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母語、國語、外語?是衝突還是相容?

「共同」的語言能幫助一個地方的人互相交流,但單一語言將使某些文化受到威脅。該如何在實行語言政策的同時,保留少數語言及其文化呢?

臺灣吧2017-05-24 發起

你會說哪些語言呢?你在學校裏學習過哪種「外語」呢?

慢着,為什麼我們嘻嘻哈哈地說着熟悉的母語,在學校無端要學習各種不同「外語」呢?再慢着,為什麼我們的爺爺奶奶經常說着莫名奇妙的方言?我們稱之為「母語」的語言,是如何出現的呢?

語言不單是溝通工具,更是文化和身分的象徵。在同一個社會裏,不同語言並存,代表着不同文化雜處,但有時語言的統一成為了政府治理的工具之一 ⋯⋯

台灣的「國語運動」共有兩波:日治時期的日語,以及國民政府初期修改過後的北京內城話。後者的國語運動深入校園,從禁止說方言運動,到至今仍然存在的國語文競賽,讓許多人誤以為說福佬話、客語、原住民語等等就是低俗的行為。也因此到了今日,帶有福佬口音的「台灣國語」仍成為許多人訕笑的對象。

共同語言的出現的確有助於不同背景的人溝通,帶動一個地方集體快速發展。然而若政府強硬地限定單一語言,不僅會使少數語言及文化受到威脅,更甚會使當地文化受到控制。

因此,語言政策從來是備受爭議的教育和文化議題。黑啤聽過端小二的講解,近年香港的中學就曾經歷過微調教學語言爭議及「普教中」爭議;大學亦因為國際化而將更多課程改以英語授課,引起師生爭議。粵語、普通話、英語,幾種語言在學校競逐着主導地位。

你對於語言政策有甚麼看法呢?實行語言政策的同時,我們該如何同時保留少數語言及其文化呢?

(或者你想分享,你透過語言了解不同文化的故事也可以啦!)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