依據和現狀調查都不足以硬性劃一的情況下暫時保留異讀並提出推薦讀音。

而《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課題組組長劉丹青研究員也給出了自己的回覆,他表示網傳的很多改音內容不實,而對於已經改音的漢字,比如騎,他解釋道在古文「一騎紅塵妃子笑」中的「騎」字正好處於仄聲字的位置上,且在古代作名詞兩次是讀 「jì」,而現代普通話口語中已經無此區別,所以統讀為「qí」。《咬文嚼字》主編黃安靖則說,從古音到今音(普通話)的變化原因和規律十分複雜,從語言的統一規範來說,「從古不從今」的原則更為合理。

港台多音字規範

漢語系統龐大複雜,除了大陸地區使用的普通話有多音字現象之外,台灣香港等地區也存在相似現象。

香港,澳門以粵語作為母語,而粵語中也存在許多多音字現象。粵語中的多音字現象主要因粵語可分為九聲六調,同一個字的不同音調時常代表了不同意思。比如「覺」字,當讀如[gaau3]時,意指「睡眠」;若讀如[gok3],則意指「對刺激的感受和辨別」、「醒悟」等等。也由於此,目前粵語使用中絕大多數仍然保留了多音字的使用,並沒有進行統音。

台灣地區使用的則是台灣國語,是普通話在台灣收到台語及外來語影響所產生的語言現象,在語音,詞彙和語法方面都與普通話有所差別,比如台灣國語不強調捲舌音,不區分前後鼻音等等。而台灣國語中也存在多音字現象,台灣將其稱為「破音字」。台灣教育司於2012年發布《國語一字多音審定表》,以標準化、簡單化為目標,對多音字進行了整理。

在《基於華語教學的語言文字研究》一書中,劉祥柏表示,雖然台灣與大陸都對多音字進行了審音,但相比較之下台灣在繼承傳統讀音的數量方面比大陸普通話多,大陸則更多地採用大眾口語中的實際語音形式。

劉祥柏,《基於華語教學的語言文字研究》,2014,p219

漢語多音字到底應不應該修改,又應該按照怎樣的標準修改?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楊冰清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