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做公益善事,該默默做還是與人分享?

「小朋友」畫廊分享風靡,分享公益有虛榮心的驅動嗎?

你做公益會分享、展示嗎?圖為志願者到專為聾啞小朋友而設的幼稚園教書。

你做公益會分享、展示嗎?圖為志願者到專為聾啞小朋友而設的幼稚園教書。攝:TPG/Getty Images

端小二2017-08-29 發起

「小朋友」畫廊分享風靡大陸,這是一場公眾與公益的親密互動,還是群體虛榮心的盛宴?

你做公益會分享、展示嗎?你如何看待分享公益活動的行為?

在社交圈分享公益行為,會是帶動公益本身發展的一條路嗎?

「《斑馬斑馬》,出自晨陽,26歲,精神障礙。」

「《大海》,出自捷麟,22歲,自閉症。」

「《天堂可以等》,出自小龍,28歲,腦癱。」

…...

8月29日上午,一個名叫「『小朋友』畫廊」的分享頁面在大陸社交網絡微信朋友圈中熱傳,該頁面由騰訊公益與公益機構「WABC無障礙藝途」聯合策劃推出,意在為「用藝術點亮生命」公益項目募集捐贈。該項目的募捐目標為1500萬元,如今已經達標,捐款人數高達近600萬人。

「『小朋友』畫廊」頁面,主要展示了36幅出自25位自閉症患者、腦癱患者、精神障礙患者及智力障礙患者之手的畫作,每一幅底部都附有作者名字、年齡、所患障礙名稱和畫作介紹。該項目主辦方WABC無障礙藝途稱,「用藝術點亮生命」項目旨在消除社會對這些特殊人群的偏見,幫助他們融入社會和實現自我價值。

「『小朋友』畫廊」網頁。
「『小朋友』畫廊」網頁。圖片來源:網上截圖

該公益項目自8月17日開始在騰訊公益平台啟動募款,在29日特製頁面分享活動後捐款人數迅速飆升,僅中午12時至13時這一小時內便完成近20%的捐款進度,通過社交平台分享傳播明顯帶動了募捐的進度。

然而,在分享「小朋友」的畫成為一種傳播現象的同時,針對募款手法的爭論也隨之而來。許多捐款者認為,這種參與便捷、又有一些「文藝感」的公益活動可以拉近公眾與公益組織的距離,引導更多人關注公益活動與弱勢群體。然而也有反對者質疑此次募捐的透明度與展出畫作的真實性,並指出,這樣「一元錢」低成本卻高自我滿足感的分享機制,也許只是迎合了一些人「展示愛心」的虛榮而已,沒有多少人會關注這些自閉症患者的境況是否真的得到改善。

分享傳播自己做的公益,是虛榮嗎?你怎麼看?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