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颱風重創澳門後,民憤還能用「派錢」澆熄嗎?

派錢是否真的能穩定人心?這些錢,有更好的用法嗎?

「天鴿」是近數十年來吹襲澳門的最強颱風,不少商戶的檔口及謀生工具,被風災嚴重破壞,市民在街上清洗被浸濕的物品。

「天鴿」是近數十年來吹襲澳門的最強颱風,不少商戶的檔口及謀生工具,被風災嚴重破壞,市民在街上清洗被浸濕的物品。攝:林振東/端傳媒

端小二2017-08-25 發起

澳門遭颱風重創,你認為當中牽涉「人禍」嗎?

澳門派錢十年,是否真的能穩定人心?這些錢,能有更好的用法嗎?

派錢能解決這次颱風災害帶來的民憤嗎?

颱風「天鴿」日前吹襲澳門,至今造成最少9人死,逾200人受傷,現時食水和電力供應仍未完全恢復,電話電視訊號受阻,街上堆滿倒塌的樹木和垃圾,衛生情況惡劣。

約1000名解放軍駐澳部隊官兵8月25日早上從軍營出發,分赴澳門多地,聯同民防中心協助進行災後援助及清理工作,也有民眾自發上街清理路面。

颱風造成重大傷亡和社會混亂,澳門政府備受批評。從氣象局通報機制遲緩,到基建系統陷落,再到救災進度緩慢,市民疑因搶救延誤傷亡。網民指澳門在政府管治不力下,頓變「第三世界」。

8月24日,在高漲的民憤下,氣象局局長馮瑞權請辭,特首崔世安也率眾高官召開記者會,默哀及致歉後,宣布澳門基金會撥款13.5億澳門元救災,包括一系列的金錢援助。

澳門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李展鵬撰文指出,「......過去十年澳門經濟發展驚人,人均GDP已穩坐亞洲第一,本地居民的收入中位數已經躍升至每月澳門幣18000元(匯率與港幣相若,約新台幣72000元)。而澳門只有三十多平方公里,人口只有六十多萬,管理上理應不難,為何這個世界級富裕的城市,種種制度基建沒有追上世界水準?澳門一方面金碧輝煌,另一方面怎麼彷彿是個落後的村莊?」

截至去年12月底,澳門財政儲備約為4387億澳門元,在經濟有余裕進行基建工程之下,為什麼在颱風面前這麼不堪一擊?

澳門立法會議員區錦新批評,每每有事發生,當局用錢解決是「慣常手腕」,但是猶如「窮到只剩下錢」,市民真正需要的是,當局須真正追究管治責任,及檢討落實如何避免再發生類似災難。

香港前保安局局長、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表示,不單是預警出問題,亦反映當局救災和應變都非常不足,不能因為氣象局長以私人理由下台或者派錢,就解決問題。

澳門的「派錢政策」,在這次災難的討論中,再次被放上了檯面。澳門政府自2008年起每年派錢,一名澳門永久性居民,10年可得現金合計72000澳門元,派錢10年,共消耗澳門政府60.8億元。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副院長岳經綸在2013年曾批評派錢為「懶政」,「不論窮富都發錢,表面看似公正,實則是對公共資源的不當運用。在政府財政儲備多、民眾面臨通膨壓力下,發錢雖能舒緩民怨,但不是長期之道」。而當時澳門特區政府政策研究室回覆指,政府出台現金分享計劃是順應民意的體現。

你認為派錢是「懶政」嗎?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