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北京小學發生傷人案,成人該告知其他孩子事件的來龍去脈嗎?

我們是否該對孩子談論這些事件?又該如何談論?

2019年1月8日,北京宣武師範學校附屬第一小學發生傷人事件。

2019年1月8日,北京宣武師範學校附屬第一小學發生傷人事件。攝:Greg Baker/AFP via Getty Images

端小二2019-01-09 發起

如果你是事發學校的家長,你會不會告訴孩子這件事?如果選擇告訴,你又會如何告訴孩子?

有評論指老師對於事件的冷處理反映了在社會轉型的同時,教育體系仍然停留在舊的框架中,你同意嗎?

媒體有責任報導事件的真相,但詳細的描寫卻有機會引起模仿效應,媒體該如何在當中取得平衡?

1月8日上午,北京西城宣師一附小發生一宗傷人案,導致20名學童受傷,嫌疑人被警方當場控制。事件發生後,校方跟家長隱瞞意外事實、老師告誡家長不要多管閒事,令家長感到不滿。

傷人的男子據稱是該小學聘用的校工,懷疑因勞資糾紛,對校方產生不滿,於是持錘子前往學校打傷多名學童。但在稍後的新聞發佈會上,副校長孫薇卻否認嫌疑人與學校存在任何矛盾或糾紛。

一段已被刪除的校長與家長見面的視頻中,校方與家長解釋事發經過,表示是校工打傷孩子,沒有用刀砍。校方亦並反覆要求家長不要用手機拍攝,不要聽信謠言。學校內其他班級的家長向老師詢問如何教育孩子,老師以「與我們無關」、「孩子不知道也沒必要知道這件事,知道太多就是在引導孩子的心理往不利方向發展」為由對事件避而不談。老師又提醒家長與其有空關心不如多練練口算。

犯罪行為具有傳染性和震撼性,容易產生模仿效應。面對校園傷害事件,不少人呼籲不要跟孩子討論新聞內容,傳媒也不應大肆報導,避免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或引起「模仿效應」。

心理學博士劉彩梅指應該根據孩子的年齡和接受程度,辨別應不應該吿訴他們。12歲以上的孩子,家長可以嘗試向他們解釋事發經過,案發動機,並討論該如何保護自己。如果孩子較年幼,家長不應主動提起。但當孩子主動詢問,家長亦不應該迴避。

有家長亦分享他們的看法認為,應該與孩子一同討論感受和情緒,討論發生緊急情況時應如何避險,並學習批判性思維,討論事件起因與處理,全面地評價一起事件,「對於事發學校的學生來說,這絕對是一次可能會誘發 PTSD 的事件,避而不談不是解決之道,孩子需要表達自己的情緒,需要知道還有比期末考試更可怕的事情......嗯,我還希望她能知道,這件事足以證明,有時候學校的老師和校長說的話也不是全對,不能迷信權威。」

美國「全國學校心理學家協會」也就暴力事件發生時,成年人應如何和孩子談論提出指引

  1. 向孩子保證他們的安全
  2. 抽出時間與他們溝通
  3. 解釋應符合他們的年齡
  4. 重新審視安全措施
  5. 留意孩子的情緒
  6. 限制觀看有關事件的視頻
  7. 保持日常習慣

學生遇刺事件近年接連發生,2018年上海一名男子持刀砍傷3名小學生和1名家長,造成兩2名學童搶救無效死亡。同年,陝西有中學生放學途中遭遇襲擊,導致19名學生受傷,最終9名學生死亡。2016年,一男子闖入漢中市一所托管中心,砍傷7名女學生。

信息流通的時代,案件細節傳播速度更快,影響範圍更廣。有人認為這類型的新聞不應傳播,更不應報導,以免造成效仿。2018年10重慶幼兒園發生傷人案,導致14名學童受傷。其後,重慶市公安局網安總隊官方微博發倡議書,呼籲請勿傳播案件的血腥視頻和圖案,以免對受傷兒童及其家庭造成二次傷害。

有文章從資訊流通和公眾知情權角度分析,認為消息不應該隱瞞。但傳媒需注意報導手法,不應過於詳細報導作案過程,淡化犯罪細節,避免產生模仿效應。此外,報導內容亦可以採訪有關安全專家,提醒政府及教育機構提高防範。同時報導也應包含司法機關嚴懲的措施,提高恐嚇性。微博有評論認為報導傷人案的目的是在未來給予警醒,而不是諱疾忌醫,封鎖消息。

如果你是事發學校的家長,你會不會告訴孩子這件事?如果選擇告訴,你又會如何告訴孩子?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